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的熱浪依舊延續,秋天卻已經悄悄來臨。立秋,處暑,七夕,這是熱情的八月,也是幸福的八月。隨著開學季的到來,我們也為大家帶來了36本新書,將按照社科、文學、藝術、青少年兒童類為大家一一介紹,希望能與你在這個美好的秋天一同讀書。
2020下半年,「直播帶貨」和「地攤經濟」成為最火熱的黑馬,也表明了經濟其實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當下的經濟環境,我們應該怎樣對日常經濟事務做出決策?又該如何運用經濟學獲得幸福?張夏準教授所著的《每個人的經濟學》,向讀者呈現出思考經濟的方式,希望讀者記住這個要點:「誰獲益?」這本書將教你做一個經濟思考者,創造更有活力、更穩定、更公平、更幸福的生活。
理解一個成語,有沒有可能突破慣常的成語辭典式的拘束?除卻釋義和用例,《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回到它誕生之初的語源現場,從語源學的角度去尋找失落在時光中的的動人典故:從「一唱三嘆」禮讚周天子的《清廟》之音,到韓壽「偷香」、貴妃「竊玉」的風流飄逸,從「八面來風」中的四季流轉,到「十惡不赦」裡的人間百態......這本書讓你洞見另一種當時的旦暮朝夕、飲食男女,抑或驚心動魄、生死無常。
1964至1966年間,正值創作巔峰時期的鮑勃·迪倫寫下了一部難以被定義的作品,在出版之前,書稿就在地下秘密風行,這部作品就是現在的《狼蛛》。在書中,20世紀60年代甘迺迪執政期間,美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各層面交織衝撞的景況,被迪倫以意識流手法割裂、打亂,重新編排,織入不少歌詞的原形或變體,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現實之歌。這是極具實驗色彩的文本,也是蘭波、凱魯亞克、金斯堡的交響與變形。
在歷史上,董其昌備受關注、爭議,有人說他獨霸一方,有人贊為一代宗師,如此撕裂,又像不倒翁似的倒了又起,這個極為複雜的人物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在《董其昌傳》裡,作者孫煒經過多年研習、分析與考證,對這位近四百年前的裡程碑式的藝術宗師進行了全方位描摹與解讀,為讀者呈現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作為學者,酈波教授深入鑽研,文化底蘊極深。而作為「全民閱讀形象大使」,酈波教授有一顆積極入世的心。自《百家講壇》開始,他始終致力於普及和解讀中華傳統文化。「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系列圖書,即是酈波教授基於這顆「入世之心」送給廣大青少年讀者的禮物。這四本書分別從學習、為人、處事、齊家四個重要方面進行解讀,給孩子和成年讀者們以古人智慧的現代啟迪。
還想知道其他好書嗎?那就接著往下翻吧。若遇到心儀的,歡迎移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天貓旗艦店和官方微店購買哦!文末還有優惠福利。
01
社科類新書
《復仇女神號:鐵甲戰艦與亞洲近代史的開端》
著者:[英] 安德裡安·G.馬歇爾
譯者:彭金玲
復仇女神號由東印度公司投資製造,以蒸汽為動力、以鐵甲為裝備、配備水密封艙,1840年下水後一路向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擔任主角,正式開始它的服役生涯,後隨同其他英國戰艦,為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殖民活動提供戰鬥、託運、郵運、駐守等服務,於1855年退役。本書藉助復仇女神號的航跡,揭露大英帝國海外殖民的野心,揭示十九世紀中葉雲譎波詭的東南亞政治形勢,呈現充滿鐵與血的亞洲近代史發展。
復仇女神號,鐵殼蒸汽戰艦,由榮譽東印度公司出資、萊爾德造船廠製造,1839年11月23日在伯肯黑德下水,一路南下,繞過好望角,經印度駛往東亞,後在東亞和東南亞海域一帶隨英國海軍服役,提供戰鬥、託運、郵政等服務,1855年退役,終身實際服務對象為英屬印度政府。曾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擔任主角,參加大英帝國東南亞殖民活動。各方面裝備領先於同時期其他蒸汽戰艦,是第一艘在海上航行、真正採用水密艙壁、繞過好望角的鐵殼蒸汽船。它是歷史上的一個開拓性角色,具有重要作用:它對推動鐵殼船體應用於戰船上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自己航行前往東方標誌著海上蒸汽航運的轉折點(在復仇女神號之前的鐵殼蒸汽船多被分裝運至東方),其良好的試航和戰鬥結果是19世紀4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訂購大批鐵殼船的主要依據。
《古羅馬的笑:演說家、弄臣和猴子》
著者:[英] 瑪麗·比爾德
譯者:王迪
什麼會讓羅馬人發笑?誰在笑?什麼時候能笑,什麼時候不能笑?誰在制定笑的規則和文化?笑在羅馬人生活、權力和意識層面扮演了何種角色?
本書既是一部「笑史」,又是一部羅馬社會文化史。作者在廣博的文學、歷史學、心理學、語言學、考古學知識的基礎上,以幽默詼諧但又不失嚴謹的筆觸討論了古羅馬「笑」的關鍵主題——從開著玩笑的演說家、弄臣,到可笑的猴子,重現了古羅馬社會運作方式和權力體系,揭示笑在古羅馬的核心地位和文化意涵。本書不但為了解古羅馬的社會與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跨文化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見。
《人類還有未來嗎》
著者:何懷宏
人腦不斷植入晶片,或能成為長生不老的超人,但我們還會有屬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嗎?人工智慧給世界帶來巨大便利,但會不會某一天越過奇點轉而操控、替代並加害人類?基因編輯生殖細胞,或能治療許多疾病,但會不會危及人類基因庫與自然的生物世界?凡此種種,對人類來說,到底是福音還是噩耗?
始於驚奇,終於敬畏。倫理學家、北大哲學系何懷宏教授從底線倫理和中西傳統文化智慧的角度考察了人工智慧和基因技術與我們的現實關係,並提出了預防性的道德與法律規範設想。高科技的種種挑戰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何以為人,何以為物,人曾何為,人將何為?!
《每個人的經濟學》
著者:[英] 張夏準
譯者:李佳楠
為什麼要學經濟學?為什麼經濟數據不可能客觀?為什麼6%的增長是一個「奇蹟」?為什麼經濟學號稱可解釋所有事物,卻無法預測經濟危機?為什麼大部分人明明消費超過任何歷史時期,幸福感卻沒有增加?
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家張夏準教授,從基本概念出發,以開放態度解讀各個經濟學派觀點,簡潔幽默地揭示每個經濟角色的行動邏輯。啟發你看清更真實的環境背景,明智理性地對日常經濟事務做出決策。教你做一個經濟思考者,創造更有活力、更穩定、更公平、更幸福的生活。
一個經濟主張的意圖很容易被識破。例如,經濟學家解釋,給富人減稅,他們就能享有更多的投資成果,因此就會有更大動力去投資和創造財富。當富人創造了更多的財富,就會花得更多。這樣窮人就有更多的就業和收入。這套被稱為「供給經濟學」的理論,也成了很多國家經濟政策的基本信仰。
可是:為什麼讓富人更賣力工作需要先讓富人更富,讓窮人更賣力工作需要先讓窮人更窮?所以,有些措施看似價值中立,背後卻牽涉到政治和道德判斷。但如果有經濟學家宣稱自己的分析「科學」、價值中立、惠及大眾,就需要我們獨立思辨,清醒認知政策與環境為個人帶來的利弊。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
著者:許暉
理解一個成語,有沒有可能突破慣常的成語辭典式的拘束?不僅僅是釋義,不單單是用例,而是穿透時光的隔閡,回到它誕生之初的語源現場,去洞見另一種當時的旦暮朝夕、飲食男女,抑或驚心動魄、生死無常?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從語源學的角度,尋找失落在時光中的的動人典故:從「一唱三嘆」禮讚周天子的《清廟》之音,到韓壽「偷香」、貴妃「竊玉」的風流飄逸,從「八面來風」中的四季流轉,到「十惡不赦」裡的人間百態......在成語——這一古人用智慧鍛造的文字容器中,語言大師許暉以輕鬆曉暢的筆調,原汁原味、「入鄉隨俗」地展現了古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精心選取的100幅古畫則如同一場以成語為名的美術特展,用色彩與線條賦予活色生香的古代生活以一種視覺生命力,傳遞出不同時代人眼中的美的內涵。
《無用的文學:卡夫卡與中國》
著者:夏可君
為什麼,卡夫卡說「從根本上我就是中國人,並且正在回家」?為什麼,卡夫卡要把他的生命枝嫁接到中國文化的生命樹上?
文學史上最驚人的時刻出現了。
夏可君以十個獨特的閱讀法則,深入卡夫卡的文本,在「無用」 的重新思考中,以卡夫卡、本雅明所隱含著的新助力,「以中國為方法」「以中國為道路」的新原理,讓西方人通過中國來認識自身,讓進入現代性的中國人去反思自身。
《雲南史前文化史》
著者:吉學平、吳沄、宋鴿
《雲南史前文化史》中所論及的史前史,範圍從 170 萬年前元謀人的出現至公元前 13 世紀。雲南是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生物從低等到高等直到進化成人類的具有全球意義的重大生物事件在雲南都有發現,屢屢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人類起源關鍵時期雲南古猿的大量發現為早期人類起源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標本資料。雲南是歐亞大陸最早出現人類的幾個地點之一,此後一直生生不息。雲南史前考古的發現與研究,體現了遠古人類和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並與周邊有著廣泛的交流。以金沙江巖畫和滄源巖畫為代表的雲南巖畫藝術是雲南史前文明的奇葩,記錄著人類祖先遷徙的歷程和生業方式,凝結了他們的集體記憶,是雲南引以為豪的文化遺產。
《一代水工汪胡楨與南京「新村」建設》
著者:尹引
本書是一本關於南京歷史文化的通俗學術型著作。其從著名歷史人物之一——水利專家汪胡楨入手,挖掘了其水利專家身份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房地產精英。本書以大量的史料為基礎,梳理了汪胡楨在南京「黃金十年」建設時期組建的樂居房產公司及其開發的房產,並重點對其中的幾個「新村」進行了調查探訪,從建築本身、所涉人物及歷史事件等方面還原了這些「新村」的舊貌,一定程度了反映了南京民國時期的繁華一面。
閱讀本書,對於深入了解民國時期社區的歷史生態,豐富對南京歷史文化的認知都有積極的作用。同時,本書以公司(樂居房產公司)及個人(汪胡楨)為研究對象來展開調查,為城市歷史研究又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城市歷史研究並不一定非要從「宏大敘事」的角度展開,從點到面,或許更能還原歷史真實。
《六朝山水有清音》
著者:謝玩玩
從伽藍林立的洛陽到虎踞龍盤的金陵,從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會稽群山,到聚石引水、植林開澗的私家園林,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雅士的山水詩、山水畫、山水遊記和地理雜記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筆墨橫姿的江山多嬌圖。
本書即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17篇地理雜記為藍本,結合相關史料及學術論著,描景物、探古蹟、記傳說、話人事,再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川之美、人物之秀。
《寫作是門手藝》
著者:劉軍強
作文和論文有什麼區別?選什麼書來讀?怎樣搜索和使用文獻?如何講好學術版故事?這本書會一一告訴你答案。
本書為大學生論文寫作的指導類書籍,通過對問題意識、選題、結構、語言、邏輯、材料等論文組成部分的剖析和舉例,為大學生勾畫出論文寫作方法的清晰圖譜。十篇分別為分野、風格、閱讀、視角、提問、文獻、論證、結構、流動、故事。
全書從體例、內容及敘述風格上都有創新和突破,實踐性、操作性、發散性強。簡要目錄和詳細目錄搭配,宏觀微觀視角兼具;沒有一般學術書的枯燥無聊,有的是作者現身說法,將課堂、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講給讀者聽,代入感強,痛點準確,更有幽默漫畫還原學生和導師的相愛相殺;獨樹一幟的是結合大量廣告、電影、書籍來講解寫作之道,讓學生在輕鬆娛樂的氛圍中掌握嚴肅學術寫作。結尾附有伴手禮,全書乾貨提純,方便學生在遺忘內容時可以快速找到位置所在。
簡單來說,這是一本讓你不再因為寫不出論文而掉頭髮的書。
複製這段話¥PPf2c270Vor¥後打開手機淘寶
即可到達廣西師大社天貓店購買相關圖書
02 文學類新書
《狼蛛》
著者:[美] 鮑勃·迪倫
譯者:羅池
1964至1966年間,正值創作巔峰時期的鮑勃·迪倫寫下了一部難以被定義的作品,在出版之前,書稿就在地下秘密風行。本書內容以阿瑞莎為貫連全書的主角,採用破格的文學手法寫就。書稿讀來似斷而續,暗藏富於音樂性的節奏韻律;從細處看,似通不通,從整體看,方知其實是一部架構嚴謹、邏輯縝密,且甚具實驗色彩的文藝作品。本書間接地保留了許多迪倫1960年代所作歌詞的雛形,除了直觀作者本人的創作思路,更可窺看其知識背景和思想面貌:在書中,20世紀60年代甘迺迪執政期間,美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各層面交織衝撞的景況,被迪倫以意識流手法割裂、打亂,重新編排,織入不少歌詞的原形或變體,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現實之歌。這是極具實驗色彩的文本,也是蘭波、凱魯亞克、金斯堡的交響與變形。
《董其昌傳》
著者:孫煒
這是一本關於藝術宗師董其昌的全景式傳記作品。作者孫煒經過多年研習、分析與考證,對這位近四百年前的裡程碑式的藝術宗師進行了全方位描摹與解讀。
本書以董其昌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從其青年時期頗為艱辛的宦旅之路開始,講述了其「北漂」經歷中諸多的酸甜苦辣,從窮苦出身的落魄潦倒到「連中三元」的書生意氣,再到成為皇長子的師傅,董其昌憑藉自己的非凡天賦和不懈努力,成為晚明文壇的中流砥柱。此後,在晚明的複雜政事中,董其昌幾起幾落,經歷了頗為艱難的宦海沉浮,終於依靠藝術創作和經營富甲一方,成為晚明時期官居一品的大宗伯......
本書不僅對董其昌的生平事跡進行描寫,同時將其在書畫、藝術、歷史等領域的造詣與成就,乃至其宦海商海兩沉浮的人生經歷放入彼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大背景下講述,將個體命運的走向與時代密切關聯,讓讀者清晰地看到董其昌跌宕起伏的一生,為讀者呈現了一位血肉豐滿的書畫大家。
《電影漫遊症札記》
著者:唐棣
小說家看電影的心得之作,電影實踐者的貼身札記。
從色彩、光線,聊到真實、隱喻,從特呂弗、黑澤明,聊到卡佛的小說、《漫長的告別》......在唐棣的世界,文字和影像都只不過是工具,用以進行一場穿梭於文學與電影、想像與真實、理論與感受之間的瀟灑漫遊。
《斜陽》
著者:[日] 太宰治
譯者:陳德文
《斜陽》寫於太宰治去世前一年、1947年6月前後。戰後身為貴族出身的母親家道中落,為生計跟女兒和子被迫搬到伊豆的小別墅度日。不久後被徵入伍的弟弟直治從南洋回來,每日跟著作家上原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與此同時,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最後在一兒一女的陪伴下與世長辭。母親死後,和子決定無牽無掛地為愛革命,前去與仰慕的上原求愛。次日清晨,弟弟直治於家中自殺,留下一紙遺書描述自己的痛楚與過去......《斜陽》寫作於日本戰敗之後,全書充滿了戰爭的傷痛和成長的痛楚,是日本著名的成長小說之一,深受年輕讀者喜愛。
《三四郎》
著者:[日] 夏目漱石
譯者:陳德文
《三四郎》《從此以後》《門》為夏目漱石的經典愛情三部曲,小說故事分別對應了一個男孩人生中的三個階段:青春的戀愛,愛情的抉擇,婚後的廝守。《三四郎》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愛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序曲,被稱為漱石文學中最出色的青春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三四郎從一個鄉下畢業的高中生成長為一名東京大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他的心路歷程。作品通俗易懂,充滿知識性與趣味性,從更深層次展開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以及對人生真義等的探求。
「當別人問起我喜歡的日本小說家,腦海中浮現的名字是夏目漱石。而《三四郎》是我十分喜歡的一本書。讀這本書時,我總會想起我的大學生活,在灑落陽光的陽臺下,伴隨火車呼嘯而過的匡當聲響,帶給年輕的我無限寬闊的希望......」
——村上春樹評《三四郎》
《從此以後》
著者:[日] 夏目漱石
譯者:陳德文
《從此以後》是夏目漱石中期」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了一對年輕時的戀人在中年重逢,男主人公如何重新審視自己當初的抉擇,並承擔起命運的故事。小說十分感人,曾被改編為電影《其後》,由日本著名導演森田芳光導演,曾獲得第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第10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特別提及獎 、第10屆報知電影獎最佳影片等數項大獎。
我要有你,才算是活著。一部本該是熾熱禁忌的愛情文學,在大文豪縝密的計算之下,通篇語句質樸平白,情感內斂而古典,以對象與花朵隱喻人物內心與互動,雖不見情慾卻曖昧萬分。
——《朝日新聞》評《從此以後》
《門》
著者:[日] 夏目漱石
譯者:陳德文
夏目漱石,這位活躍於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作家,被稱為日本的「國民大作家」,在百年後的今天,他的作品仍然牢牢佔據日本街頭書店的醒目位置。《門》是愛情三部曲第三部。宗助和阿米活在大門之內的世界。他們因偶然的相遇而結合成為夫妻,在大門內側以甜蜜的愛情餵養彼此,出了門則遭到社會的唾棄,體會著背離道德的苦楚。相較於單純的阿米,宗助無時無刻不飽受罪惡感的折磨,為了遠離這一切,他逃避到深山裡的寺廟,希冀禪學能為他打開心中深鎖的大門。然而,他的修行卻遭遇到更多道門扉,他無論如何也鼓不起勇氣拉開它們,只能永遠站在門外,凝視孤獨的自己......
讀漱石的小說時,覺得夫妻就像互相對照的對鏡。妻子在丈夫身上看到自己的部分影子,丈夫在妻子身上看到自己的部分影子,對這一點彼此有共鳴,也有憎恨。
——村上春樹評《門》
《明暗》
著者:[日] 夏目漱石
譯者:譚晶華
長篇小說《明暗》是日本文學大師夏目漱石的絕筆之作,1916年起在《朝日新聞》連載。
小說描寫了夫婦、親子、兄弟、叔侄、表姐妹、上下級、朋友等多種多樣的人際關係。主人公津田和妻子阿延經上司夫人介紹結婚,過著平淡的生活。某天,津田曾經的戀人、已經嫁為人婦的阿清忽然出現在他面前......小說以津田夫婦家庭生活中的風波為中心,以骨肉至親圍繞金錢的爭執、懷疑丈夫過去的妻子的私心為主軸展開,以細緻的筆致描繪了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潛藏的種種我執,展現了近代個人主義影響下人性的深層構造。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到達的現實主義最高峰」。
《永日小品》
著者:[日] 夏目漱石
譯者:陳德文
夏目漱石的散文記述人情往來、家庭生計、讀書屬文以及療病養痾等生活的瑣末細事,如小院閒花,風情自在,在明治、大正時代別開一方勝景。其中,《永日小品》不少篇目和魯迅筆下的小說風格極為相似,實寫的人情物事淡而有味,虛寫的文字想像奇詭、豐富,筆墨輕鬆自然,行文遊刃有餘;《往事漫憶》則描寫了作者引人關注的「修善寺大患」。對於夏目漱石來說,生病既是生死的考驗,也是心靈的淨化,從而孕育了作家晚年所逐漸成形的「則天去私」的人生理想。
《海上雜談》
著者:謝天振
本書作者為中國譯介學權威,從事翻譯研究多年,語言文字造詣深厚。全書收錄三十三篇文章,分為三編。第一編分享翻譯研究應有之本分及堅持,譯著既要膽大也要心細;第二編介紹中西學界雜聞,褒揚中外傑出作品之餘,也探討現今學界之流弊,為作者經年做學問之心得總論;第三編記述作者對賢師益友的懷念追思。作者娓娓道出翻譯界的人物、事物與讀物,以輕鬆的筆法說文論學,帶領讀者一同領略翻譯旨趣。
《我們家》
著者:顏歌
本書是顏歌正在寫作的「平樂鎮三部曲」的第二部。主人公段逸興(即敘事者「我」)從未在小說裡出現過,也未曾推動過故事的進展。作者以這位瘋女兒的天真無邪之聲,講述了家中,尤其是爸爸——平樂鎮春娟豆瓣廠廠長薛勝強——籌備奶奶八十歲壽宴的經過。天各一方的家人回到鎮上,激起宿怨與苦樂參半的回憶,隨著壽宴臨近,新舊秘密浮出水面,像算準了時辰的炸彈,一股腦地爆開。滑稽、生動、肆意、潑辣,一段段蒙太奇的交疊下,過往與現在不露痕跡地交織,仿佛一幅活色生香的川西小鎮風俗畫,又像一場突入四川方言的語詞歷險。
憑藉本書,顏歌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新人(2013)、四川文學獎(2015)和茅盾文學新人獎(2016)等獎項。
《哈蜜的廢墟》
著者:陳謙
本書為海外華人作家陳謙關於女性題材最新創作的中短篇小說結集,深刻展示了中國旅美高科技新移民的情感困境和心靈追求。其中收錄了作者較具代表性的六個中短篇小說,包括《哈蜜的廢墟》《蓮露》《虎妹孟加拉》《焱》《木棉花開》和《我是歐文太太》。
書中塑造的「哈蜜」「蓮露」「戴安」等女性形象,都是因為童年創傷而一生在尋求治癒自己的女性,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揭示了她們的隱秘心理,用文學筆法向讀者展示了各種心理隱疾被抽絲剝繭、被剖白、被治癒的過程,對現實生活富有被照見、被關切的意義,是一部深切關注女性心理、剖析女性精神成長的現實主義小說集。
《九萬裡風》
著者:陸春祥
從東到西,由西向南,自南往北;從江南仙都到邊塞大漠,從海濱小城到莽莽草原......陸春祥先生遊歷大半個中國,將數年採風見聞整理成行旅筆記,以獨特的文化散文筆調記錄下旅途中各種珍貴的自然與人文風景,抒寫自己對山川、對歷史的思考,也借這筆記表達作為個體的人面對青山秀水時的自我體認。
《沿著河流還鄉》
著者:周蓬樺
《沿著河流還鄉》是著名作家周蓬樺的鄉土散文集。不管經歷多少,記憶深處永遠無法磨滅的,肯定有童年和故鄉,那是一個人生命的基礎和底色。七十年代的魯西農村,充斥著飢餓與貧困,無數灰暗、疼痛的記憶讓作者懷疑過往,於是他決定回溯並觀察。
柴草、麥垛、煙囪、積水、花園等意象串起生命中的點滴......跟隨作者沿著河流重回六七十年代的魯西平原,思考那個年代的人、情、事。切近而又疏離冷靜的故裡,有著物資匱乏歲月的艱難和溫情,作者筆下普通人的憂喜哀樂,真實動人。
《素履以往》
著者:周華誠
本書是作者一年多來行走於錢江源頭開化縣的點滴記錄。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作者心所嚮往的,是月光溪水,晚霞落葉,鳥鳴蟲吟,蔬食美酒,更是山野生活的緩慢、詩意與寧靜。他行走於嚮往已久的山野之間,以平等之心,探尋熟視之下的詩性與詩情,注重自然與心靈之間的對話,啟發讀者一起去發現尋常事物背後的隱秘美好。
這是一場行走之旅,更是一次心的覺醒,一次與大自然的傾心交談。
《座椅反彈的聲響》
著者:封巖
《座椅反彈的聲響》收錄了攝影藝術家封巖跨時多年的文學創作,由中篇小說《座椅反彈的聲響》和短篇小說集《零度空間》構成,在這風格相似又迥異的兩部分中,世界以精確的影像展開,卻又在時間上呈現出完全相反的兩種態勢,前者緩慢,後者迅疾。
《座椅反彈的聲響》是在北京這座老城回望、虛構古城西安,而短篇集《零度空間》則是封巖以異鄉人的身份旁觀紐約,亦像是以故事來書寫不同風格的城記。
封巖行文簡素,用筆克制,一如珍惜膠捲的攝影家,而他的文字也呈現出攝影藝術的客觀。讀者追隨他冷靜的文字,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每日生活,有時候又跌落在一則緊緻的、內向的意識流小說裡,有時候則在一個快節奏的偵探故事裡喘不過氣......每一則都難能可貴地映照了一個令人尚未來得及去回味的時代。
複製這段話¥PPf2c270Vor¥後打開手機淘寶
即可到達廣西師大社天貓店購買相關圖書
03 藝術類新書
《2016—2017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選集》
編者:李凇、丁寧
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是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辦的美術史類高端學術論壇,自2010年起,已經成功舉辦多屆。本書收錄的學術論文是2016、2017年論壇學者演講論文的精選,共計十六篇。2016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以「補寫、改寫與重寫——美術史的材料、價值觀與敘述方式」為主題,交流、分享了來自多國多所高校美術學博士生的研究成果。2017年北京大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以「跨越、互融與重組的藝術」這一主題,交流、分享了美術學博士生的最新研究成果。創作者們跨越了學科的藩籬,與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等不同的學科互動,以開闊的視野尋找到了新的文化連結和優良資源。書稿論文形式規範、論述嚴謹、角度新穎,達到了較高的學術水準。
04 青少兒童新書
《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
著者:酈波
「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系列是酈波精心為7-14歲讀者送上的中華傳統文化大餐。該叢書分別從「齊家」「處事」「為人」「學習」四個與青少年成長息息相關的主題切入,以古今中外的歷史及名人故事入手,用幽默時尚的現代語言,深入淺出地將經典的歷史鮮活再現給青少年讀者,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以史鑑今,提高他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
《父親和女兒》
著/繪者:[荷] 麥可·杜多克·德威特
譯者:吳錦華
這部作品主要講述了一個女孩守候和等待父親歸來的故事。父親和女兒騎車穿過圩田。他們在堤壩上告別。父親坐上一條小船,朝著大海的盡頭緩緩划去。女孩一直在等父親歸來。時光一年一年地流逝,女孩的一生猶如一部電影展開,生活給予了她很多很多,只是父親依舊沒有回來。已到暮年的女孩又來到堤壩上,海水退盡處,長滿蘆葦。她走下堤壩,尋到一處開闊地,一條小船半埋在泥裡,就在那兒,她躺了下去......突然,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女孩的生命在回溯中前行,父親在前方向她張開了雙臂......
這個故事有一種直抵心靈的力量,讓讀者在沉鬱的圖畫和詩意的語言中,感受到人生的短暫與漫長,以及生命中那些無盡的思念和難以彌補的缺憾。
《跑啊!》
著/繪者:[韓] 李惠利
裝幀:[韓] 鄭丙圭
譯者:徐麗紅
老虎懶懶地趴著,感覺好無聊;獵豹四肢展開仰臥著,感覺好無趣;孔雀伸長了脖子坐在地上,感覺好沒意思......這時,霸王龍走了過來......他們想到了一個好玩的遊戲,開始跑了起來。最後,到底是誰贏了這場賽跑呢?
無聊的時候可以做什麼呢?這本書給出的答案雖然簡單,卻非常符合兒童心理:跟著動物們你追我趕,讓負面的情緒、無聊的感覺在奔跑中釋放。
《追追追》
著/繪者:[日] 赤羽末吉
《追追追》是一本無字圖畫書,講述了一個旅行的人追逐小鳥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去遠方旅行的人,他穿著一件繡有小鳥圖案的衣服,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去旅行。在旅途中,一隻兇猛的大野狼把旅人身上的五隻小鳥嚇得飛走了,於是旅人趕緊去追小鳥,他穿越高山、草原、田野,經過春夏秋冬,最後在一匹馬的幫助下,終於追回了小鳥。與此同時,馬身上的斑紋跑到了旅行的人身上......
這個故事看似簡單,甚至毫無意義,卻蘊含著純粹的喜悅和樸素的人生智慧。小讀者既能在不斷變換的、舞臺般的時空場景中捕捉到豐富的情節,欣賞到清爽、遼闊的美,又能從這個簡單的故事裡感受到一種圓滿與喜悅。
《只是斯坦利》
著/繪者:[美] 喬恩·艾吉
譯者:柳漾
《只是斯坦利》是一本幽默怪誕的故事類圖畫書。斯坦利是溫布爾頓一家養的小狗,它非常聰明。有一天晚上,斯坦利在家裡鼓搗出各種聲音,弄得溫布爾頓一家沒法睡好覺,溫布爾頓先生幾次起床查看情況:第一次,他發現斯坦利在衝著月亮叫;第二次,斯坦利在修油罐;第三次,斯坦利在燉鯰魚......溫布爾頓每一次都只看到斯坦利表面上在做的事情,而沒有把這些事聯繫起來,也沒有想其背後的原因。你能搶在溫布爾頓一家之前,猜到斯坦利到底在做什麼嗎?
這是一個既古怪又可愛,有點恐怖卻也無比浪漫的好故事,它讓讀者哈哈大笑、拍手稱讚的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愛與溫暖。
《謝謝您,福柯老師》
著/繪者:[美] 派翠西亞·波拉蔻
譯者:周英
這是一本具有自傳性質的圖畫書,講述了一個患有閱讀障礙症的小女孩特麗莎在福柯老師的幫助下克服障礙,學會閱讀的故事。故事取材于波拉蔻的親身經歷。波拉蔻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從小極具藝術天分,但因為閱讀障礙症,求學經歷很不順利,幸而在福柯老師的幫助下,逐漸克服了閱讀障礙,並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先後獲得美術碩士和美術史博士學位。後來波拉蔻在採訪中說:「是福柯老師改變了我的一生。」
雖然童年總被人們稱為一段難以重返的黃金歲月,但它並不是無憂無慮的,每個孩子都會經歷成長的痛苦和心靈成長的艱難,這時就需要福柯老師一樣的大人站在孩子身旁,幫助他們找到雖然布滿荊棘但卻能使他們堅強成長的人生道路。
《最美誦讀》
編者:最美誦讀研究院
這套書是教育部「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校園誦讀品牌成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華詩教』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研究成果。編者組織了以中國古典文化學者葉嘉瑩先生為學術顧問的編寫團隊,選編了適合中小學低年級閱讀掌握的經典詩詞、蒙學常識、諸子原典、散文名篇100餘篇,按照「自然田園、四季流轉、生活雅趣、相思別意、題詩感慨、哲理思考、蒙學知識、經典品讀」等主題分類,以作者簡介、說文解字、興發感動、拓展測評等內容板塊結構全篇,並配置專業配樂誦讀音頻,實現文義的梳理、讀法的指導、自主評測的學習反饋等,讓學生在好聽好學的詩文吟唱中、在視覺和聽覺的完美融合中得到古典文化的薰陶與浸染,從而啟迪其智慧,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拓展其思維,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小學漢字通識課》
編者:李山川
這是由深耕漢字教育領域多年的知名漢字教育品牌「好字在」打造的,一套面向小學生的漢字和中國傳統文化讀物。書稿配合統編教材,結合小學漢字「寫字表」,在課內1300餘字的基礎上,再增加了1000多字,通過對漢字追本溯源的解釋、介紹、引申,引出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激發小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識字到寫字,從掌握小生字到探究大語文奧秘。這既是一套漢字啟蒙書,也是一套通識文化課。
七夕/開學季
廣西師大出版社天貓旗艦店
全場5折起!
複製這段話¥PPf2c270Vor¥後打開手機淘寶
即可到達廣西師大社天貓店購買相關圖書
-END-
編輯丨廖茹畫
設計丨覃紫涵(實習)
實習生丨劉鑫林、唐明藝、黃晨、安釧溧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752次推送
如需轉載註明出處 合作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