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可能引起土壤水力特性的變化

2020-12-20 騰訊網

導 讀

在10年尺度上,氣候變化(降水增加)可能會導致土壤水分滲透率降低和保水性增加,從而影響地下水供應、糧食生產和安全。

編譯/劉燕飛

來源: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19年第19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9年9月11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降水變化引起土壤水力特性的年代際轉變》(Decadal-scale Shifts in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as Induced by Altered Precipitation)的文章表明,在10年尺度上,氣候變化(降水增加)可能會導致土壤水分滲透率降低和保水性增加,從而影響地下水供應、糧食生產和安全。

土壤的水力特性會影響降雨在入滲與徑流之間的分配、植物的可用水量和蒸散量。儘管有充分的研究證明人為直接幹擾會導致土壤水力特性的快速變化,但氣候變化也可能導致土壤水力特性年代際尺度上的變化。來自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堪薩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堪薩斯州進行的為期25年的實驗發現,當降水量增加35%,會使土壤中水的滲透率降低21%~33%,而保水量略有增加。

這些變化是由植物根部更大的孔隙阻塞和減少的收縮-膨脹周期所催化的。土壤中較大的孔隙捕獲了植物和微生物可以使用的水分,這些水分有助於增強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和養分循環,並減少因侵蝕而造成的土壤流失。隨著降雨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根部變粗,可能會堵塞較大的孔隙,並造成降水增加(減少)-土壤膨脹(收縮)的循環強度減弱。

研究表明,隨著降水量的增加,滲透進土壤中的水分可能會在未來10~20年內發生變化。鑑於全球範圍內的降水形勢預計將以更快的速度變化,土壤水力特性的轉變可能將在更廣泛的地區發生,並改變多種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水分存儲與輸送。研究人員計劃將進一步分析這種變化的驅動機制,以便將發現推廣到世界其他地區,並將其納入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預測中。

購書連結:

相關焦點

  • 華南植物園揭示全球尺度植物水力權衡與氣候季節性的關係
    「植物水力權衡假說」認為,植物的木質部不能同時具有高的水分運輸效率和水力安全(對抗栓塞)的特性,即水力效率-水力安全存在權衡關係。然而,已有研究發現,全球範圍內存在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均較低的物種,使植物水力效率-水力安全的權衡關係出現了「未解之謎」。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空氣汙染|柳葉刀|紫外線|肺癌|...
    這種變暖引起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和極地冰原的消失、海平面上升、海洋變暖和海洋酸化、降雨量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熱浪、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這些環境變化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悲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不成比例地影響到已經處於弱勢的低收入社區和對氣候變化原因責任最小的國家。
  • 哪些地球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而劫後餘生
    我詢問謝菲爾德大學的植物分子生物學家朱麗·格雷,如果人類不對氣候變化危機採取徹底行動,她認為地球上哪些物種將有可能逃脫氣候災難而存活下來。她大笑著回答我,「我認為不會有人類在內。我們人類會一早滅亡。」即使人類有巧奪天工的非凡創造力和適應力,但可能也無法成為倖存者。
  • 氣候變化可能是誘因
    美國《新聞周刊》7日報導稱,「食腦蟲」正穿越美國向北遷移,而氣候變化可能是誘因……還記得9月底德克薩斯州環境質量委員會突然發出的緊急提醒嗎?當時,通知稱該州布拉佐斯波特水務局的供水系統中可能發現「食腦蟲」,隨後官方提醒該州十餘地區居民「不要用水」。
  • 食腦蟲正穿越美國向北遷移 而氣候變化可能是誘因
    美國《新聞周刊》7日報導稱,「食腦蟲」正穿越美國向北遷移,而氣候變化可能是誘因……(《新聞周刊》:「食腦變形蟲」正穿越美國向北遷移,氣候變化可能是誘因)還記得9月底德克薩斯州環境質量委員會突然發出的緊急提醒嗎?
  • 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和科學應對
    記者: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丁一匯:氣候變化是由氣候系統的變化引起的,氣候系統包括大氣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陸地)。我國是世界上氣候變化敏感區和脆弱區之一。  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有多種,概括起來可分成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以及氣候系統的內部變化等。後者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  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
  • 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英國作物種植區域變化
    新華社倫敦10月2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29日發布一項研究說,如果氣候變化不減緩,英國主要作物種植區域將越來越不適合農業生產,這類生產可能要逐步轉移到北部和西部地區。該校學者領銜的團隊建模分析了氣候變化對英國農業帶來的長期影響,他們所基於的假設是:如果全球碳排放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到2100年全球預計會升溫5攝氏度左右。據團隊刊登在英國《環境研究通訊》雜誌的報告,這種場景下,預計英國的氣溫會變得更高,作物生長季節的總體降雨量會減少140毫米,該國東南部有可能出現更惡劣的乾旱。
  • 美國宇航局:可能引起氣候變化
    報導中稱,目前預測這顆小行星和地球的最近距離可能達到0.037個天文單位,這樣的距離在空間上算是非常近了。更準確一點說,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將會在5630679公裡。這意味著,這顆小行星幾乎不可能與地球相撞,但美國宇航局也表示:儘管它直接撞擊地球的概率不大,仍可能引起某種程度上的氣候變化。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點擊上方「生態學者」一鍵關注  Introduction  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變化將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生長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生態系統過程此外,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EEAs)對溫度和溼度的變化很敏感,因為由於乾燥土壤孔隙連通性減弱,微生物遷移到可用基質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深入了解微生物活動和不同類型碳降解EEAs對模擬降水機制的響應,對於闡明土壤碳動態的潛在機制至關重要。
  • 氣候變化: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1896年,瑞典科學家阿列紐斯估算了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產生的效應,對燃燒煤等化石燃料可能改變地球的氣候做出了預測估計,提出了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加倍時全球平均氣溫將增加5.0℃—6.0℃。1940年,英國科學家克琳塔也計算了燃燒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所增加的二氧化碳的增暖效應。1957年,美國科學家瑞威拉等首次發表了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可能產生氣候變化的論文。
  • 【綜述】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響應:抵抗力,恢復力和向替代狀態的過渡(中)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對土壤微生物群落抵禦極端氣候和從極端氣候中恢復的機制有新的認識。在這裡,我們綜合了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重點是乾旱)的抵抗力和恢復力的內在或外在因素的理解,並確定了可能引起群落狀態突然改變的驅動因素。我們強調了研究挑戰,並提出一條途徑,以增進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抵抗力和恢復力,以及對它們向替代狀態過渡的脆弱性的理解,包括使用基於特徵的方法。
  • 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
    今年夏季的天氣特點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如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先後遭到暴雨大風侵襲,引發災害和人員傷亡;浙江一次雷擊就死亡17人;西部山區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已帶走上百條生命;江南一帶的持續高溫除造成用電緊張外,還引發疾病和死亡人數增加。所有這些不免使人們產生疑慮:難道真是氣候發生了什麼異常嗎?
  • 氣候變化對東南亞影響可能比經濟危機更嚴重
    新華網馬尼拉4月27日電(記者 劉華)總部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27日發布報告說,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球變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可能比當前的經濟危機更為嚴重。
  • 高考地理小專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3)有利影響:使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有可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如高緯度地區。不利影響:使蒸發增加而加重乾旱缺水程度,使農業減產,如低緯度地區。(4)意義:①有利於節約資源;②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③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④有利於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等。
  • 地表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監測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土壤水分是連接陸地水、能量和碳循環的關鍵水文變量,獲取準確的土壤水分動態變化信息對於許多水文氣象應用至關重要。在全球大尺度的土壤水分監測上,能夠全天時、全天候工作的被動微波遙感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這些微生物的快速增加,主要與環境變化相關,如旱地土壤淹水後,有機物發酵過程增強,乙酸鹽和H2等物質含量顯著增加,刺激了不同類群的產甲烷菌生長。未來通過優化農業管理方式,將可能發展更合理的溫室氣體甲烷減排策略。 旱地土壤則是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源,而N2O的增溫潛能約為CO2的300倍。
  • 氣候變化正在影響我們的餐桌:敬畏自然,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作者:文/星球科普事實上,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都與它生長的土地和周圍的空氣品質有著密切的關係,而環境因素又與氣候因素緊密相連,目前來看,兩者關係並不理想。農業方面,隨著我們食物類型的不斷變化,對於氣候的影響也在愈發加重。
  • 南京土壤所揭示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特性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影響
    南京土壤所揭示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特性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影響 2018-11-01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木本植物是森林的主體,不間斷地將光合碳源轉移至鄰近土壤(以下簡稱根基土),並與土壤微生物間維繫著緊密的聯繫。近期研究發現森林樹木-真菌關係中存在極強的系統發育信號,然而,樹木系統發育特性是否在較大的空間尺度仍然顯著影響土壤真菌的分布尚無報導。
  • 氣候變化大講堂No.18
    應對氣候變化不僅僅是政府間談判或國家政策問題。它需要來自各個領域,特別是來自那些最有能力提供舊技術替代品的學科的創造性和創新辦法,而這些舊技術使世界陷入當前的困境。科學使我們能夠了解氣候變化。它還將通過技術,在為我們提供創新解決辦法以克服這一迫在眉睫的威脅方面發揮核心作用。
  • 對抗氣候變化,就得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
    博科園-科學科普-大氣科學類2015年,《巴黎協議》籤訂,幾乎每個國家都承諾要減少碳排放,這本應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轉折點。趕上進度的唯一方法,是積極尋求一種能利用上一切可能策略的減排方案。通常的手段,例如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肯定都要包括在內。但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大力發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術,這是一套從煙囪甚至是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之轉化為有用材料或保存在地下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