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的槓精是那種「凡事皆可槓」的天選之人。他們總是出現在任何一個發表意見的角落,熟練運用各種邏輯謬誤,展示著自己絕對不和大眾意見一致的態度。他們一般以「難道只有我覺得」為開頭,從對手的話語間抓一個漏洞,開始他的攻擊。要注意,槓精目的不是為了講道理,只是為了用他的邏輯勝過你。
其實,文學史上也有很多愛「抬槓」的高手。比起現在槓精的混淆概念、不講道理,古代「槓精」抬槓時,十分講「槓德」,他們往往角度獨特、有理有據、言辭犀利,讓人信服,比如這位,拗相公王安石。
抬槓第一手:唱反調
詩人王籍寫過一首詩《入若耶溪》:
王籍,字文海,南朝梁詩人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整首詩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而且詩詞中這種以聲音來襯託幽靜境界的表現手法,可以說是王籍首創。
不過幾百年後,王安石出來唱了個「反調」。他變法失利後隱居金陵,這首詩就是這段時期所寫。
澗水無聲繞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簷相對坐終日,
一鳥不鳴山更幽。
抬槓的名場面有木有?你說鳥鳴聲襯的山林幽靜,我覺得一鳥不鳴山更幽!從意境上來看,肯定是王籍的詩句更好,所以王安石的這首詩被很多詩評家譏諷,稱他的這次化用是點金成鐵。
不過也有很多人覺得,當時王安石變法失敗,受到朝中許多人的攻訐,這首詩中的「一鳥不鳴」也許指得就是那些攻訐聲,隨你們怎麼說,我自心如止水。
抬槓第二手:嘲諷
項羽失敗後自刎烏江的故事,歷來都是文學家手下的熱門話題。
比如杜牧的《題烏江亭》。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
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是出於對項羽的惋惜,從項羽本身出發,談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丈夫能屈能伸,江東人才濟濟,為什麼不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呢?含羞自刎實在不是一個英雄該做的事。
不過幾百年後,我們的老朋友王安石又來了。
1054秋,王安石赴京途中也經過了烏江亭。這不巧了嗎,王安石或許是看到了、或許是想起了杜牧的這首詩,針對詩中提到的「捲土重來未可知」,他非常不認同,所以自己也寫了一首《疊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從時局和形式分析,冷酷打破了前人的惜英雄的情懷。項羽命運的轉折門在於「鴻門宴」,他先是錯過了韓信,鴻門宴又放走了劉邦,還猜忌範增,兵敗之後其實已經眾叛親離,而且接連不斷的徵戰已經使壯士疲勞,整體大勢已去、敗局已定。詩的最後也小小嘲諷了一下,就算江東弟子仍在,也不會願意再隨項羽捲土重來。
螺螄君表示心服口服!
抬槓第三手:下定義
當然,前面都是小兒科。身為一個「槓精」要有自我修養,王安石可以說把議論和批判貫穿始終。
那天,他讀完《史記·孟嘗君傳》之後,「槓精」之魂熊熊升起,寫了一篇《讀孟嘗君傳》。這篇文因其短小精悍、跌宕起伏一直被後世所稱讚。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史書上對孟嘗君的評價,是說他招賢養士,不分貴賤,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全都熱情接納,給與豐厚待遇,所以天下的賢士都想歸附孟嘗君。後來被囚於秦,孟嘗君也是靠著手下謀客學狗打洞偷狐裘、學雞叫出城門才成功脫困。
然而王安石對此持質疑態度,說孟嘗君只不過是個雞鳴狗盜的頭目罷了,怎麼能說是善得「士」呢?如果真的舉齊國之力招賢納士,不應該早就謀國制敵,成為一方霸主了嗎?正因孟嘗君手下沒有真正的「士」,才導致需要靠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也正因為他手底下都是雞鳴狗盜之輩,所以真正的「士」不去他那裡。
不過,這其實只是在於大家對「士」的定義不一樣。王安石心中的「士」是有治國治世才幹的人才是「士」,不過孟嘗君手下人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卻遠遠達不到王安石心中「士」的標準,所以才有了這篇精簡的小「槓」文。「雞鳴狗盜」的成語也是出自於此。
事實上,王安石的抬槓並非刻意地為了反駁而反駁,為了挑釁而挑釁,簡單點說,他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抒發了和他人不同的學術觀點,而不是為了爭個高低對錯、辯個你死我活。古人這種明著是「抬槓」,實際上是輸出自己的理解,倒也不失為一種可愛。
你還知道哪些文學「槓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