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

2020-09-10 光明網

胡清汝和他的學生們。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他們卻用一生選擇平凡,選擇寂寞,選擇奉獻,只為讓山裡的孩子都有學上,看到外面的世界,走向明亮未來。

人生幸事莫過於遇到一位好老師,正值教師節,向這些老師們致敬!

「我希望呼出的

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

在安徽和縣卜陳村「留守未成年人之家」,92歲的退休教師葉連平還在忙碌。20年來,他幫上千名孩子補習過語文和英語,卻未曾收取過一分錢。他著急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自己一碗陽春麵、一瓶礦泉水都捨不得買,為了資助留守兒童,卻幾乎花光所有積蓄。他說,教育就像種田,你播下種子它豐收了,不用你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葉連平在南京的美國大使館做過勤雜工,新中國成立後在南京當老師,之後輾轉到安徽和縣做工。1978年,卜陳學校缺少老師,在別人推薦下,50多歲的葉連平,重新回歸講臺,直到1991年退休。

「我被耽誤了23年工作,得補回來,和時間賽跑。」看到外來務工子女和留守兒童英語基礎差,從2000年,葉連平創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節假日免費給孩子們補課。20年,1000多個孩子從這裡走出;現在還有156個學生在補課。

葉連平是在用生命和時間賽跑,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多為一名農村孩子補習一次英語,多資助一個貧困的孩子。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支撐著他和時間賽跑的,是一份無言的大愛,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對孩子們發自內心的護愛、對黨由衷的摯愛。

92歲的高齡,20年默默的堅守。因為愛得執著,因為固守初心,葉連平在歷盡坎坷後才會讓人生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在葉連平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牆上有一行大字,「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葉連平說,「我沒有那麼亮,我充其量是只螢火蟲。」但正是這平凡甚至渺小的螢火蟲,用一點一點的微光,照亮了一個個農村學生的人生,溫暖著一個個孩子的心靈。

教詩歌的語文老師

帶出了一支足球隊

在貴州省對江鎮的一所鄉村小學,有支名叫「元寶」的足球隊。這支球隊走南闖北,取得了不少成績,而他們的教練徐召偉是一名語文老師。徐召偉2013年來到元寶小學,是這裡建校以來的第一位支教老師。為了給孩子們補充營養,徐召偉租下了一位學生家的兩層樓房作為球隊宿舍,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去鎮上給孩子們採購夥食。

來貴州後,徐老師已經有五年沒有回家了。2018年,父母特意來看兒子。球隊的孩子們知道後,瞞著徐老師,找他的父母「談判」:他雖然是你們的兒子,但是我們離不開他。

徐召偉的母親說:「我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我心裡很滿意,考大學沒有浪費。」

有了父母的支持,徐召偉堅定了繼續留下來的決心:「有他們陪伴,我才是徐老師。」

除了足球,徐老師還會給學校五年級的學生上詩歌分享課。在五年級的牆上,貼著三十多首學生寫的詩。《相信未來》是徐召偉最喜歡的一首詩。

徐召偉說,他沒想過拿名次,想讓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的孩子們明白,他們有隊友,走到哪裡都不孤單。

一家四代相傳

支撐起鄉村學子的夢想

1981年高中畢業時,胡清汝最大的夢想是走出河北農村,當一名軍人。但當時村裡缺老師,父親胡慶瑞對他說:「你還是教書吧。」父親那種飽含著期望和請求的眼神,他此前從未見過,無法拒絕。實際上,胡清汝的父親高中畢業時,也曾希望走出村子,去考大學。結果被胡清汝的爺爺留住,做了一名鄉村教師。

胡清汝一家四代人,有二十多位鄉村教師。從爺爺那輩算起,整個家庭教授的學生超過兩萬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教育事業經費緊張,老師工資微薄,眾多農村青壯年教師紛紛孔雀東南飛,下海經商。此時已初為人父的胡清汝看著自己孩子過年都還只能穿著親戚省下來的破布衣服,實在是心痛不已。在這種環境的逼迫下,終於有一天,一篇很短卻寫了一整晚的辭職報告出現在胡清汝手上。

而胡清汝打算給孩子們上完最後一節課的時候,教室裡的學生們鴉雀無聲,只是看著胡清汝。就在胡清汝向學生們說「這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後一節課」的時候,學生們一聲聲的挽留「老師你別走」,一下子觸動了胡清汝的心窩。學生和老師的淚水,在這個雷雨之夜顯得尤為的難忘。

早已和學生們有了深厚感情的胡清汝看著村裡的孩子們,這時,他的心已經和學生們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在那之後,胡清汝就再也沒有想要離開。

到如今,胡清汝從教了已有30多年。他在每一個畢業班當中,都為同學們準備了一盤磁帶,這裡面有著學生們最初的夢想。他想著,每個人都應該為著自己的夢想而奮鬥。而這一盤刻滿理想和記憶的磁帶,不僅承載著學生們的夢想,同樣也寄託著胡清汝對學生們的殷切期盼和寄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發展大計,教育為本。正是這樣心懷慈悲、點燃希望、甘於清苦的鄉村老師撐起農村娃的小學時光,為萬千打工家庭的下一代壘下一座文化籬牆。

文圖據《央視新聞》

相關焦點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下面,我們就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老師,她就是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黑潭村小學獨臂女教師——杜秀蘭。上學期,學校還有4個孩子。今秋開學,在黑潭村小學,只有杜秀蘭和兩名幼兒園學生。杜秀蘭說: 我作為農村一個基層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沒有走出大山,要讓孩子走出大山;哪怕只有一個孩子,我都要堅守教下去。6歲那年,杜秀蘭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臂,但她堅持讀完了高中,給孩子們上課時,她用左手寫板書,工整而有力。這是幾十年裡一點點練出來的。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為國家服務「她們以後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戳圖收穫更多感動)如今,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成了她一輩子的理想「我就生活在這大山裡了讓我教的娃娃以後到外面去
  • 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要求力爭3至5年讓鄉村教師地位大幅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從這裡走進大學張桂梅說,她希望女孩們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竭盡全力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她們以後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戳圖收穫更多感動
  • 人民日報:大山深處的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待遇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為國家服務「她們以後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02
  • 數說昆明公安五年扶貧「成績單」 他們為祿勸3鄉鎮鋪出「致富路」
    2020年,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接續履行好「四個不摘」要求,做好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的道路上,大邁步向前。作為一支對黨忠誠、擔當為民的公安隊伍,昆明市公安局用5年時間,在這裡鋪出一條特色的「脫貧路」,並結合公安工作特點,護航這裡走出一條平安「致富路」。駐村扶貧民警的工作場景。
  • 農村的孩子應如何教育才能走出大山
    而且大家真的對當今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仔細觀察會發現雖然他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他們對於電子遊戲或其他一些娛樂設施相較於城裡的學生更加痴迷。今天小編想給生活在大山裡的孩子一些建議,讓他們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 為什麼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還是會走彎路?
    明明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必是一條光明大道,為什麼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彎路?要麼是你貪心,要麼是你的方式錯了,往往是後者。路人說:「那錯誤很明顯了,你一直教他們技術,卻忘記教他們教訓。」這正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為孩子規劃好了所有,沒想到孩子更不長進,原因就在於,沒讓孩子自己去走。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我知道那個孩子不上學是因為家裡窮,沒有關係,我每個月給他資助20元。」王懷軍說,用知識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才可以阻止貧窮再一次發生。莽莽大山中,朗朗讀書聲。大山懷抱中的蘇市完小,窗明几淨的教室,一應俱全的實驗室、嗡嗡作響的微機房、熱氣騰騰的食堂……眼前的歲月靜好,卻有一段負重前行的日子。
  • 我不是要走出大山,而是走出來了,再走回去
    我沒有對銀聯詩歌POS機有很深的了解,但對於大山深處的詩人們我又感同身受。我來自大山,所謂大山,就是推開門看不見燈紅酒綠,高樓大廈。能看見的只不過是無盡的高山,或者是房屋前熟睡的小狗。對於大山裡的孩子,總有「留守兒童」與之掛鈎。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幾年才回去一次。他們有小小的願望,他們希望爸爸媽媽能聽他們訴說心事,希望在他們放學後有人來接,家裡吃飯的時候多幾雙筷子。可是小小的願望卻不能夠滿足。能陪伴他們的是小狗,星星和月亮。上海陸家嘴地鐵站出現的15個銀聯詩歌POS機讓他們訴說著自己的想法。
  • 紮根深山 回鄉執教心不悔 用知識助山裡娃走出大山
    從滿頭黑髮到鬢染秋霜,執教24年來,陳衛剛堅守在博山區最偏遠的鄉鎮學校——池上鎮中心學校,紮根鄉村教育,踐行「讓更多山區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把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山村,奉獻給了深山裡的孩子。陳衛剛說,「我從小就在偏僻山村長大,家鄉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孩子,他們可能從未了解過外面的世界,我是從大山裡走出的孩子,我要回到家鄉,回到母校繼續建設家鄉。」逆行給山區孩子更好的教育「從我家到學校有13裡山路,每天通公交車次數很少,為了不耽誤上班,只能騎自行車上班。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崎嶇的山路擋不住孩子們前行的腳步,只因「走出大山」的堅定信念
    2016年,海信「讀書看海觀世界」活動,帶領孩子們走出大山,面朝大海,讓他們距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些。偶然間捕捉到幾個山裡的孩子在路邊走過的身影,他們邁著輕快的步伐,手中揮舞著山茅草。與廣袤的大山相比,幾個孩子的身影顯得格外渺小。銀玲般的笑聲照亮了前方的路,蜿蜒的山路似乎變得沒有那麼可怕了。來迎接我們的丁老師告訴我,小時候大家都要走到谷底,趟過小河再翻過對面的大山,才能到學校去上學,現在孩子們幸福多了。
  • 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讀罷,在深受感動之餘,也頗感幾分沉重與無奈——大山,那時在人們眼裡總是與困難和苦難並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障礙。近些年,我在採訪中走了不少山區,也跟大山裡的年輕人有過一些交流。不經意間發現,「大山」這個詞,在年輕一代的眼裡似乎不再那麼沉重。與彼時對「走出大山」的渴望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卻喜歡談論「走進大山」,聊起這些話題時,他們眼裡閃著光,心中有憧憬。
  • 甘洛中學的90後班主任:重返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王呷呷說:「是熱愛讓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期盼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王呷呷說道:農村孩子懂事一般都比較早,好在只要孩子肯讀書父母也還是支持的。而對於王呷呷,幽默風趣的中學語文老師則是影響自己走上教師之路的人。「那時候一上語文課就特別開心,老師特別能夠把班級氛圍帶動起來,讓同學們覺得學習是一件有幸福感的事情。」王呷呷說:「我想要成為和他一樣的老師。」
  •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孩子走出大山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中國青年報客戶端9月8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天河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陸江婷坐在嶄新明亮的音體教室裡,為採訪她的記者彈了一首《小星星》。雖然彈的是最簡單的鋼琴曲,但是作為一名剛剛從大山搬出來的孩子,在接觸鋼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是難能可貴。
  • 希望更多人關注,大山裡面的他們
    這些都歸功於背後默默付出的老師們,他們深處在大山深處,默默地為孩子付出自己的愛,他們值得被關注。每個老師用自己的青春書寫著鄉村孩子成長。一根粉筆,三尺講臺,一年四季,鄉村教師用自己的汗水陪伴孩子們成長,輔助孩子們一點一點的走出大山,開啟他們新的生活。鄉村教師的出現,改變了無數孩子的命運,讓無數孩子有走出大山的機會,變成更好的自己。有一位大山裡的教師,這位老師為了讓孩子們可以順利走出大山讀書,在雲南麗江的一所免費公辦高中裡任勞任怨的讀書。
  • 扶貧路上「沉默的真相」:那些幫他們走出大山的人
    為響應黨中央「精準扶貧」的要求,平安集團黨委拿出100億元用於扶貧規劃,面向全國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志願者第一次看到溫素紅這一家的那天晚上,一夜沒睡好。要幫助這一家脫貧翻身,就要了解他們最迫切需要和最困難的地方。除了貧窮,大山留給溫素紅的,只有一畝多茶園。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一代代南中醫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我們我是阮未艾,南中醫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五年來,「遠志服務團」的志願者們見證了通村的山路從顛簸陡峭到修繕完畢;見證了孩子們的午餐從山間土地挪到了明亮寬敞的「杏林遠志堂」;見證了教室裡由A4紙拼貼成的「山寨」投影幕布變成了高清電子屏……曉明學長說:「我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在他的感染下,2018年的夏天,我們四名支教團成員來到了這裡。
  • 大山孩子四年前走出去今天回來,山還是那座山,但它已是大好河山
    有句老話說的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如果可以考進一個好的大學,對於身處鄉野,大山的孩子無疑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蛻變。但是在大山的孩子,無論是學習資源,還是身邊生活環境都比城市的孩子要差一些。他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人生的逆襲,所以每年成功考取到好大學的大山的孩子,都會倍受社會的關注和大家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