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堅守理想的出版人:出美好純粹的書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理想國」堅守理想的出版人:出美好純粹的書

   原標題:「理想國」堅守理想的出版人

   出一兩本好書不難,但常年持續出好書,就凝成了一種出版的品格與氣質。4年來,人文社科類圖書品牌——「理想國」以專業的態度和品質成為很多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的精神家園。

   「理想國」如何聚集理想?「理想國」的選書標準是什麼?本報記者專訪廣西師大出版社總編輯、「理想國」的總舵主劉瑞琳女士。

   2010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下屬的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創辦十周年。總經理劉瑞琳決意藉此機會創立一個全新的文化品牌。在她的設想中,不僅未來出版的書將打上這個名字,它還將孕育出更多的可能性。

   於是,現今國內出版界炙手可熱的人文社科類圖書品牌——「理想國」橫空出世。

   劉瑞琳曾這樣解釋「理想國」:理想各有所屬,各式各樣的理想匯聚在一起,便成為一個理想國。作為社會公器,出版社應該給大家提供一個匯聚思想的公共平臺。

   出一兩本好書不難,但長年持續出好書,就凝成了一種出版的品格與氣質。短短四年時間,「理想國」以專業的態度和品質成為很多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的精神家園。

   2014年年末,本報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和平裡化工大院居民區的「理想國」,拜訪了它的締造者劉瑞琳女士。

   出美好純粹的書

   翻開「理想國」2014·秋的書目,這裡有納爾遜·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奧蘭多·費吉斯的《耳語者》、龍應臺的《野火集》、陳丹青的《草草集》、章詒和的《鄒氏女》……這些書個性十足,排列在一起,卻又呈現出一種微妙的呼應。

   它們是怎麼聚合在這裡的?「理想國」選書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呢?

   劉瑞琳的回答出人意料:出版,其實是對審美的考驗。「在某種意義上,文化的最高層面是審美。出不出一本書,當然會考慮到各種功利性因素,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促使我們最終下決心的,往往是一種審美的判斷。一本美好的書、一本純粹的書,就是我們應該出版的書。」

   為了追求這種「美學意義」,很多時候劉瑞琳不得不做出取捨。一本書,即便有市場,即便有文化價值,也不一定適合「理想國」。「我並不認為書的類型有什麼高下之分,歷史書和菜譜,都有各自的價值。問題的關鍵在於,書寫得是不是足夠誠懇、純粹、專業。一本菜譜都可以是很美的。而有些號稱批判、反思的書,卻也可能是不美的,因為它的邏輯不夠嚴密,它的證據不夠充分,它的語言缺少克制,即便它有話題性,或許也會有影響力,但不在我們考慮之列。」

   劉瑞琳是1980年代的大學生,學哲學出身。之所以進入出版業,是因為喜歡跟做書的人打交道。作家麥家曾評價,劉瑞琳身上蘊藏一種懷揣著理想的老派出版人的「不安分」。

   在2013年的香港書展上,劉瑞琳被邀請做一個主題為「從國際經驗看創意與出版」的演講。她講道:「在每一個環節,都有一種不安分的東西存在。這種不安分,讓我們不斷突破自己的本分,不斷去追求極致,不斷跨越既有的界限,不斷去想像另一種可能。所謂創意,其實就是一顆不安分的心。」

   在她的辦公室裡,劉瑞琳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從本性出發,做更單純、負責任的判斷。我們對所做的事情是有擔當的。」

   打造文化人的共同體

   「理想國」在2010年剛剛出爐時就爆得大名,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它蜚聲全國的文化沙龍。2010年,「理想國」推出「理想國文化沙龍」。在2010年度沙龍上,兩岸三地近30位文化人士齊聚北京,在兩天之內展開十幾場論壇及沙龍,被譽為國內思想界盛事。

   一位參加「理想國文化沙龍」的年輕人對劉瑞琳說,原來總覺得思想很無力、無形,到了這裡,馬上就覺得思想是有形的,能抓得住。

   組織文化沙龍,劉瑞琳的團隊沒有拉贊助,所有嘉賓都是義務出席。香港作家梁文道是這次活動的創意總監。他曾自嘲,自己這個總監沒有一毛錢報酬,見面、開會、酒店,全是自掏腰包。梁文道說:「有些事不能完全用錢去談。」

   劉瑞琳謙虛地說,這是大家給面子。但在出版界中,比「理想國」更有號召力的不多。

   劉瑞琳說,作者的信任是無價的。2002年,當時還供職於山東畫報出版社的劉瑞琳幫陳丹青出版了新書《多餘的素材》。在新書發布會上,有媒體問陳丹青:以後還會出什麼書?在哪出?陳丹青說:問劉瑞琳,她就是我的出版社。

   劉瑞琳前同事《老照片》主編馮克力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回憶說,此前,陳丹青只寫過以藝術為主題的《紐約瑣記》《陳丹青音樂筆記》。而新書《多餘的素材》有不少涉及政治歷史的「素材」。陳丹青找過好幾家出版社,包括大名鼎鼎的三聯,對方均以各種原因婉拒。劉瑞琳拿到書稿後,卻非常認可這本書的文本價值。後來,劉瑞琳跳槽到廣西師大出版社,陳丹青也跟著「轉會」。《退步集》《荒廢集》《草草集》《談話的泥沼》……這些年每本書籍都印證陳丹青對劉瑞琳的信任。

   梁文道認為,作者有時候會吸引作者。自己認同的作者在哪家出版社出書,自己也會傾向那家出版社。「彼此喜歡的、性情相近的這些人會慢慢聚過來。」

   陳丹青引薦了木心,梁文道推舉了駱以軍,而林青霞要出書,白先勇、董橋、蔣勳都向她推薦了「理想國」。國內多家出版社競爭漢學家史景遷著作的版權,劉瑞琳的報價不是最高。但當史景遷諮詢他的學生兼朋友鄭培凱時,鄭教授一口回應:「當然是廣西師大社。」

   劉瑞琳也悉心維護這些作者的信任。2011年,木心先生去世。章詒和在微博上寫道:上午與廣西師大理想國的朋友通話,我說:請在木心靈前代為獻上鮮花一束,上寫:讀者章詒和敬輓。下午讀到劉瑞琳微博:木心先生是那樣地看重他的讀者,始終不肯以流俗的方式,出來和讀者見面。先生曾說要寫一本書,名字叫《讀者》,也許他已經寫了四十年,可還沒有寫完,就走了,只留下了——讀者。

   2004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了白先勇的《奼紫嫣紅牡丹亭》。從此,劉瑞琳及其團隊就義務隨白先勇一起,推廣崑曲,推廣《青春版·牡丹亭》。劇團每次來北京演出,劉瑞琳不僅幫著張羅媒體宣傳,還曾派出兩位同事,投入幾個月的時間,協助策劃組織《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家大劇院的攝影展。

   有一回,《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前,男主演俞玖林的嗓子啞了,蘇州崑劇院的團員人生地不熟,著急得很。於是,幫著找醫生,就成了劉瑞琳團隊義不容辭的責任。

   劉瑞琳曾在2013年香港書展上回憶說:「這崑曲的義工,我們一做,就是七八年。有時候我們都忘記了,做這麼多的事情,緣起只是一本書。」2012年,白先勇出版《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大陸版的書脊處順理成章地印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瑞琳說:「我不清楚,該如何描述我們與作者之間的這種關係。或許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說的,理想國,其實是個文化人的共同體。」

   在「理想國」中「看理想」

   在今時今日的出版環境中,要維護這個「文化人的共同體」,不僅需要勇氣、恆心、創意,同樣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北京貝貝特於2013年進行了改制,實現了出版的「制播分離」。獨立運作的「理想國」負責「制」,即內容的生產與營銷宣傳,而北京貝貝特負責「播」,也就是出版與發行。

   有次去歐洲的出版社考察,劉瑞琳問人家某套書做了多久。對方回答:已經做了五十來年。「在國內很難想像。」劉瑞琳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他爺爺輩或許就在這裡辦公,這是無形的文化積澱。這種傳承的缺失正是國內出版人最難受和悲哀的地方。」

   體制內的出版社可能因為領導的變動改弦更張,體制外的出版公司則往往受困於書號不穩定,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兩者均不利於品牌的長期建設。劉瑞琳當年加盟廣西師大出版社就是看中北京貝貝特「兼具體制內的穩定性與體制外的靈活性」。

   在馮克力眼中,在山東畫報出版社時,劉瑞琳身上的「不安分」因子就有所體現。在跳槽廣西師大出版社之前,已是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總編輯的劉瑞琳曾遊說山東出版集團的領導,提出做圖書出版必須佔據北京這個文化中心的制高點。她建議,山東出版集團在北京創辦一個公司。馮克力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回憶,當時,劉瑞琳拿出了相當完備的計劃。但提議最終沒被集團領導採納。「這強化了她離開的念頭。後來,北京貝貝特招聘總經理,一拍即合。」

   2000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全國首先實踐了異地設立分支機構的設想,創立了北京貝貝特,這個既在體制內又可以享受體制外自由的機構正好符合劉瑞琳的需要。

   劉瑞琳常講到的故事是:2010年1月,由廣州日報、廣州購書中心等舉辦「2009中國圖書勢力榜」,北京貝貝特入圍「金推手」,主辦方為凸顯民營出版勢力崛起,將獲獎者分成國有、民營陣營。北京貝貝特被放在了民營陣營的第一位。劉瑞琳上臺後笑著說:「我先更正一個錯誤。其實,我應該站在對面人民出版社那個行列。」

   時隔五年,提及此事,劉瑞琳依然自豪。她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從某個角度上說,把我們列為民營企業,說明我們是尊重市場規律的,是有競爭力的。」她堅信,雖然體制內的出版社還佔據資源和積澱上的優勢,但隨著民營出版在市場上突飛猛進,趕超是一種必然。

   然而,想要謀求更大拓展的時候,北京貝貝特還是面臨著國有體制的束縛。如何更加靈活地利用外部資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內部的創造力?如何規避政策變化、人事變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在出版社領導的支持下,劉瑞琳也推動了北京貝貝特的改制,實現了創意團隊的獨立運作,為「理想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聊到2015年的計劃,劉瑞琳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透露,「理想國」將推出名為「看理想」的視頻計劃。她自信,出版者做的視頻和視頻網站上的內容會大不一樣。

   「安靜地閱讀紙質書,讀者更容易感受到人類文明的精微,心弦更容易被撥動,這是紙質書不可替代之處。但出版的本質是傳播,一些知識、信息和審美的傳達也是紙質書不能給予的。我們會用更全面的手段,比如視頻呈現。」劉瑞琳拿起茶几上的手機搖了搖道:「同樣的內容,適應時代的變化以新的形式傳播。同時,我們很多作者也具備這種能力。你們將會看到一種新的可能。」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我心目中的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中的所思所想和得到的經驗教訓運用到理想社會的建構之中,從而完成對知識的運用與深化。 關鍵詞:理想國,柏拉圖,讀後感 正文 一、柏拉圖的《理想國》《理想國》一書是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哲學歷史發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 從「理想國」到「理想生活」,普羅與你開啟全新的研究計劃
    通過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我們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在這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普羅理想國以「社區營造」為核心,探索出了人、建築、環境新業態的未來理想生活大城。通過建立社區意識和生態實踐的發展,開放空間的區域規劃,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為城市人群打造一系列共同生活的福祉,將家自然延伸到社區公共空間,建立更好的城市社區,以引領鄭州城市人居發展的新理念。
  • 中青報:理想的師生關係應當是有限而純粹的
    原標題:理想的師生關係應當是有限而純粹的 又是一年教師節。對大學生來說,大學生涯中最關鍵的一位老師莫過於導師。導師可能是「老闆」,掌握著學生開展科研的「命門「,甚至與學生產生密切經濟關係;導師也是「師門」的核心,除了指導論文,還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生活、就業乃至婚戀。理想的導師是什麼樣?
  • 賞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走進理想的大門
    作者:梅荷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一些哲學家的對話呈現出了他的哲學理論。讀《理想國》,會讓你感覺到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聆聽哲學大師們環環相扣的精彩對話。
  • 普羅理想國試圖給出100個不同答案
    普羅理想國一經推出就技驚四座,這裡有更理想的生活。普羅理想國佔地近4平方公裡,有著足夠的底氣去營造新的天地。我想,這便是我的理想之一。如果你問我理想國有多大,我想問你:你的理想有多大?歡迎你加入「普羅理想國·理想生活研究計劃」,在這裡,我們會找到心中的答案。
  • 買得起的理想國,給孩子的更好選擇!
    理想國為孩子打造兩套學校體系——由幼兒園、一八小學、一八中學構成的一八教育系統,以及一座佔地200畝的十五年制國際教育體系。並由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朱丹先生擔任理想國校區總校長,盡其畢生經驗,守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而理想國一八學校,將計劃於2021年9月,開學迎接第一批學生。
  • 孔雀城悅未來 | 堅守人文理想創造美好生活
    一個社區的魅力,在於它對人文理想的闡釋和實踐,除了在地段、規劃、工藝、資源這些層面的魅力之外,還應該為項目鑲嵌上一層非凡的光環,那就是客戶服務。幸福基業物業成立於1999年,全稱為幸福基業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為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致力於推動民生建設,維護社會和諧,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 第4屆鄭州普羅理想國國際兒童戲劇節8月22日首劇開演 | 理想國給...
    剛剛結束第3季理想少年營,8月22日開啟的第4屆理想國國際兒童戲劇節將繼續迎接孩子們探索世界、探索藝術的旅程。如果說理想少年營,是讓孩子們在親身的實踐中,更懂自己,更懂世界;那理想國國際兒童戲劇節,則是用藝術的方式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啟迪孩子的心靈。
  • 淺析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理念
    ,尤其在《理想國》一書中闡述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例如國家控制教育,注重對幼兒的教育,倡導男女平等教育等等。本文主要分析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解讀並借鑑其教育思想的啟示。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
  • 亦夫的百年孤獨——讀小說《阿吾的理想國》
    所以這部電子版手稿《阿吾的理想國》,我讀了很多天,要不是一本好書,我早就棄讀了。我認為的好小說,不外幾個標準。一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二是多敘述少表達,細節豐滿;三是不把大眾當傻瓜又時時明白大眾就是傻瓜(怎麼有點罵我自己的感覺);還有我個人的喜好,文字好而不炫技,真誠而有趣。能都符合的,寥若晨星,這部小說,就是一顆。這是一部尚未出版的小說。
  • 第4屆理想國國際兒童戲劇節8月22日首劇開演 | 理想國給孩子的戲劇盛宴
    如果說理想少年營,是讓孩子們在親身的實踐中,更懂自己,更懂世界;那理想國國際兒童戲劇節,則是用藝術的方式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啟迪孩子的心靈。2017年-2019年連續3屆的理想國國際兒童戲劇節探索戲劇教育 詮釋藝術魅力從2017年首屆理想國國際兒童戲劇節,到2019年第3屆理想國國際兒童戲劇節,3年來,跟隨戲劇的腳步,我們已走過
  • (二十九)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體系 ——《理想國》讀後感
    盧梭曾盛讚《理想國》,「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劉靈芝老師讀後梳理了柏拉圖闡述的教育理論,客觀分析了其中教育觀點的積極因素和存在的發展桎梏。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啟發我們,國家要重視教育,為人才的培養創建良好的環境。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規律,科學施教,為國家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鏡花緣》中的「君子國」與「大人國」:作者李汝珍的「理想國」
    此國是《鏡花緣》中海外遊歷的起點。李汝珍借著「君子國」幾近完美的形象,來託付理想,如鏡子般反射出俗世的種種弊端。「君子國」為什麼叫「君子國」?國人並不知道,這只是鄰國給他們取的名字。這是一個處處禮讓、讓而不爭的國度。無論士農工商、富貴貧賤,人人都謙恭有禮,社會充滿祥和之氣。
  • 一個可實現的理想國——棒棒糖理想國予城市地標新生命|設計絲路
    最終,用一筆一划勾勒出了,「一個可觸摸的烏託邦,一個可實現的理想國,」這座神奇的神似「棒棒糖」的建築到底有什麼故事?開啟故事裡快樂的那把鑰匙是什麼?安靜下來,聽。實 施 過 程▼時間從2017年走到了2019年,這種回顧總帶著一些儀式感。這個造型獨特形似棒棒糖的建築,位於雲南,棒棒糖理想園擁有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歷史。
  • 湖南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活出了理想的真諦
    近日,湖南耒陽農村留守女孩鍾芳蓉火了,不為別的,就因為她考出676分的高分而選擇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此事引起了網民的熱議,很多人覺得,考古專業沒前途,更沒「錢」途,對於一個農村女孩來說,選擇經濟類等就業前景好的專業會更好,不僅是為自己,也是為家庭。
  • 西方哲學的開山之作《理想國》,思維碰撞語言交鋒,詮釋正義
    理想國是政治思想和哲學的智慧與精華,其中的辯論甚是精彩讓人著迷。我喜歡他們思維上的碰撞,語言交鋒。很顯然以我這樣的閱歷和經驗讀懂並系統地說出是很難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理想國。讀書過程中,我在腦中也形成了我自己的理想國。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不過從唯心主義所倡導的理想化的世界來看,哲學家的理念和思想是超脫於物質的,這有點類似於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對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進行過長久的「戰爭」,這樣的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打壓、相互促進的過程帶動了整個哲學體系的發展。柏拉圖作為唯心注意派哲學家中最著名的起源人物,奠定了整個唯心主義的基礎,是所有後來唯心主義者的引路人。
  • 理想三旬
    喜歡《理想三旬》,是因為陳鴻宇說:「希望你們三旬的時候,理想也都在」。
  • 「建造理想建築、築就生活理想」
    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匠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始終有著高度的堅守。 30餘載智築城市未來 匠造品質人居範本 房子,不僅是一處居所,更是生活的載體,是一切美好事物的開端。如果說設計風格賦予了一所房子靈魂,那麼建築質量才是衡量好房子的唯一根基與絕對標準。
  • 知乎:當這「理想國」拆了「壁壘」之後
    此時的知乎和那位三十而立從頭開始的創始人周源一樣,像是一位極其執拗的少年,唇紅齒白,一身書生卷氣,謙遜溫和,卻為了打造屬於自己的"理想國"所偏執著。在一個追求流量和規模的時代,不以流量與規模為目的的網際網路產品,的確很難讓人看到他的前路在哪裡。就像當年有一位投資人找到周源時,問他知乎當年會有多少用戶,周源告訴對方大概2萬,然後投資人藉故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