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接受大提琴教育的中國女孩:兩國音樂教育各有千秋

2020-12-17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5月23日報導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月20日刊登了題為《在俄羅斯接受大提琴音樂教育》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提琴在樂器當中是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不像是鋼琴或者吉他那樣屬於普及性非常高的樂器。平時生活中,會拉大提琴的人少之又少,對大提琴有所了解的人也很少。同樣,雖然在俄羅斯學習器樂表演和器樂教育的人很多,但是,大提琴也屬於冷門樂器。中國女孩高巾棋是為數不多的音樂留學生中的一員,在俄羅斯學習大提琴,她為我們講述了自己與大提琴的音樂故事。

高巾棋兒時無意中看了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出影片後深受感染,從此就喜歡上了大提琴。高巾棋小時候住在吉林,為了接受更好的大提琴教育,父親專門在長春為她找了更好的大提琴老師,每周開車帶她去長春學習大提琴。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高巾棋長大後,父母對她學習大提琴更是全力支持。高巾棋在北京、天津的音樂學院度過了自己的大學生活,之後便來到了俄羅斯繼續深造。

在這之後,她為什麼選擇俄羅斯?高巾棋解釋說:「首先,通過本科四年的學習之後,感覺學習弦樂大提琴這個專業更應該去國際上看看其他國家對音樂的處理、表現力和教育有什麼不同之處,更想去國外了解學習一下,所以,選擇在國外讀研究生。其次,是因為很多眾所周知的音樂大師,像柴可夫斯基等都是在俄羅斯培養出來的。而且俄羅斯的音樂教育體系跟國內的完全不一樣。」

來俄羅斯之前,她在網上了解到下諾夫哥羅德有一所音樂學院。後來,便來到這座美麗安逸的小城接受大提琴教育。

在接受採訪時,她也回憶起在這座小城市學習生活的時光,她說:「回想起那段學習時光,真的感覺到了俄羅斯民族文化與中國不一樣的地方。首先是生活節奏很慢,城市小,從寢室到學校步行就到了。人也不是很多,生活上也還算便利。給人感覺就像國內三線城市。但對於我的研究生學習來說,是一個特別能讓你靜下心來的城市,能專注於自己專業的學習,特別安逸的生活能讓你整個人靜下心來,關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再通過音樂把它表達出來,這是我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和記憶。」

在俄羅斯莫斯科,一名女子在街頭拉大提琴。(新華社/歐新)

在她留學的前幾年,小城市安靜的生活讓她更專注於大提琴的學習,為她未來的音樂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小城市的學習讓高巾棋有了紮實的語言基礎和良好的學習能力,之後她來到莫斯科學習大提琴,研究大提琴音樂教育。在莫斯科,老師更加專業,學習接觸的音樂作品更多,認識了更多學習大提琴的年輕演奏者們。雖然,莫斯科的快節奏生活給她帶來了壓力,但也同時帶來了更大的動力。學習之餘,她會去劇院聽音樂會,還參加了很多與音樂相關的社團活動。

她說:「曾經有一個音樂家說過,你表演的東西、你所呈現給觀眾的東西,其實,很大一部分是你個人的情感和你自己所經歷的、所看到的東西。」

她補充說:「在莫斯科我還參加了中國留俄學子愛樂樂團,在這個樂團裡演奏也讓我學習到很多,經常參加中俄兩國音樂交流活動,收穫了很多音樂方面的知識。後來我在學校成立的中國舞蹈團得到了很多團體的支持,這是我個人非常高興的一個事情。我們建設這個團體也希望未來可以得到大眾的認可,並且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俄羅斯人了解中國的文化,了解中國的音樂。」

在中國、俄羅斯這兩個國家,高巾棋都接受過大提琴音樂教育。從學生的角度上,她認為兩個國家的音樂教育各有千秋,都有著適合本國學生的音樂教育特色。

對於未來的生活,高巾棋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她更願意活在當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一步一個腳印。量變才會發生質變,她更願意在年輕的時候多積累、多學習。她也希望未來能有幸為祖國的大提琴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大提琴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示音樂會黑膠專輯《使命》發布
    2018年,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承辦的「大提琴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項目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支持。這既是我國大提琴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第一次榮獲國家級項目立項,也是大提琴人才培養的一次裡程碑式的項目。在此之下,大提琴音樂藝術在近兩年備受關注,並取得了可見的,可喜的成果。
  • 為什麼學習大提琴人越來越多?音樂教育有何意義?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像大提琴、二胡等一些弦樂器也開始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大提琴被稱為「音樂貴婦」,它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樂器,能發出飽滿、明亮的聲音讓聽眾陶醉,還有著非常濃厚的文化底蘊。2013年在聖地牙哥召開的神經科學會議上公布了這一發現,並詳細說明了音樂訓練對大腦開發的幫助。音樂教育對7歲之前的兒童來說會更加有效,這並不意味著成人學習者不能受益,它只是說在七歲之前開始的話會更有優勢。三項不同的研究證實,與從未受過訓練的人相比,音樂家的感官感知能力會更強。
  •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適合的教育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中美兩國由於社會體制不同,美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兩國在各方面發展得都比較好,所以經常性地被放在一起比較。在本文中我們來對比一下中美兩國的教育,看看它們有什麼區別。
  • 疫情沒有阻斷俄中教育領域的合作
    近年來,俄中在教育領域的合作從數量到質量都在穩步增長。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我們仍然保持住了這一領域取得的成果。兩國通過多年的共同努力,不僅在教育領域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和經濟合作基礎,還建立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高效互動機制。
  • 音樂鑑賞,大提琴大師的音樂聖經!
    這個扛著大提琴的女孩便又上了熱搜。不過話說回來,考上伯克利的美行小夥伴有很多,和歐陽娜娜偶遇應該也很容易吧!歐陽娜娜因為「大提琴」圈了不少粉,拉大提琴的動作嫻熟,神態專注認真,加上古典音樂本身的高雅藝術感,畫面非常有女神感。
  • 法國音樂教育與中國的區別
    法國音樂教育與中國的區別  從法國和中國的音樂發展史及音樂成就來看,中法兩國的音樂水平和音樂教育有著很大的差距是勿須質疑的。其主要表現在兩國的音樂教育特色;學院傳統;教材內容與師資;教學方法;音樂氛圍等諸方面。
  • 致俄國際教育集團訪問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開展國際教育交流合作
    2020年1月20日,致俄國際教育集團總經理姜傑鑫先生、對外交流負責人榮康先生訪問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赫爾岑師範大學)校長外事顧問兼理副校長 阿列克桑德勒·偉達利耶維奇·蘇哈列夫先生此次負責接待工作。
  • 用音樂點亮人生 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盧美旭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為慈善活動獨奏演出 接受美國中文電視《紐約會客室》節目人物專訪 在紐約林肯中心作為大提琴首席演出 ­  音符躍然於指上,感動流淌於心間。大提琴那深沉飽滿,美麗悠揚而又乾淨無暇的聲音在不經意間悄悄地蕩入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盧美旭的心中。
  • 上海音樂學院舉辦《99個瞬間-新上海成長史》「四史」教育影像展
    為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迎接建黨百年,11月10日至12月4日,上海音樂學院於零陵路校區教學樓一層大廳舉辦《99個瞬間-新上海成長史》「四史」教育影像展。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一座偉大之城、光榮之城。71年來,上海始終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和引擎,也是中國與世界聯通和交通的通道和樞紐。上音因上海而生,因上海而興,因處在這座城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 以琴為劍,大提琴家徐逸群的美國音樂之旅
    近日,山東籍旅美大提琴演奏家徐逸群正忙碌地準備著兩場音樂會——她將於2021年1月受帕爾曼夫婦邀請在其音樂節,以及緬因州的埃爾斯沃思藝術中心的音樂季中以網絡形式分別「上演」個人獨奏以及重奏音樂會,為疫情下的人們「打氣」。在這兩場音樂會中,除了西方的樂曲以外,她特別挑選了中國著名作曲家譚盾的《臥虎藏龍》。這位1994年出生於濟寧的山東女孩,想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撫慰疫情中的人們。
  • 俄白兩國握手言和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就天然氣價格的問題爭執不下,兩國間的氣氛劍拔弩張,雙方都不肯讓步,甚至以「斷氣」相互威脅。就在最後期限1月1日到來前的最後時刻,雙方還是就2007年俄對白天然氣出口價格達成一致,並在莫斯科正式籤署了相關合同,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天然氣大戰」。
  • 俄權威人士:「中國高校對外國留學生仍將很有吸引力」
    作為俄高教領域權威專家,波利欣娜在接受俄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高等教育系統發出的挑戰,中國各高校在確保教學安全的前提下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在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之後,中國有一切可能仍舊成為對外國留學生學習具有吸引力的國家」。  波利欣娜認為,外國留學生過去喜歡、未來將繼續喜歡前往中國留學深造。
  • 線上一對一系列課——德國明斯特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線上一對一系列課/德國明斯特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馬蒂亞斯·德奧利維拉·平託 教授德國明斯特音樂學院馬蒂亞斯·德奧利維拉·平託 教授Matias de Oliveira Pinto),當今世界最傑出的大提琴教育家之一。 他出生於巴西聖保羅,幼年便開始學習鋼琴,後來又接受大提琴教育,18歲時便已成為巴西庫裡提巴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 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樂團荷蘭音樂節載譽歸來(圖)
    荷蘭當地時間11月9日,在以中國著名大提琴家、中央音樂學院朱亦兵教授領銜的中國大提琴重奏音樂會上,一曲《紅樓夢組曲》讓現場陶醉的樂迷拍紅了手掌,狂潮般的熱烈掌聲讓年輕的中國音樂家們更加自信,他們也在此書寫了中國室內樂音樂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篇章。
  • 「音樂貴婦」大提琴的發展史
    大提琴有著「音樂貴婦」之稱,它的聲音類似於人類的聲調,數百年來,大提琴以其溫暖生動的音色和豐富的聲調,給觀眾們來了無窮無盡的美感。大提琴是備受追崇的獨奏與合奏樂器,經過一系列的文化變遷和不斷改進,現在已經成為現代音樂的一大主流樂器。
  • 駐俄使館教育處舉辦2020年留學中國說明會
    駐俄使館教育處蔣中亮參贊、俄科教部國際合作司高級專家尤扎科娃、俄學生國際流動中心主任利吉格爾等嘉賓出席,160餘名俄學生及家長在線參與此次說明會。蔣中亮參贊在致辭中表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更加需要精通兩國語言、了解彼此文化的人才作為重要支撐。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了解東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 德國明斯特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線上面試 線上課程開啟
    德國明斯特音樂學院 招生開啟,教授目前名額有限。馬蒂亞斯·德奧利維拉·平託 教授Prof.Matias de Oliveira Pinto),當今世界最傑出的大提琴教育家之一。 他出生於巴西聖保羅,幼年便開始學習鋼琴,後來又接受大提琴教育,18歲時便已成為巴西庫裡提巴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
  • 俄官員:疫情未阻礙中俄教育合作 赴俄公費留學不受影響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哲雅、謝平):6月23日,俄羅斯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駐華代表伊戈爾·波茲尼亞科夫在北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並未阻礙中俄教育合作發展,也沒有影響到中國學生赴俄公費留學項目政策。波茲尼亞科夫指出,中俄教育合作的基礎紮實。兩國高校共籤署了2000多份合作文件,在十個領域建立了高校聯盟。
  • 中國古琴對話法國古典音樂——巴黎十六區新春中法古典音樂會
    阿蘇裡納女士在致辭中表示,2019年是中國農曆己亥豬年,是特殊的一年,代表著豐饒與幸福。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法建交55周年。中法兩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中國給法國帶來了瓷器、絲綢,中國自由的園林風格影響了法國的園林設計,法國給中國帶去了精確計時法以及法式美食。
  • 中國愛樂樂團大提琴演奏家張集老師帶你了解大提琴
    ▲張集老師與中國愛樂樂團的同事們弦樂四重奏演奏家:張集、張建立、姜帥、徐文超(從左至右)小編:您認為學習大提琴最難攻克的是什麼?張集老師:我認為大提琴的聲音是最接近人聲的一樣樂器,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提琴獨奏作品就是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1893年他在創作完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後,他把美國黑人音樂與波西米亞民族音樂特徵有機結合到一起,正因為產生這獨特的風格和優美的旋律,成就了這首不朽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