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做些準備,父母需要先學習什麼,或者先需要有哪些認識?
一把可以打開所有的大門的鑰匙:勇氣
自古,有成就者,無不是在面對別人無法處理的困境時,挺身而出,勇於擔當,歷經磨難,在逆境中發跡。
太平軍的戰亂,成就了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從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考上秀才,而且名次是倒數第二,第二年中舉人,又四年後,中進士。
曾國藩有兩次去京城參加考試的路費,都需要靠親戚們接濟。
鹹豐年間,曾國藩(時年42歲)奉聖命督辦團練,編成湘軍,後又率湘軍與太平軍轉戰於武漢及沿江各地,最終攻克南京,被授武英殿大學士。
晚年則歷任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等要職,死後還帶走一個」太傅」的官銜,並榮膺「文正公」的諡號。
經歷困境而發憤的古人很多: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聖賢發憤而寫作的。
如果期待後輩子孫有大成就,那麼就對應有多大的困難來磨練,就必須先讓其練就一顆大心臟,有足夠的勇氣去抵抗和越過這些磨難。
父母希望子女方方面面都很好,而最擔心子女的就是在困境中能站起來,在順境中不迷失,在好的時候不敗亂,在壞的時候,能堅強。此為勇氣也。
慈母嚴父總說「我只希望子女平安順遂」,其實,這個期待很高,平常人要做到平安順遂,需要挺大的勇氣、抵抗挫折的勇氣。
勇氣是向好的基礎。
勇氣是安全渡過一生的保證。
最能成就人的,就是勇氣。
求知,探索真理,好奇心,熱愛的勇氣,興趣之勇
俠義、熱血的勇氣,意氣之勇
固定的方法和認識,原則之勇
平淡,無所謂,無謂之勇
被迫的勇氣,因為守護和責任,守護之勇
誘惑、貪婪、欲望、利益,欲望之勇
武勇、血勇、骨勇,身強體壯,不懼怕,體勇
沒有做過的事情,可以不退縮,可以去做,心勇
做了,就是勇,敢為之勇
勇氣產生的機理:
小時候,比別人高,比別人壯實,則在身體方面,對比那些小個子,則容易產生勇氣;對比,可以產生勇氣和自信;比別人強;
遇到大的困難、困境、難事,克服困難之後,出了成果,對於此類困難,不再懼怕,則產生了勇氣和興趣;原來以為的很難的事,我做到了,我可以的;
經歷過了,見過了,則遇到類似的事情,有參考,有辦法,則不懼,則產生勇氣;多經歷,多見識,提前知道、見識、經歷,則產生勇氣,「這事我幹過」;未知產生恐懼,已知產生勇氣
懼怕後果,擔心後果,必須得去做,被迫去做,也會產生勇氣;
輸了之後,失敗了之後,發現也沒有什麼可怕的,發現別人不在意,也就不怕了,多經歷失敗,可產生勇氣,「比這更難的我都經歷了」失敗多了,習慣了;
失敗時,承認失敗,認清失敗及原因,接受並繼續生活工作,這是勇氣;
承認自身的不足,這是勇氣;
帶著恐懼去做事,這是勇氣;
經常在戶外玩、鍛鍊,不去思考勇氣,不去思考懼怕,不用過去糾結和思考,則不會產生惰性和懼怕;鍛鍊和戶外運動,可以產生勇氣;
尊重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去表達(如果需要的話),去做,產生喜悅,有勇氣
信念、志向,產生勇氣;
對美好生活、愛情、生活、房子的嚮往,產生勇氣
模型1:「不會—會」
模型2:「未知—已知」
經歷了很多個 「不會做—會做」這個過程,積累了很多這樣的過程,則不會退縮,不會怕,那就是有勇氣。
勇氣,就是值得敢於去做,就是敢於實踐;
勇氣和實踐,等於人生經歷,人生經歷不停,則無所謂失敗。
就是經歷很多個「不會做—會做」的過程
「不會做—會做」一次產生一個單位的勇氣
「不會做—會做」兩次產生兩個單位的勇氣
---
「不會做—會做」二十次產生二十個單位的勇氣
----
熟練之後,則這個事情就不再困難,對於做這件事情,是不會有任何退縮的;
以此類推,做成的事情多了,則勇氣疊加。
怎麼失去勇氣?
反之,引導和鼓勵去做,去經歷多個「不會做—會做」的過程;如果太難了,就拆解到容易的多個步驟去引導他去做;用以前講過的「方法」去引導,比如定義法,拆解法,聯想法。
有能力,沒有勇氣去做,等於無;
有勇,而無謀,則事倍功半;
勇而莽撞,沒有選擇對的方向,則南轅北轍。
首先需要的是勇氣,然後去實踐、去更新
去做,去實踐,去變革,去更新,
實踐、敢於實踐、重複實踐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