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與友期行》是初中語文教科書上的一篇筆記式古文,節選自南朝文學家劉慶義的《世說新語》,文章很是短小精悍,回味悠長!尤其是其中的「男主」陳元方,文中只用寥寥數語將自己父親的友人懟到無地自容的地步,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人們不經要問:」這位元方,究竟是何許人也?」!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東漢穎川許昌,即今河南許昌東人。此人可以說在《世說新語》裡佔有很重要的席位!《世說新語》全書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有八條,分布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
陳元方的父親陳太丘,本名陳寔(shí),字仲躬。是東漢時期官員、名士。太丘本是縣名,他的官職是太丘長。陳老爺子一生為官清廉,讓他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子孫後代,滿門英才。兩個兒子陳元方和陳季方見識高明,還有兩個孫子,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更是才華橫溢。
話說有這麼一天,長文和孝先因為各自的父親爭吵起來,兩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父親品德更高尚。小兄弟二人舉例子,列數據爭論得好不熱鬧。後來二人竟去找爺爺陳太丘評理。
陳老爺子看著兩位愛孫,手捋須髯,內心好不得意,有條不紊地評價道:「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小兄弟二人聽了爺爺的評價,心中儘管不服,但也不好說什麼!
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難兄難弟」。意思是自己的兩個兒子元方和秀方難分高下。這個「難」本是一聲,難分高下之意。後來這句成語的意思變了,難由一聲變成了四聲,整個意思都變了,一起患難的人或有共同境遇、缺點、癖好甚至臭味相投的人!
儘管陳太丘當著孫子的面評價兩位兒子品德不分上下,但才華還是的數陳元方。《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他小時候的幾個故事:
故事一:話說陳元方七歲的一天,父親陳太丘本事先和朋友約好出門同行。可是到了中午陳太丘的朋友還沒來,陳太丘就自己走了!後來陳太丘的朋友匆匆趕到,問元方父親在家否,元方回答:等您等到中午不來,父親已經走了!沒想到,這位朋友張口罵人:真不是人!
元方一聽自然心中不悅,我儘管小吧,但好壞話總能聽得清楚吧,更何況我是遠近聞名的小才子!元方隨口懟道: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短短一句話,將對方懟成無信無禮之輩!七歲的小孩,出言如此有理有理有節,真是不簡單!
故事二:陳太丘為官清廉,根本沒有錢僱傭人。有一次,客人來訪,與陳太丘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元方和季方二人一邊煮飯,一邊偷聽父親與客人之間的談話,聽入迷了!忘記了及時撈米蒸飯,將計劃中的乾飯做成了一鍋粥!
陳太丘看到後,很是生氣。問明原由,元方不僅能重複父親和朋友們對話的內容,還能概括出中心思想!
陳太丘並未責怪兩個兒子,相反內心十分高興,隨口道:「稀粥就稀粥吧!」
故事三:陳元方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就是人情練達,情商高超。陳元方11歲那年的一天,袁紹,對就是《三國演義》裡官渡之戰的袁紹,他們都是東漢末期的人。
元方遇到袁紹,袁紹早就聽說陳太丘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兒子,故意刁難元方,給元方出了一個難題。他問元方:「你父親很有功績,可是你父親做出的功績,我也都做過,是我學你父親呢?還是你父親效仿我呢?」
袁紹這個問題很刁鑽啊!謙虛著說,承認袁紹功績高,自然會顯得很禮貌,但自己確實不情願!坦言自己父親功績高,袁紹是效仿自己父親,這顯然不禮貌啊!怎麼辦呢?稍加思考,元方脫口而出:
「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裡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這番回答真的給力!意思說:我父親和您就像周公和孔子,他們不是一個時代的,儘管他們的為官方式相似,但都是在不同的環境下處理不同的問題,涉及不到誰在學習模仿誰!
這一番話確實是高情商的典範,避敵鋒芒,不直接比較父親與袁紹的功績,而是用兩個遠比自己父親和袁紹都高明的人借代,然後比較借代的人物。袁紹不論把自己想成周公還是孔子,都會滿意!
這就是《世說新語》中的陳元方,東漢末期少有的曠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