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與友期行》,篇幅短小,明白如話,學生理解沒啥難度,老師們也就等閒視之了。
其實,只要細讀文本,就會發現,在曲徑通幽處,往往別有洞天。
比如,題目叫《陳太丘與友期行》,可是。通觀全文,似乎跟陳太丘沒啥關係,陳太丘只是打了一個照面就下場了,反而是他七歲的小兒子陳元方打滿了全場。問題就來了,那為啥要用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來命名呢?許多老師或許以為這是開篇第一句,教材編寫者順手就拿來做標題。
我以為不然,仔細分析全文,就會發現,雖然只有開篇半句交待了陳太丘,就是
「日中不至,太丘捨去。」
但全文處處都有太丘的影子,比如這個「友人」
「友人」發怒曰:「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的發怒,皆因「太丘」。
這是最表層的,也是最容易讓人見到的,分析只停留在這裡,難免膚淺。
我們要重點分析課文的主人公,年僅七歲的陳元方。這個小孩在家門口,面對咄咄逼人的友人,沒有膽怯,沒有慌張,反而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的駁斥這個無禮的友人,用我的話說,元方,就是有禮、有理、有力「的回擊了父親的友人。
說他「有禮」,在面對口不擇言的長輩時,元方堅持稱其為「君」,畢竟「友人」和「太丘」是同輩人,是元方的長輩,不論長輩如何蠻橫無禮,作為受過教育,有文化修養的人,都要以禮相待,元方無論多麼生氣,開口就說,「君」與「家君」,儘管對方盛氣凌人,我方可是給足了你的面子,稱你為「君」,這就足夠尊重你了,而反觀友人聽聞太丘離去,開口就是「非人哉」。二者的高下立判。
不僅如此,元方還緊緊抓住了「友人」的軟肋,元方說,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太丘也是等了很久,「待君久不至」。等你等了很長時間你都不來,我父親太丘沒有任何錯誤。在道義上,我父親是對的。這就是抓住了「理」。陳元方不僅僅有「禮」,更是有「理」。
光有「禮」和「理」還是不夠,反擊的更要「有力」。指出了友人的錯誤之後,元方乘勝追擊,又上去補了幾刀,他說: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無信無禮」就是不講禮,就是沒文化,就是野蠻人,就是「胡人」和「蠻夷」。這句話對任何稍有廉恥心的讀書人打擊都是巨大的,「無信無禮」的讀書人在古代熟人社會,基本上就宣告了他社會性的死亡。如此可以看出,陳元方的反擊相當「有力」。
簡而言之,陳元方懟友人,懟的可是「有禮、有理、有力。」態度上是不卑不亢,同時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所在,最後一記漂亮的左勾拳結束戰鬥。
被一拳ko了的友人的反應也是耐人尋味。樹上說:
「友人慚,下車引之。」
很多老師在分析課文的時候,只是簡單的把友人的反應翻譯成「慚愧」,這當然沒錯。但太過膚淺,我以為友人的反應有三個層次可以挖掘,就是說這個「慚」字暗含了三個方面,第一是吃驚,他想到沒想過,元方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的見識;第二是慚愧,這很簡單,自己不僅不講信用,還蠻橫無理,這實在太過分;第三個是欽佩,由對自己行為的慚愧上升到對元方的欽佩,何以見得呢?通過「下車」這個簡單的動作就能說明一切,如果友人僅僅是慚愧,那趕快逃離這個尷尬之地才是上策,或至多拱拱手就罷了。而他卻非要下車,古代對人表示尊重的一個表現就是「下車」,七歲的陳元方不但敢於懟人,而且還能把友人懟的啞口無言,毫無疑問,七歲的陳元方是個「聰明、機智、勇敢」的小孩,這樣的小孩誰人不喜,哪人不愛呢?因此,友人下車就拉元方,一則吃驚,二則表示歉意,三則表示敬佩。這個慚字至少包含著這三層意思,我始終覺得,教師應該給學生講一講。
可是如果寫到這裡文章就戛然而止的話,元方的形象實在是太單薄了,雖然元方的反擊儘管「有禮、有理、有力」,但他給人的感覺至多就是個早熟的「小大人」,我們看不到一個七歲孩子應有的童真。好在有了最後一句,「元方入門不顧。」這一句可謂是神來之筆。短短幾個字,就把這個七歲孩童滿心的憤懣,但礙於禮貌不敢盡情發作的小心思描摹的淋漓盡致。因為家教的原因,元方面對令人厭惡的「友人」,還是要保持一點禮貌的,所以,他對友人能做到以「禮」相待。但在內心深處,他實在太厭惡這個人了。他一點也不想碰這個人呢,因此,友人下車要拉他的時候,他才「入門不顧」。我相信,這才是元方的真情流露,這時候的元方,才是活生生的七歲的小孩。這才是真正的敢愛敢恨的人。到這裡,元方的形象豐滿了。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能不想到一個人就是「太丘」,正如開篇中說,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中,通篇都是太丘的影子,原因就在於,「元方」如此的聰明機智,跟他父親太丘後天的教育須臾不可分割,沒有太丘的悉心教導,元方就不能如此優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元方能「入門不顧」,就說明「太丘」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在進行知識的講解和規則意識培養的同時,他還沒有徹底扼殺孩子的生命力,孩子在故事的最後,他真實的敢愛敢恨的一面徹底顯露出來,他不藏著掖著,這一方面是年齡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太丘平日裡給孩子對孩子足夠尊重,給孩子科學的引導有著莫大的關係。這不禁讓我想起《西遊記》中的緊箍咒,「緊箍咒」的作用就是在規訓悟空內心的獸性衝動的同時,給他的生命創造力留足了空間,唐僧和菩薩絲毫沒有扼殺悟空的活力,這樣我們才能見到一個神通廣大,同時又講究規矩規則的悟空。元方也是如此,「太丘」在培養元方的同時,絲毫沒有扼殺他的活力。如此,這篇課文明說元方,實際說的全都是太丘。
是太丘,讓元方如此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