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11-勇氣

2020-09-24 渦輪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

一把可以打開所有的大門的鑰匙:勇氣

【古之有成就者】

自古,有成就者,無不是在面對別人無法處理的困境時,挺身而出,勇於擔當,歷經磨難,在逆境中發跡。

太平軍的戰亂,成就了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從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考上秀才,而且名次是倒數第二,第二年中舉人,又四年後,中進士。

曾國藩有兩次去京城參加考試的路費,都需要靠親戚們接濟。

鹹豐年間,曾國藩(時年42歲)奉聖命督辦團練,編成湘軍,後又率湘軍與太平軍轉戰於武漢及沿江各地,最終攻克南京,被授武英殿大學士。
晚年則歷任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等要職,死後還帶走一個」太傅」的官銜,並榮膺「文正公」的諡號。

經歷困境而發憤的古人很多: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聖賢發憤而寫作的。


【今之父母】

如果期待後輩子孫有大成就,那麼就對應有多大的困難來磨練,就必須先讓其練就一顆大心臟,有足夠的勇氣去抵抗和越過這些磨難。

父母希望子女方方面面都很好,而最擔心子女的就是在困境中能站起來,在順境中不迷失,在好的時候不敗亂,在壞的時候,能堅強。此為勇氣也。

慈母嚴父總說「我只希望子女平安順遂」,其實,這個期待很高,平常人要做到平安順遂,需要挺大的勇氣、抵抗挫折的勇氣。

勇氣是向好的基礎。

勇氣是安全渡過一生的保證。

最能成就人的,就是勇氣。


【勇氣有幾種?】

求知,探索真理,好奇心,熱愛的勇氣,興趣之勇

俠義、熱血的勇氣,意氣之勇

固定的方法和認識,原則之

平淡,無所謂,無謂之勇

被迫的勇氣,因為守護和責任,守護之勇

誘惑、貪婪、欲望、利益,欲望之勇

武勇、血勇、骨勇,身強體壯,不懼怕,體勇

沒有做過的事情,可以不退縮,可以去做,心勇

做了,就是勇,敢為之勇


【怎麼產生的勇氣?】

勇氣產生的機理:

小時候,比別人高,比別人壯實,則在身體方面,對比那些小個子,則容易產生勇氣;對比,可以產生勇氣和自信;比別人強;


遇到大的困難、困境、難事,克服困難之後,出了成果,對於此類困難,不再懼怕,則產生了勇氣和興趣;原來以為的很難的事,我做到了,我可以的;


經歷過了,見過了,則遇到類似的事情,有參考,有辦法,則不懼,則產生勇氣;多經歷,多見識,提前知道、見識、經歷,則產生勇氣,「這事我幹過」;未知產生恐懼,已知產生勇氣


懼怕後果,擔心後果,必須得去做,被迫去做,也會產生勇氣;


輸了之後,失敗了之後,發現也沒有什麼可怕的,發現別人不在意,也就不怕了,多經歷失敗,可產生勇氣,「比這更難的我都經歷了」失敗多了,習慣了;

失敗時,承認失敗,認清失敗及原因,接受並繼續生活工作,這是勇氣;

承認自身的不足,這是勇氣;

帶著恐懼去做事,這是勇氣;


經常在戶外玩、鍛鍊,不去思考勇氣,不去思考懼怕,不用過去糾結和思考,則不會產生惰性和懼怕;鍛鍊和戶外運動,可以產生勇氣;


尊重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去表達(如果需要的話),去做,產生喜悅,有勇氣


信念、志向,產生勇氣;


對美好生活、愛情、生活、房子的嚮往,產生勇氣


【產生勇氣的模型】

模型1:「不會—會」

模型2:「未知—已知」

經歷了很多個 「不會做—會做」這個過程,積累了很多這樣的過程,則不會退縮,不會怕,那就是有勇氣。

勇氣,就是值得敢於去做,就是敢於實踐;

勇氣和實踐,等於人生經歷,人生經歷不停,則無所謂失敗。


【怎麼培養出勇氣?】

就是經歷很多個「不會做—會做」的過程

「不會做—會做」一次產生一個單位的勇氣

「不會做—會做」兩次產生兩個單位的勇氣

---

「不會做—會做」二十次產生二十個單位的勇氣

----

熟練之後,則這個事情就不再困難,對於做這件事情,是不會有任何退縮的;

以此類推,做成的事情多了,則勇氣疊加。


【怎麼保持長期有勇氣】

  • 多練習「不會做—會做」勇氣模型,多去實踐,找到自己的方法論;
  • 對自我的認識清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以及優缺點的成因,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點、擅長、缺點;
  • 找到自己的目標、愛好
  • 找一些對自己有用的事情,長期堅持(以10年為期),形成習慣;(每天鍛鍊1小時,每周讀一本書,每周寫一篇文章,等)
  • 提前學習、了解、觀察、練習社會的各種理論、時機、規則、套路;早打工等
  • 做些你不常做的事情能幫助你更好地應對意外
  • 朋友家人在身邊,則敢說敢做,有勇氣,所以多交朋友,搞好家庭關係;多助力
  • 嘗試一些可承受的失敗、打擊、挫折

【禁忌】

怎麼失去勇氣?

  • 過於頻繁的受到打擊,一件事開始打擊,過程中打擊,做成了也打擊,則容易失去勇氣;
  • 總是被否定,打擊人品,不管做不做事,都打擊其人品,不認可其人品,在公共場合打擊其人品;
  • 封閉其所有信息,發展不全面,在很多方面都長期沒有得到鍛鍊;
  • 心理受到了當時年齡無法承受的傷害:恐嚇,挨揍,等等

反之,引導和鼓勵去做,去經歷多個「不會做—會做」的過程;如果太難了,就拆解到容易的多個步驟去引導他去做;用以前講過的「方法」去引導,比如定義法,拆解法,聯想法。


【勇氣是個人整個方法論的前提】

有能力,沒有勇氣去做,等於無;

有勇,而無謀,則事倍功半;

勇而莽撞,沒有選擇對的方向,則南轅北轍。


首先需要的是勇氣,然後去實踐、去更新

去做,去實踐,去變革,去更新,

實踐、敢於實踐、重複實踐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相關焦點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9-家庭傳承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繼續細分「怎麼做人」:怎麼做自己,怎做小孩,怎麼做男孩,怎麼做女孩,怎麼做父,怎麼做母,怎麼做丈夫,怎麼做妻子,怎麼做爺爺,怎麼做奶奶怎麼找對象,找什麼樣的對象?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8-容易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比如,你要好好做人-----挺難的,因為這句話,也沒說,怎麼好好做人;比如,好好學習-----也挺難的。怎麼好好學習,為什麼好好學習,學多久?這些都不清楚,所以難。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5-讀書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相信很多人無法完整的描述這些內容;同時,也沒有把上述內容,清晰的傳達給自己的孩子。請把生活的實質以及童話都要告訴你的小孩。現在對於,讀書的內容和對象方面做一些分析和總結:1)讀書是有服務的對象的,讀書服務於 人、朋友、家庭的;以人為本,以人類為本;2)那麼讀書的內容必然要包括:人身體的理解,有多少骨頭了,怎麼發育了,怎麼健康了人心理的健康,人與人之間怎麼相處,人怎麼才能好好的生活在現在社會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6-速記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 嗯,怎麼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哪些巨人的肩膀上? 怎麼爬上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幹什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三個方法: 1) 讀那些已經逝去的牛人的書籍、筆記,比如偉人的、科學家的等等; 2) 找到現存的已知的牛人,然後跟隨他,比如馬雲等等 3) 學習身邊的牛人的一言一行,比如父母
  • 父母可以這樣教育孩子
    父母所做的千差萬別,但對孩子的愛是相同的。可為什麼有些孩子和父母勢同水火?難道這些孩子天生沒良心?大多是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其法。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孩子?眾說紛紜,眼花繚亂。利誘型父母:你不聽話,好,我就把你的玩具都收起來。哈哈,終於哭著認錯了。好孩子,想要什麼玩具,我給你買。安利柯的父母怎麼做的呢?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7- 七度分析法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怎麼能提出合理的問題?怎麼才能做一個能提出合理化問題的人?怎麼做評價?怎麼對一個人、事、物,做出屬於自己的合理的評價?怎麼做出一個好的方案?從哪些方面考慮?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4-交換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舉例說明,會更加的清晰,常見的交換有:錢+時間,去交換知識,就是 上學知識技能+時間+身體,去交換貨幣,就是工作,再用貨幣交換生活生命的所需品,整體可以叫做生存或者生活業績+能力+關係+機會,去換更高的職位和權力=====升職業績+關係,去換更多的錢=====加薪經驗+教育方法+時間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2-重複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至於怎麼判斷重要性,後面會有講述。重複法的要領:慢、透、深、全。
  • 孩子有贏的智慧,更要有輸的勇氣,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輸」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父母身上就擔負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而父母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讓孩子走向成功。但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讓孩子有贏的智慧,就首先讓孩子有輸的勇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3-聯想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一個蘋果與大象,有什麼關聯呢? 火影與語文有關係嗎?
  •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面對世界的勇氣:保護孩子的信任,是教育的前提
    夫妻少了信任,家庭裡就會充滿猜忌和爭吵,夥伴缺了信任,一群人最後就會越走越遠成了散夥兄弟,親子失了信任,爸爸媽媽和孩子間就會永遠的樹立起一道牆,一道隔絕血脈親情的高牆。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信任是他們力量和勇氣的源泉,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信任是對他們最大的認可和安慰。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敢相信,那無疑是一種悲哀,保護孩子的信任,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也是教育的前提。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她/他有直面生活的勇氣
    沒有縫隙的給孩子安排學習和制定計劃,本身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小的壓力,日復一日的積累,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不要說孩子,哪怕是大人也無法做到不間斷的工作。 大部分父母看見孩子開始看Ipad的時候,就會開始不安。孩子剛開始看卡通片就覺得孩子在浪費時間。這些其實都只是父母內心的焦慮的投射,並不是孩子不愛學習的表現。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10-體系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教育體系:自古以來,教育體系一直再革新發展,從最初的鄉野訪賢,到舉孝廉,推薦制、九品中正制、私學、太學,逐漸發展為鄉學、縣學、府學、州學、國子監,進行童試、鄉試、會試、殿試,考取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中國成立後,對教學內容做了變革,形成了九年義務教育
  • 怎麼做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系列1-定義
    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
  • 《幸福的勇氣》:好的教育方式既不能批評,也不能表揚?
    讓我們一起在這本《幸福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2》尋找答案吧。《幸福的勇氣》由日本的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合著,是「勇氣兩部曲」的下卷,與第一卷《被討厭的勇氣》一樣,以阿德勒的思想為核心,採用青年與哲人對話體的方式展現。《被討厭的勇氣》探究「該怎麼做,人才能獲得自由?」
  • 父母: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失去學習的勇氣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勇氣,關注更多的是其外在表現形式,如面對別的同學欺負,敢於反抗,甚至回擊。或是在遊樂場所能不能完成一次攀爬活動,或者敢去參加體驗一次攀巖。這就是父母關注的重點,做到了就認為自家孩子很勇敢,有勇氣。
  • 教育最大的失敗是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 | 教養
    對於孩子的「不知錯而為之」,家長會厲聲指責,教訓孩子,希望他們以後能杜絕,少走彎路,少吃虧;對於孩子的「明知錯而為之」,家長更會大發雷霆,表現出失望和不耐煩。其實,「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犯錯」妖魔化,而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同時失去成長的機會。
  • 打壓式教育:摧毀的不是孩子的自信,而是和世界對抗的勇氣
    經常打壓孩子的自信心,總讓他們學習別人家的孩子,也許你摧毀的不是孩子的自信,而是他和這個世界對抗的勇氣。於是賽利格曼得到一個結論,第二組狗在過程中,無論怎麼做都沒有辦法擺脫電擊,這種無助感會產生一種絕望的情緒一直帶到第二個實驗中,甚至不願意去嘗試躲避這些痛苦,因為它們之前的一直被痛苦籠罩的環境中,逐漸失去了嘗試擺脫痛苦的勇氣。
  • 最失敗的教育是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
    其實,「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犯錯」妖魔化,而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同時失去成長的機會。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避免犯錯,而是讓他學會糾錯,得以從容應對未來生活中的一切失誤;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畏懼犯錯,而是放手讓孩子去試錯,去跌倒,幫助他站起來,他才能去往更遠的地方,更廣闊的天地。
  • 《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養不教父之過"是大多數父母和教育者的共識。我們無法想像父母在教育中實行"無為而治",任由孩子探索。但是,一本名為《不管教的勇氣》的書出版,作者岸見一郎用阿德勒心理學闡述了不管教的意義,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管教不是萬能的,而且對孩子不管教還能賦予孩子更多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