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出發,給我翅膀吧,踏著那狂風的步伐,點燃那無垠天涯,讓所有夢想無與倫比地閃耀吧!」
這是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的校歌,歌詞燃情勵志,廣受學生喜愛。校歌是校長首迎東以女童班為背景創作的,從1991年到2020年,首迎東紮根苗鄉29載,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一屆又一屆大苗山女孩的追夢之路。
1987年,首迎東考上了廣西師範大學數學系。從融水大山來到大城市讀書的首迎東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同時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大學畢業後一定要回到家鄉,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孩子走出大山。
完成學業後,他毅然回鄉從事教育工作。2002年,首迎東主動請纓到融水民族中學擔任副校長。因為工作出色,兩年後他正式「掌舵」,擔任校長至今。
首迎東最關心的是女童。他將學校3年招生一次的少數民族女童班改為一年一招,每屆兩個班,每班60人,招收來自融水各鄉鎮的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貧困女生。
曾經,「狗不耕田,女不讀書」的陋習深深刻印在眾多融水大山群眾的觀念裡。在女童班創立之初,很多家長拒絕送孩子上學。首迎東和學校老師們走家串戶,到學生家中勸說,說服家長改變觀念。
15年前進入女童班的何巧玲現在已是防城港市的一名公務員。「以前家庭經濟很困難,實在沒辦法讓孩子讀書了。後來首校長來家訪了解情況,學校還給予了一定的補助,孩子才能有機會繼續念書。」回憶起首迎東當年登門勸說的情形,何巧玲父親何延松一直心懷感激。
女童班學生心懷夢想,但因家庭經濟困難,內心都有著不小的壓力。為了讓孩子們能安心讀書,首迎東不僅自己捐資捐物,還帶動身邊人,聯繫愛心團體一起為孩子們的夢想保駕護航。「我們多方聯繫社會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讓女孩子們免除了後顧之憂。」首迎東表示。
如今,少數民族女童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國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組織長期為女童班學生提供幫助。女童班的每名學生每年都可獲得愛心團體資助的1000元生活補助。女童班的學生們以耀眼的成績回報母校。2019年全縣中考A+等級共93人,其中女童班26人,超過1/4。
因為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女童班學生學習特別拼,但首迎東還希望她們能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因此,除了國家課程外,學校給女童班安排了苗繡課、山歌課、蘆笙課等,讓女童在學好規定課程的基礎上,傳承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培養女性的秀美氣質。
從女童班走出去的學生,有的大學畢業之後又回到了學校任教。梁秋蘭是該校07級第四屆扶幼女子班的學生,她大學畢業後到母校女童班任教。「我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們,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愛的接力棒已經在學生的手上傳遞。「我們將進一步落實黨的民族教育政策,做好民族教育工作,讓更多山區的兒童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插上理想的翅膀走出大山。」首迎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