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學歷史簡介

2021-02-18 WELSIM

1.理論

電磁學或稱電動力學或經典電動力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不包括現代的量子電動力學的內容。電動力學這樣一個術語使用並不是非常嚴格,有時它也用來指電磁學中去除了靜電學、靜磁學後剩下的部分,是指電磁學與力學結合的部分。這個部分處理電磁場對帶電粒子的力學影響。通過方程統一電磁學,並且揭示出光作為電磁波的本質。

2.電磁學與相對論


電磁學的基本方程為麥克斯韋方程組,此方程組在經典力學的相對運動轉換(伽利略變換)下形式會變,在伽裡略變換下,光速在不同慣性座標下會不同。保持麥克斯韋方程組形式不變的變換為洛倫茲變換,在此變換下,不同慣性座標下光速恆定。二十世紀初,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支持光速不變,光速不變亦成為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的基石。取而代之,洛倫茲變換亦成為較伽利略變換更精密的慣性座標轉換方式。

3.歷史

3.1歷史背景


靜電和靜磁現象很早就被人類發現,由於摩擦起電現象,英文中「電」的語源來自希臘文「琥珀」一詞。遠在公元前2750年,古埃及人就已經知道發電魚(electric fish)會發出電擊。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古代羅馬醫生Scribonius Largus也在他的大作《Compositiones Medicae》中,建議患有像痛風或頭疼一類病痛的病人,去觸摸電鰩,也許強力的電擊會治癒他們的疾病。阿拉伯人可能是最先了解閃電本質的族群。他們也可能比其它族群都先認出電的其它來源。早於15世紀以前,阿拉伯人就創建了「閃電」的阿拉伯字「raad」,並將這字用來稱呼電鰩。


在古希臘及地中海區域的古老文化裡,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將琥珀棒與貓毛摩擦後,會吸引羽毛一類的物質。西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的哲學家泰勒斯(Thales, 640-546B.C.)做了一系列關於靜電的觀察。從這些觀察中,他認為摩擦使琥珀變得磁性化。這與礦石像磁鐵礦的性質迥然不同;磁鐵礦天然地具有磁性。泰勒斯的見解並不正確。但後來,科學會證實磁與電之間的密切關係。

3.2近代研究



1600年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發表了《論磁、磁飽和地球作為一個巨大的磁體》(Demagnete,magneticisque corporibus et de magnomagnete tellure)。他總結了前人對磁的研究,周密地討論了地磁的性質,記載了大量實驗,使磁學從經驗轉變為科學。書中他也記載了電學方面的研究。然而真正對電磁現象的系統研究則要等到十六世紀以後,並且靜電學的研究要晚於靜磁學,這是由於難以找到一個能產生穩定靜電場的方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660年摩擦起電機被發明出來。十八世紀以前,人們一直採用這類摩擦起電機來產生研究靜電場,代表人物如班傑明·富蘭克林,人們在這一時期主要了解到了靜電力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靜電感應現象以及電荷守恆原理。


3.3靜電學和庫侖定律

庫侖定律是靜電學中的基本定律,其主要描述了靜電力與電荷電量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反比關係。人們曾將靜電力與在當時已享有盛譽的萬有引力定律做類比,發現彼此在理論和實驗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實驗觀測到帶電球殼內部的球體不會帶電,這和有質量的球殼內部物體不會受到引力作用(由牛頓在理論上證明,是平方反比力的一個特徵)的情形類似。其間蘇格蘭物理學家翰·羅比遜(1759年)和英國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什(1773年)等人都進行過實驗驗證了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律,然而他們的實驗卻遲遲不為人知。法國物理學家夏爾·奧古斯丁·庫侖於1784年至1785年間進行了他著名的扭秤實驗,其實驗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證實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律,因為他認為「假說的前一部分無需證明」,也就是說他已經先驗性地認為靜電力必然和萬有引力類似,和電荷電量成正比。扭秤的基本構造為:一根水平懸於細金屬絲的輕導線兩端分別置有一個帶電小球A和一個與之平衡的物體P,而在實驗中在小球A的附近放置同樣大小的帶電小球B,兩者的靜電力會在輕導線上產生扭矩,從而使輕杆轉動。通過校正懸絲上的旋鈕可以將小球調回原先位置,則此時懸絲上的扭矩等於靜電力產生的力矩。如此,兩者之間的靜電力可以通過測量這個扭矩、偏轉角度和導線長度來求得。庫侖的結論為:

「對同樣材料的金屬導線而言,扭矩的大小正比於偏轉角度,導線橫截面直徑的四次方,且反比於導線的長度……」

——夏爾·奧古斯丁·庫侖,《金屬導線扭矩和彈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庫侖在其後的幾年間也研究了磁偶極子之間的作用力,他也得出了磁力也具有平方反比律的結論。不過,他並未認識到靜電力和靜磁力之間有何內在聯繫,而且他一直將電力和磁力吸引和排斥的原因歸結於假想的電流體和磁流體——具有正和負區別的,類似於「熱質」一般的無質量物質。

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律確定後,很多後續工作都是同萬有引力做類比從而順理成章的結果。1813年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西莫恩·德尼·泊松指出拉普拉斯方程也適用於靜電場,從而提出泊松方程;其他例子還包括靜電場的格林函數(喬治·格林,1828年)和高斯定理(卡爾·高斯,1839年)。

3.4 對穩恆電流的研究

十八世紀末,義大利生理學家路易吉·伽伐尼發現蛙腿肌肉接觸金屬刀片時會發生痙攣,他其後在論文中認為生物中存在著一種所謂「神經電流」。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伏打對這種觀點並不贊同,他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後認為這不過是外部電流的作用,而蛙腿肌肉只是起到了導體的連接作用。1800年,伏打將鋅片和銅片夾在用鹽水浸溼的紙片中,得到了很強的電流,這稱作伏打電堆;而將鋅片和銅片浸入鹽水或酸溶液中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這稱作伏打電池。伏打電堆和電池的發明為研究穩恆電流創造了條件。

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格奧爾格·歐姆從傅立葉對熱傳導規律的研究中受到啟發,在傅立葉的熱傳導理論中,導熱杆中兩點的熱流量正比於這兩點之間的溫度差。因而歐姆猜想電傳導與熱傳導相似,導線中兩點之間的電流也正比於這兩點間的某種驅動力(歐姆稱之為電張力,即現在所稱的電動勢)。歐姆首先嘗試用電流的熱效應來測量電流強度,但效果不甚精確,後來歐姆利用了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結合庫侖扭秤構造了一種新型的電流扭秤,讓導線和連接的磁針平行放置,當導線中通過電流時,磁針的偏轉角與導線中的電流成正比,即代表了電流的大小。歐姆測量得到的偏轉角度(相當於電流強度)與電路中的兩個物理量分別成正比和反比關係,這兩個量實相當於電動勢和電阻。歐姆於1827年發表了他的著作《直流電路的數學研究》,明確了電路分析中電壓、電流和電阻之間的關係,極大地影響了電流理論和應用的發展,在這本書中首次提出的電學定律也因此被命名為歐姆定律。

庫侖發現了磁力和電力一樣遵守平方反比律,但他沒有進一步推測兩者的內在聯繫,然而人們在自然界中觀察到的電流的磁現象(如富蘭克林在1751年發現放電能將鋼針磁化)促使著人們不斷地探索這種聯繫。首先發現這種聯繫的人是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他本著這種信念進行了一系列有關的實驗,最終於1820年發現接通電流的導線能對附近的磁針產生作用力,這種磁效應是沿著圍繞導線的螺旋方向分布的。


3.5安培的電磁學定理

在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之後,法國物理學家讓-巴蒂斯特·畢奧費利克斯·薩伐爾進一步詳細研究了載流直導線對周圍磁針的作用力,並確定其磁力大小正比於電流強度,反比於距離,方向垂直於距離連線,這一規律被歸納為著名的畢奧-薩伐爾定律。

而法國物理學家安德烈-瑪麗·安培在奧斯特的發現僅一周之後(1820年9月)就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一份更詳細的論證報告,同時還論述了兩根平行載流直導線之間磁效應產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在這期間安培進行了四個實驗,分別驗證了兩根平行載流直導線之間作用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係、磁力的矢量性、確定了磁力的方向垂直於載流導體以及作用力大小與電流強度和距離的關係。安培並且在數學上對作用力進行了推導,得到了普遍的安培力公式,這一公式在形式上類似於萬有引力定律和庫侖定律。1821年,安培從電流的磁效應出發,設想了磁效應的本質正是電流產生的,從而提出了分子環流假說,認為磁體內部分子形成的環形電流就相當於一根根磁針。1826年,安培從斯託克斯定理推導得到了著名的安培環路定理,證明了磁場沿包圍產生其電流的閉合路徑的曲線積分等於其電流密度,這一定理成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基本方程之一。安培的工作揭示了電磁現象的內在聯繫,將電磁學研究真正數學化,成為物理學中又一大理論體系——電動力學的基礎。麥克斯韋稱安培的工作是「科學史上最輝煌的成就之一」,後人稱安培為「電學中的牛頓」。

3.6 電磁感應現象

英國物理學家麥可·法拉第早年跟隨化學家漢弗裡·戴維從事化學研究,他對電磁學的貢獻還包括抗磁性的發現、電解定律和磁場的旋光性(法拉第效應)。

在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之後的1821年,英國《哲學學報》邀請當時擔任英國皇家研究所實驗室主任的法拉第撰寫一篇電磁學的綜述,這也導致了法拉第轉向電磁領域的研究工作。法拉第考慮了奧斯特的發現,也出於他同樣認為自然界的各種力能夠相互轉化的信念,他猜想電流應當也如磁體一般,能夠在周圍感應出電流。從1824年起,法拉第進行了一系列相關實驗試圖尋找導體中的感應電流,然而始終未獲成功。直到1831年8月29日,他在實驗中發現對於兩個相鄰的線圈A和B,只有當接通或斷開線圈迴路A時,線圈B附近的磁針才會產生反應,也就是此時線圈B中產生了電流。如果維持線圈A的接通狀態,則線圈B中不會產生電流,法拉第意識到這是一種瞬態效應。一個月後,法拉第向英國皇家學會總結了他的實驗結果,他發現產生感應電流的情況包括五類:變化中的電流、變化中的磁場、運動的穩恆電流、運動的磁體和運動的導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從而表述為:任何封閉電路中感應電動勢的大小,等於穿過這一電路磁通量的變化率。不過此時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仍然是一條觀察性的實驗定律,確定感應電動勢和感應電流方向的是俄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楞次,他於1833年總結出了著名的楞次定律。法拉第定律後來被納入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從而具有了更簡潔更深刻的意義。

法拉第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創立了力線和場的概念,力線實際是否認了超距作用的存在,這些思想成為了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基礎。愛因斯坦稱其為「物理學中引入了新的、革命性的觀念,它們打開了一條通往新的哲學觀點的道路」,意為場論的觀念是有別於舊的機械觀中以物質為主導核心的哲學觀念。

3.7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對電磁理論的貢獻是裡程碑式的。麥克斯韋自1855年開始研究電磁學,1856年他發表了首篇專論《論法拉第力線》,其中描述了如何類比流體力學中的流線和法拉第的力線,並用自己強大的數學功底重新描述了法拉第的實驗觀測結果,這部分內容被麥克斯韋用六條數學定律概括。1861年至1862年間,麥克斯韋發表了第二篇電磁學論文《論物理力線》,在這篇論文中麥克斯韋嘗試了所謂「分子渦流」模型,他假設在磁場作用下的介質中存在大量排列的分子渦流,這些渦流沿磁力線旋轉,且角速度正比於磁場強度,分子渦流密度正比於介質磁導率。這一模型能很好地通過近距作用之說來解釋靜電和靜磁作用,以及變化的電場與磁場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它預言了在電場作用下的分子渦流會產生位移,從而以勢能的形式儲存在介質中,這相當於在介質中產生了電動勢,這成為了麥克斯韋預言位移電流存在的理論基礎。此外,將這種介質理論應用到彈性波上,可以計算求得在真空或以太中橫波的傳播速度恰好和當時已知的光速(斐索,1849年)非常接近,麥克斯韋由此大膽預言:

「我們難以排除如下的推論:光是由引起電現象和磁現象的同一介質中的橫波組成的。」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論物理力線》

1865年麥克斯韋發表了他的第三篇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在論文中他堅持了電磁場是一種近距作用的觀點,指出「電磁場是包含和圍繞著處於電或磁狀態的物體的那部分空間,它可能充有任何一種物質」。在此麥克斯韋提出了電磁場的方程組,一共包含有20個方程(電位移、磁場力、電流、電動勢、電彈性、電阻、自由電荷和連續性方程)和20個變量(電磁動量、磁場強度、電動熱、傳導電流、電位移、全電流、自由電荷電量、電勢)。這實際是8個方程,但到1890年才由海因裡希·魯道夫·赫茲給出了現代通用的形式,這是赫茲在考慮了阿爾伯特·邁克耳孫在1881年的實驗(也是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先行實驗)中得到了以太漂移的零結果後對麥克斯韋的方程組進行的修改。1887年至1888年間,赫茲通過他製作的半波長偶極子天線成功接收到了麥克斯韋預言的電磁波,電磁波是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在垂直於傳播方向的平面上的振動,同時赫茲還測定了電磁波的速度等於光速。赫茲實驗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是物理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勝利,同時也標誌著一種基於場論的更基礎的物理學即將誕生。愛因斯坦盛讚法拉第、麥克斯韋和赫茲的工作是「牛頓力學以來物理學中最偉大的變革」,而「這次革命的最大部分出自麥克斯韋」。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物理思辨與創新】,版權歸原作者

官網https://welsim.com

QQ群428410872

閱完點讚是一種美德:)

相關焦點

  • 電磁學 視頻教程 北京大學陳秉乾教授
    本課程在闡述電磁學中基本的實驗、概念、規律、理論時,結合相關內容,選取庫侖、畢奧-薩筏爾、安培、法拉第、麥克斯韋等前輩大師的工作為例,適當介紹提出問題、抓住要害、克服困難、尋找聯繫、揭示本質、作出發現的歷史過程,向學生展現科學發展的生動過程及必由之路,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研究的興趣和主動性,旨在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科學素質的培養。
  • 電磁學考研視頻全套!
    趙凱華電磁學第二版pdf內容介紹:本課程是趙凱華《電磁學》(第2版)網授精講班,為了幫助參加研究生招生考試指定考研參考書目為趙凱華《電磁學》(第2版)的考生複習專業課,我們根據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題的命題規律精心講解教材章節內容
  • (書籍推薦)電磁學書籍
    沒有電磁學就沒有現代電工學,也就不可能有現代文明,而麥克斯韋方程是電磁學的最基本方程,奠定了電磁理論的基礎,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力方程是經典電磁學的基礎方程
  • 趙凱華電磁學教材網課視頻筆記課後答案pdf
    微信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書。00:35:23電子書(題庫)全國名校電磁場與電磁波考研真題彙編(含部分答案)內容簡介本課程是趙凱華《電磁學》(第2版)網授精講班,為了幫助參加研究生招生考試指定考研參考書目為趙凱華《電磁學》(第2版)的考生複習專業課,我們根據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題的命題規律精心講解教材章節內容。
  • 麥克斯韋方程租,跨時代的電磁學
    沒有電磁學就沒有現代電工學,也就不可能有現代文明。然而關於麥克斯韋簡介不單單只是如此而已,以上介紹的只是關於麥克斯韋一生極少數的一部分成就而已,其實在19世紀,人們普遍認為麥克斯韋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以及科學家了,後人把麥克斯韋和牛頓齊名,統稱為是實現光,電,磁的第二次大綜合,而牛頓是第一個實現大綜合的人,所以麥克斯韋成就完全可以和牛頓媲美。
  • 計算電磁學 到底有多難?
    電磁學的起點是工程電磁學,電磁學的盡頭是計算電磁學!最近在學習梁昌洪老師的《簡明微波》的第二篇 微波分析方法。滿眼都是計算式。我要吐了。於是乎,我們整理一下網絡上關於計算電磁學的相關資料,大家一起來見識一下。我們今天簡單列一下計算電磁學的一些基礎。
  • 電磁學全面發展史
    電磁學或稱電動力學或經典電動力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不包括現代的量子電動力學的內容。電動力學這樣一個術語使用並不是非常嚴格,有時它也用來指電磁學中去除了靜電學、靜磁學後剩下的部分,是指電磁學與力學結合的部分。這個部分處理電磁場對帶電粒子的力學影響。通過方程統一電磁學,並且揭示出光作為電磁波的本質。
  • 一部電磁學的發展史
    運用數學方法進一步總結當時的實驗電磁學成就,建立經典電磁學理論大廈的,是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創立人。1873年,麥克斯韋出版了他的電磁學專著《電磁學通論》。這部著作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電磁學研究的成果,成為電磁學的經典理論著作。這部著作的巨大意義,可與牛頓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相媲美。如果說帕然哲學數學原理》是對經典力學的大綜合,成為力學發展的裡程碑,那麼《電磁學通論》就是對電磁學的大綜合,成為電磁學發展的裡程碑。
  • 電磁學中permittivity的中文表述
    自從麥克斯韋(Maxwell)的經典電磁理論於1865 年發表以及1887 年赫茲(Hertz)的電磁波實驗問世以來,電磁學以及由其發展出來的科學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電磁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超構材料(metamaterials)[1]以及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s)的興起,越來越需要用到表徵材料電磁特性的3 個物理參量:介電常數或電容率、磁導率和電導率[2]。但是在現行的有關電磁學的中文書籍和科技論文中,介電常數或電容率的中文名稱卻不夠準確,導致大學生和研究生對電磁理論的理解不夠準確。
  • 僅有小學文化,卻成為電磁學先驅——法拉第
    歷史上,各行各業出身在貧窮人家的孩子不乏有成長為精英的人。例如,差點餓死的朱元璋後來當上了皇帝,家境貧寒,9歲母親逝世的後來,法拉第為了維持生計,來到了書店做裝訂工,法拉第從小就聰明好學,善於動腦子思考並且喜歡親手做實驗,這為他以後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電磁學實驗打下來實踐基礎,當他在圖書館工作的時候,法拉第如饑似渴地閱讀各類書籍。尤其是《大英百科全書》中關於電學的文章,強烈地吸引著他,他努力地將書本知識付諸實踐,利用廢舊物品製作靜電起電機,進行簡單的化學和物理實驗。
  • 純乾貨:高中物理電磁學知識總結
    上期分享了高中物理裡最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力學」,這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另一大重點——「電磁學」電磁學是與力學、電學和電磁學結合為一體的一個知識點,裡面重要的有「磁生電、電生磁、安培定則、韋伯定理、楞次定律、電流磁效應」等部分,這部分涉及了能量學
  • 丹麥王儲弗雷德裡克主持HC2020慶祝電磁學200周年開幕式
    自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克裡斯蒂安·厄斯特(Hans Christianrsted)發現電磁現象以來,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圖中,丹麥工業協會執行長拉爾斯·桑達赫爾·索倫森Lars SandahlSrensen和校長學院主席安德斯·O·比耶克列夫Anders O.
  • 陳敏華譯丨德國高中物理教材III《電磁學》
    這裡僅給出高中教材第III冊《電磁學》的目錄和部分片斷。其他相關資料可通過QQ/微信1049418954索取。德國卡爾斯魯厄物理課程高中教材第III冊《電磁學》(漢英雙語版)[德]F. 電場和磁場的相互作用The interplay between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3.1 電磁學中的類比 Analogy in electrodynamics3.2 電磁感應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3.3 發電機 The generator
  • 理學院《電磁學》課程組進行年度工作總結
    1月17日下午,《電磁學》課程組在理學院會議室召開了年度工作總結會議,教學副院長、《電磁學》課程組負責人葉邦角在會上做主題發言,總結了課程組一年來所開展的活動和取得的成績。教學副院長尹民應邀出席會議,《電磁學》課程組的近20名教員參加了會議。
  • 一篇入門計算電磁學
    計算電磁學CEM(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是筆者在研發過程中認為最複雜的物理場,難度在CFD和計算材料學之上。計算電磁學的複雜主要表現在物理場抽象,計算規模大,同時求解方法眾多,涉及到大量的底層技術知識。
  • 電磁學的騰飛,緣於一次歷史性的會面!
    話說一代物理學大師法拉第雖然把電磁場、磁力線和電力線等重要概念引入物理學,也被公推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但他一直有個遺憾,就是只能把電磁學研究停留在力線的描述上,無法上升到定量的理論高度。沒有理論支撐,電磁學就不可能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大量應用。這種遺憾,在讀到一篇論文後,終於消失了。
  • 電磁學及其應用
    徐熠興 學士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清華大學 邱笑凡 學士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Texas AM University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1440.htm進入《電磁學
  • 他那一跤,「摔」出了現代電磁學!
    一抖一摔,引發電磁學革命時針走到公元1820年4月。一天晚上,奧斯特按照學校的安排,在教室裡給學生做電學演示實驗。他在一個伽伐尼電池的兩極安了一根細鉑絲,鉑絲下面的實驗箱裡,有一枚指向南北的磁針。當奧斯特接通鉑絲上的電源,準備講解電學的相關知識時,他突然發現磁針微微抖動,轉到了東西方!
  • 計算電磁學與唯物辯證法關係的初步認識
    摘要:分析討論了計算電磁學特別是矩量法中蘊涵的唯物辨證法哲理。
  • 安培定律:奠定現代電磁學的理論基礎
    因為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電學和在磁學的研究一直彼此獨立地進行著。從18世紀30年代起,電和磁之間相互聯繫的現象便引起某些科學家的注意。1751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做萊頓瓶放電的實驗時,發現電使焊條、鋼針磁化或退磁。由於各種原因,富蘭克林既未作過系統的研究,也沒想到與電流之間有何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