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深山 回鄉執教心不悔 用知識助山裡娃走出大山

2020-09-09 魯中網

陳衛剛正在為學生批改作業。

陳衛剛指導學生採集植物標本。

人物簡介:

陳衛剛

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2002年入黨,曾先後獲得山東省優秀教師,淄博市優秀教師,市「十佳」師德標兵、骨幹教師,淄博市優秀共產黨員,博山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博山區十佳教師、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青年、教學管理先進個人、德育工作先進個人、師德標兵、基層優秀黨員、十佳校長等榮譽稱號。

陳衛剛與學生在學校會議室交流談心。

9月4日下午,在博山區池上鎮中心學校,窗明几淨的教室內傳出朗朗讀書聲,池上鎮中心學校校長陳衛剛滿懷欣慰地站在教室外觀望著。1996年7月,20歲的陳衛剛帶著優秀畢業生的榮譽從淄博師範學校畢業,毅然回到深山當起了鄉村教師。從滿頭黑髮到鬢染秋霜,執教24年來,陳衛剛堅守在博山區最偏遠的鄉鎮學校——池上鎮中心學校,紮根鄉村教育,踐行「讓更多山區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把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山村,奉獻給了深山裡的孩子。

回鄉

開始自己的鄉村教育夢

44歲的陳衛剛是博山區池上鎮東陳疃村人,1993年中考時,他以0.2分專業分的差距成了一名中專委培生,但8800元學費對於山村寒門子弟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

「為了籌集這筆學費,當時父親借遍了所有親朋好友,看著他為學費整日奔波操勞,我甚至放棄了上學的念頭,想要下煤礦掙錢去。」陳衛剛回憶道,「一向和善的父親一下子暴怒起來,當時他對我說,上學是我的事,籌錢是他的事,這學不上不行。」

自此,父親的話深深地刻在了陳衛剛的心上,成了他自強不息的動力。

帶著父母的殷殷厚望,陳衛剛走進淄博師範。在校的3年時間裡,陳衛剛刻苦學習,成績名列前茅。1996年7月,陳衛剛在1000多人中以總成績前十名的成績畢業,成為當年的優秀畢業生。畢業前,班主任曾多次找他談話,建議他上大專班。是繼續讀書還是參加工作,陳衛剛面臨著選擇,更有親戚朋友勸他說:「如果到山區工作,今後連對象都難找。」

在抉擇時刻,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上學的艱辛和老師無私的關懷幫助,最終陳衛剛還是毅然回到距離博山縣城40多公裡、距離池上鄉政府6.5公裡的李家學校任教,開始了他的鄉村教育夢。

「在我的小學、中學時代,我以為家鄉就是一片廣闊的天,當考出去以後才發現,原來外面的天這麼廣闊,外面的世界竟然這麼大。」陳衛剛說,「我從小就在偏僻山村長大,家鄉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孩子,他們可能從未了解過外面的世界,我是從大山裡走出的孩子,我要回到家鄉,回到母校繼續建設家鄉。」

逆行

給山區孩子更好的教育

「從我家到學校有13裡山路,每天通公交車次數很少,為了不耽誤上班,只能騎自行車上班。當時校舍簡陋,校園地面坑坑窪窪,教室內桌椅也是缺胳膊少腿的。」回想當初到池上鎮李家學校報到的情景,陳衛剛說,「學校沒有住宿的地方,上下班只能來回趕路,晴天是一身的塵土,雨天土路更是泥濘不堪。」

環境的艱苦沒有打消陳衛剛對工作、學校及學生的熱情,反而堅定了他「讓每一個山區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建設祖國」的教育信念,面對學校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們,他虛心好學,抓住一切機會向他們請教。2001年,由於工作出色,陳衛剛被任命為學校團支部書記,他組建學生會,倡導學生實現自主化管理;成立校園記者團、廣播站,組編校刊《足音》……至此,多樣的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讀寫熱情,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在山區學校開展起來。

2013年11月,陳衛剛被任命為池上鎮中心學校校長,他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學校管理制度,每周一次例會,查缺補漏的同時,明確下一周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揚民主,激發老師們的積極性和責任心,讓大家明白做好學校工作就是做好自己的事;著眼於十年不退伍的標準,改善辦公教學條件,整體化提高辦學水平。彼時的池上鎮中心學校,每個班級都有了電子白板,學生課桌椅全部更新,學校照明燈更加通明,教師們人手一臺辦公電腦,2015年,單單提高辦學水平這項工程,就投入108萬元。

奉獻

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

2016年,博山區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擔任池上鎮中心學校校長的陳衛剛,將爭取政府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功能室建設、學生食堂配備、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了自己的工作重心。池上鎮中心學校、李家學校的高標準塑膠場地,池上鎮中心學校的過街天橋,池上鎮中心學校、李家學校的綜合樓,池上鎮中心幼兒園相繼建成,下轄學校的功能室、校園文化設施、教室照明燈、教師辦公桌椅進行了更新和完善,池上鎮中心學校實現校容校貌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山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選擇了從教這條道路其實就是選擇了奉獻,教書育人不是為了從學生身上獲得什麼,而是為了讓學生學有所成,將來能夠回報社會、報效祖國。」從青春年少到年逾不惑,陳衛剛對鄉村教育有著自己的感悟:「隨著城市化進程,學校的學生在逐漸減少,教育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接下來,我們要通過提高老師的教學素質及創新水平來帶動學校整體水平的提高。」

24年間,即使曾有過多次調崗的機會,陳衛剛沒有動搖過自己的教育初心。教育是追夢的事業,鄉村學校是農村的一方教育沃土,鄉村教師自然就要成為一方沃土的文化傳播者和引領者。以陳衛剛為代表的鄉村教育追夢人,憑著堅定不動搖的初心和執著的追求,把愛心、知識、信仰的種子撒向山區孩子們的心田,點亮鄉村文明之光,滋潤鄉村教育的沃土。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高陽 宮瑞瑞 李超穎 蒲忠寧

相關焦點

  • 五峰「深山紅燭」向宏佳紮根深山24年
    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有一名被譽為「深山紅燭」的英語教師。他叫向宏佳,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深山裡長大的他,深知山裡娃求學的不易:「從家裡到學校,翻山越嶺,從晌午走到天黑。」24年來,雖然身在貧困山區,收入也不高,但向宏佳特別注意自己的著裝與言行。他經常對學生們說:「品行和習慣,比知識更重要。」向宏佳最難忘的,是24年前走上講臺的第一堂課。
  • 2021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小學校長紮根深山十七載
    2021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小學校長紮根深山十七載 【熱點背景】 河南省某山村小學校長,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大山深處,只為 改變山裡娃的命運,託起大山的希望。他雖然收入微薄,但17 年資助學生多達 300 多名。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下面,我們就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老師,她就是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黑潭村小學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 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她用知識讓孩子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
    35年,行走在鄉村教育的第一線;教過的1600多名學生,很多都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她是湖南省師德標兵、湖南省首屆最可愛的鄉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就是王懷軍。在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前,王懷軍做了34年的鄉村教師,其中有21年,都獨自支撐著一所「一個老師的學校」。
  • 向宏佳:紮根邊遠地區二十四載 甘做深山紅燭照亮未來
    向宏佳在批改作業楚天都市報記者 尹潔 通訊員 王甜甜作為省級特級教師和英語教學能手,向宏佳甘於清貧寂寞,一次又一次放棄了進城享受高薪和提升待遇的機會,24年如一日,在海拔1000多米的貧困山區教書育人,讓一批又一批山裡娃走出大山
  • 「深山紅燭」向宏佳——二十四載堅守三尺講臺
    1996年大學畢業後,他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先後獲得全國德育先進教師、全國百佳鄉村英語教師、湖北省農村優秀教師、宜昌楷模等30多項榮譽。近日,他獲評2月至10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 致敬「湖南好人」中的那些鄉村教師:守護大山裡的夢
    他們居於深山,年復一年,澆灌著一個個稚嫩的希望;他們甘於奉獻,將星星點點的微光匯聚在一起,成了照亮大山孩子們前行的啟明燈……因為堅守,青澀的臉龐上總能看到笑顏;因為知識,無數貧困學子得以改寫命運。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致敬「湖南好人」中的那些鄉村教師,他們來自不同地方卻都歸於大山,為了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燃燒」自己,同時也向每一位辛勤付出的教師道一句:老師,辛苦了!
  • 他堅守山村小學21年,用知識改變山裡娃的命運
    他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師,自1998年畢業後回到家鄉任教,至今已在三尺講臺上堅守了21年,雖然條件艱苦,但他潛心教育事業的初心從未曾改變:「希望用知識引導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只要這裡的一個學生需要我,我就要堅守。」他就是德保縣敬德鎮念歸村巴力小學教師陸高潮。
  • 張玉滾:紮根深山做孩子們的「築夢人」
    他不忘初心,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紮根深山19年,矢志不渝奮鬥在鄉村教育一線;他愛崗敬業,學校師資緊缺,他潛心鑽研每一門課程,苦練教學本領,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他無私奉獻,為寄宿學生縫衣做飯,對困難學生慷慨解囊;山區不通車,他用扁擔把學生教材和學習用品挑進大山,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照亮山區孩子們的求學之路。
  • 潘仲勇:紮根邊遠山區 幫助山裡娃放飛夢想
    父親一席話,讓潘仲勇如夢初醒,打消顧慮,堅定紮根鄉村的信念,開啟長達20年的執教生涯。「很慶幸在這裡遇到妻子」「我也沒曾想過自己在這裡20年,期間,有心酸也有苦澀,但很幸福,很慶幸自己遇到一個好妻子。」說起妻子,潘仲勇嘴角始終洋溢著幸福。2002年,潘仲勇與朱木群喜結連理,他找到另一半的同時,也讓教學點有了「女主人」。
  • 紮根深山的一棵大樹
    這位外鄉的女教師,用自己36年的傾心守望,成為深山鄉村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  不讓一個孩子輟學  艱苦的條件並沒有難倒支月英。在泥洋村,支月英與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相伴。她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唱歌跳舞,認識大千世界。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王懷軍說,用知識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才可以阻止貧窮再一次發生。莽莽大山中,朗朗讀書聲。大山懷抱中的蘇市完小,窗明几淨的教室,一應俱全的實驗室、嗡嗡作響的微機房、熱氣騰騰的食堂……眼前的歲月靜好,卻有一段負重前行的日子。蘇市完小坐落在湖南省石門縣,這裡因壺瓶山而被譽為「湖南屋脊」,也因這座大山的阻隔,成為老、少、邊、窮地區。
  • 「想讓更多孩子看到我所看到的」,女大學生回貴州深山任教
    【「想讓更多孩子看到我所看到的」,女大學生回貴州深山任教】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八河村位於黔南大山最深處,這裡直到去年才通上公路,至今很多人家還是通過馬匹進出山寨。很少有人知道,倔強的李麗本身就是一名貴州的山裡娃,畢業成績優異、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她,卻執意回到家鄉執教。
  • 「搬磚男孩」的英雄夢:勤學苦讀走出大山,大學畢業後志願去新疆
    他就是曾經渴望走出大山,2016年以高考成績620分,考入國防科技大學的魏凱倫。就是這麼一個來自甘肅省通渭縣的一個小山村的山裡娃,小的時候就堅信努力學習,就能夠走出大山憑藉著對山外的渴望,憑藉著不對命運妥協的勇氣,魏凱倫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誰說貧窮的孩子沒有優質教育資源就無法進入好的大學,誰說寒門學子就再難出貴子!相比較,那些所謂的優秀學校,憑藉老師的教學水平,學生品嘗老師「咀嚼」好的知識,的確容易消化,但是在追求效率之下的結果是,更多的學子丟失了自我學習的能力。
  • 最美巾幗 | 燭照深山 她用背簍背起孩子們的希望
    2017年前,沙瓦村沒有幼兒園,學齡前山裡娃沒地方上學,掛聯幫扶單位怒江軍分區駐村扶貧隊員和紀錄片《落地生根》攝製組隊員們就在簡陋的農家院壩裡,抽空教這些娃娃背古詩詞,學說漢語普通話,做一些簡單的遊戲。在外闖蕩多年,深知知識重要性的陸春花,雖然有對山外世界的留戀和渴望,但為了讓更多家鄉孩子有書可讀。
  • 楊偉林:「這輩子我就做山裡娃的啟蒙老師」
    今年55歲、執教37年的楊偉林老師,履歷表上就一行字——長泰縣高層小學。37年來,憑著一股韌勁,憑著一份愛心和責任,在大山深處堅守著那神聖的課堂。隨著人口遷移,學校生源數逐年減少,如今校裡僅開設一、二兩個年級,楊偉林既是學校負責人,又兼任語文、數學老師,作為山裡娃的啟蒙老師,楊偉林感到責任重大。新學期開學,學校迎來了 11 名一年級新生。
  • 19歲孤身跑進深山!她說,這一刻的她「太幸福」
    她是激情綻放在鄉村教育土地上的"一支臘梅",她是堅守在風雨中護送孩子們上學的"一葉小舟",她是照亮一代又一代山裡娃夢想的"一座燈塔"。正是有無數像王梅香這樣的踐行者,用自己的知識充實孩子的心靈,用自己的智慧點亮千萬家庭的心燈,用自己的青春鋪平教育脫貧的心路,才使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後繼有人。"江山市 8090 新時代理論宣講團成員,江山市賀村二小教師祝熇嚀分享著她身邊的小康故事。
  • 紮根大山29載 照亮貧困女生追夢路|記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校長...
    校歌是校長首迎東以女童班為背景創作的,從1991年到2020年,首迎東紮根苗鄉29載,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一屆又一屆大苗山女孩的追夢之路。1987年,首迎東考上了廣西師範大學數學系。從融水大山來到大城市讀書的首迎東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同時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大學畢業後一定要回到家鄉,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孩子走出大山。
  • 「山裡娃大聲說英語」啟動 志願者招募開始
    團中央"青年之聲"、思源·人才成長公益基金聯合發起"山裡娃大聲說英語"愛心眾籌掃描二維碼讓"山裡娃大聲說英語"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3日電(記者 張群)從貧困的偏遠山區走出來的你甚至當你終於走出大山來到城市上學,面對著同學們流利的英文,你忐忑地不敢張口……  努力學習考出成績,是山裡娃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貧困山區簡陋的教學條件、缺失的教學資源、不科學的教學安排以及較差的學習環境都似乎預示著,與同齡人相比,他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英語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學科,山裡娃在中考、高考等大考中並不佔優勢,分數的差距成為山裡娃走出大山的阻礙。
  • 博士後桑子陽紮根五峰深山「育新苗」,百萬年薪「挖不走」
    生長在五峰大山裡的野生紅花玉蘭。桑子陽在野外研究紅花玉蘭。那是多麼美好的一棵樹啊!深山尚未甦醒,唯有它滿樹繁花,嬌豔欲滴。15年前,當桑子陽在北京林業大學馬履一教授的帶領下,翻山越嶺,在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見到這棵「紅花玉蘭」時,他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