胡清汝和他的學生們。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他們卻用一生選擇平凡,選擇寂寞,選擇奉獻,只為讓山裡的孩子都有學上,看到外面的世界,走向明亮未來。
人生幸事莫過於遇到一位好老師,正值教師節,向這些老師們致敬!
壹
「我希望呼出的
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
在安徽和縣卜陳村「留守未成年人之家」,92歲的退休教師葉連平還在忙碌。20年來,他幫上千名孩子補習過語文和英語,卻未曾收取過一分錢。他著急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自己一碗陽春麵、一瓶礦泉水都捨不得買,為了資助留守兒童,卻幾乎花光所有積蓄。他說,教育就像種田,你播下種子它豐收了,不用你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葉連平在南京的美國大使館做過勤雜工,新中國成立後在南京當老師,之後輾轉到安徽和縣做工。1978年,卜陳學校缺少老師,在別人推薦下,50多歲的葉連平,重新回歸講臺,直到1991年退休。
「我被耽誤了23年工作,得補回來,和時間賽跑。」看到外來務工子女和留守兒童英語基礎差,從2000年,葉連平創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節假日免費給孩子們補課。20年,1000多個孩子從這裡走出;現在還有156個學生在補課。
葉連平是在用生命和時間賽跑,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多為一名農村孩子補習一次英語,多資助一個貧困的孩子。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支撐著他和時間賽跑的,是一份無言的大愛,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對孩子們發自內心的護愛、對黨由衷的摯愛。
92歲的高齡,20年默默的堅守。因為愛得執著,因為固守初心,葉連平在歷盡坎坷後才會讓人生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在葉連平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牆上有一行大字,「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葉連平說,「我沒有那麼亮,我充其量是只螢火蟲。」但正是這平凡甚至渺小的螢火蟲,用一點一點的微光,照亮了一個個農村學生的人生,溫暖著一個個孩子的心靈。
貳
教詩歌的語文老師
帶出了一支足球隊
在貴州省對江鎮的一所鄉村小學,有支名叫「元寶」的足球隊。這支球隊走南闖北,取得了不少成績,而他們的教練徐召偉是一名語文老師。徐召偉2013年來到元寶小學,是這裡建校以來的第一位支教老師。為了給孩子們補充營養,徐召偉租下了一位學生家的兩層樓房作為球隊宿舍,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去鎮上給孩子們採購夥食。
來貴州後,徐老師已經有五年沒有回家了。2018年,父母特意來看兒子。球隊的孩子們知道後,瞞著徐老師,找他的父母「談判」:他雖然是你們的兒子,但是我們離不開他。
徐召偉的母親說:「我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我心裡很滿意,考大學沒有浪費。」
有了父母的支持,徐召偉堅定了繼續留下來的決心:「有他們陪伴,我才是徐老師。」
除了足球,徐老師還會給學校五年級的學生上詩歌分享課。在五年級的牆上,貼著三十多首學生寫的詩。《相信未來》是徐召偉最喜歡的一首詩。
徐召偉說,他沒想過拿名次,想讓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的孩子們明白,他們有隊友,走到哪裡都不孤單。
叄
一家四代相傳
支撐起鄉村學子的夢想
1981年高中畢業時,胡清汝最大的夢想是走出河北農村,當一名軍人。但當時村裡缺老師,父親胡慶瑞對他說:「你還是教書吧。」父親那種飽含著期望和請求的眼神,他此前從未見過,無法拒絕。實際上,胡清汝的父親高中畢業時,也曾希望走出村子,去考大學。結果被胡清汝的爺爺留住,做了一名鄉村教師。
胡清汝一家四代人,有二十多位鄉村教師。從爺爺那輩算起,整個家庭教授的學生超過兩萬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教育事業經費緊張,老師工資微薄,眾多農村青壯年教師紛紛孔雀東南飛,下海經商。此時已初為人父的胡清汝看著自己孩子過年都還只能穿著親戚省下來的破布衣服,實在是心痛不已。在這種環境的逼迫下,終於有一天,一篇很短卻寫了一整晚的辭職報告出現在胡清汝手上。
而胡清汝打算給孩子們上完最後一節課的時候,教室裡的學生們鴉雀無聲,只是看著胡清汝。就在胡清汝向學生們說「這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後一節課」的時候,學生們一聲聲的挽留「老師你別走」,一下子觸動了胡清汝的心窩。學生和老師的淚水,在這個雷雨之夜顯得尤為的難忘。
早已和學生們有了深厚感情的胡清汝看著村裡的孩子們,這時,他的心已經和學生們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在那之後,胡清汝就再也沒有想要離開。
到如今,胡清汝從教了已有30多年。他在每一個畢業班當中,都為同學們準備了一盤磁帶,這裡面有著學生們最初的夢想。他想著,每個人都應該為著自己的夢想而奮鬥。而這一盤刻滿理想和記憶的磁帶,不僅承載著學生們的夢想,同樣也寄託著胡清汝對學生們的殷切期盼和寄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發展大計,教育為本。正是這樣心懷慈悲、點燃希望、甘於清苦的鄉村老師撐起農村娃的小學時光,為萬千打工家庭的下一代壘下一座文化籬牆。
文圖據《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