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你為孩子鋪好了路,他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必是一條光明大道,為什麼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彎路?
要麼是你貪心,要麼是你的方式錯了,往往是後者。
你越是規劃周全,孩子越不長進 有個漁夫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然而他的三個兒子技術很平庸,遠遠不如別人家兒子的技術,漁夫很納悶。
於是,漁夫經常向其他人訴苦:
「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將捕魚技術傳授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講起,告訴他們怎麼織網最容易捕魚,怎樣划船不會驚動魚,怎麼下網最容易套住魚。」
「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還是這麼差」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話問他:「你一直是手把手教他們嗎?」
漁夫說:「是的,我講所有的經驗都教給他們了,就是怕他們多走彎路,教的非常仔細。」
路人說:「他們一直跟著你嗎?」
漁夫說:「是的,我就是怕他們多吃苦頭,所以讓他們一直跟著我。」
路人說:「那錯誤很明顯了,你一直教他們技術,卻忘記教他們教訓。」
這正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為孩子規劃好了所有,沒想到孩子更不長進,原因就在於,沒讓孩子自己去走。
你的一千句一萬句叮囑,都不如讓孩子摔一跤,來得更實在。
相比你的苦口婆心,教訓會讓孩子記得更深刻。
該孩子走的彎路,一步都少不了 特別喜歡《小歡喜》中童文潔說的一句話:
該孩子走的彎路,一步都少不了。
精闢至極,宋倩為英子準備好了幾套房產,選好了學校,每天做好可口的飯菜,但還是狀況不斷,英子最後差點得抑鬱症。
其實,在孩子成長中,父母真不可能規劃得那麼周全,當你為孩子避免了一條彎路時,又會出現另一條彎路,你是繼續選擇替孩子走還是讓孩子走?
如果你替孩子走了,那他沒有得到教訓,等他獨立時就會不知所措。
所以,父母們都應該明白,你所謂的為孩子鋪好路,避免的彎路,都是在扼殺孩子得到經驗的機會。
溫室裡的花朵,永遠經受不住風吹雨打,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在於經歷得多,要想孩子真正地成長,就要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論成敗。
美國心理學者亞當·格蘭特說,small wins(小成功)能幫孩子找回自信。如果一個剛學步不久的寶寶由於被小石頭絆倒,鼓勵Ta「再走一次」是重拾信心的最好辦法,幫助Ta下一次再走同一個路段時擺脫猶豫。
父母們在面對孩子「摔倒」時,是要關心,但又不能太當回事,「摔倒」了孩子能「爬起來」並且「再走一次」才是一次完滿的成長。
彎路未必不好。
你的不放手,使孩子成為巨嬰 去年的48歲海歸啃老新聞依舊記憶猶新,留學歸來7年來, 一直在家啃老,依靠著母親3000多的退休金。
而這一切的根源,82歲的老母親悔恨自己當初的做法:
「怪自己教育不得當,當初樣樣包辦。兒子只管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改不了了。如今,兒子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垃圾堆在牆角,房間也從不收拾。」
不僅如此,還將房子轉到這個兒子名下,寵得連小兒子和小女兒都有意見。
到頭來,她為兒子鋪好的所有路,反而成了他的禁錮,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當你讓孩子按照你的方式走時,實際把他當成了提線木偶,他何來的自由和獨立的思考能力。
太殫精竭慮的父母,養不出步態輕盈的孩子;因為你的力都過度用在了孩子身上,使他得不到成長的空間。
孩子的成長,少不了教訓 記得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故事:
有位中國父親帶著孩子的去德國旅遊,有一天,在海邊,看到一位德國媽媽在躺椅上看書,她的孩子卻抓了一把沙子往嘴裡塞。
這位父親看到後,非常著急走上前去,提醒德國媽媽,「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
可是,那位母親非常茫然。「那又怎麼樣呢?」她說,等他嘗過之後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那位父親很愕然,如果這是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會阻止孩子,告訴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裡發現難以下咽,結論是一致的,但獲得這個結論的方式卻不一樣。
前者,孩子獲取的是父母判斷之後提供的間接經驗;後者,孩子卻是親身體驗之後的直接經驗。
有個理論說,父母做了80%,孩子做20%;父母做了20%,孩子做80%。
你做得再好,得了90分,只是你的分數;孩子做得再差,即使不及格,好在他有了經驗。有了經驗後,他才知道下次怎麼改進。
無菌的環境,只能養出抵抗力差的孩子;有時孩子走的太順,寧願他栽個小跟頭,讓他記住教訓,走得更穩。
我們永遠沒辦法規劃孩子的所有,只能幫助他,製作屬於他自己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