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疊加結構性失衡 國際糧食價格蠢蠢欲動

2020-12-13 證券時報

據悉,越南海關總署要求自3月24日起暫停各種形式的大米出口。據悉,越南是全世界出口大米的大國,常年名列全世界大米出口國前三甲。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引起市場擔心大米供應。越南破碎率5%大米報價漲至每噸410美元,這將是2018年1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高於一周前的400到405美元。無獨有偶,19日消息,泰國破碎率5%大米報價為每噸480-505美元,創下2013年8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高於一周前的470-495美元,這也是泰國大米價格連續第六周上漲;孟加拉國內大米價格上漲5%。

此次國際大米波動的原因,一是對肺炎疫情的擔憂誘發恐慌性買盤,以及物流不暢或中斷,導致結構性失衡;二是部分主產國天氣持續乾旱,市場極度擔心供應短缺。目前除了越南暫停大米出口外,據外媒體報導,俄羅斯也開啟為期10天的穀物出口臨時禁令。目前,小麥和大豆價格也出現明顯波動。華創證券建議關注:

◆維維股份(600300)引入國企新盛集團,謀局中國大糧商。

◆東方集團(600811)糧油貿易業務依託產區糧食資源優勢,擁有穩定的糧食供應渠道,在糧食主產區分別設立公司進行原糧的收儲。

◆大康農業(002505)收購了巴西最大的農資產品經銷平臺和糧食收購平臺Fiagril公司和巴西最優秀的農業生產資料銷售和糧食貿易平臺之一Belagrícola。巴西是全球大豆第二大生產國和出口國。本次橫向併購助於公司更有效掌握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信息,並有益於國家建立戰略糧食儲備。

其他公司:深糧控股(000019)、金健米業(600127)、神農科技(300189)

相關焦點

  • 2019年國際糧食市場價格走勢回顧
    2019年,受糧食市場供求略緊,以及全球經貿發展、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國際糧食價格寬幅震蕩,總體水平略低於上年。綜合各方面因素判斷,預計2020年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幅度將會收窄,總體水平將略高於上年。
  • 糧食安全沒有問題丨散布恐慌有何意義
    我想給某些前輩糾正一個問題,就是糧食安全問題。那些整天發布糧食恐慌的人,我不知道您是有何居心。我可以把你理解成不懂裝懂還是在彰顯自己的才能又或者是有什麼企圖,還是單純的湊熱鬧刷存在感,掙點流量費。我還是把您當作不懂裝懂吧!因為我才有機會給您普及一下,我國糧食安全沒有問題。首先第一中國糧食絕對自給,沒有一點問題。
  • 糧食價格國際國內倒掛 拼消耗不可持續
    糧食價格國際與國內倒掛,糧食產出拼資源拼消耗不可持續    新常態下糧食發展方式轉向哪(鄉村觀察)  本報記者 高雲才  編者按:以糧食產量「十一連增」和農民收入增長「十一連快」為標誌,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
  • 關注糧食安全①|疫情衝擊的糧食安全憂思與應對
    彭博社3月25日發的新聞稿「多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雖然翻譯成中文只有500字, 但直接造成全球市場的恐慌。一方面,這則新聞加劇了部分國家對糧食供給的恐慌預期。如最初只有2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但經輿論發酵後,又有10多個國家加入限制糧食出口的行列(儘管後來越南宣布4月份重新出口40萬噸大米,但具有明顯的出口管理和數量限制特徵)。另一方面,引發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國際糧食市場波動。
  • 糧食進口增加了?專家: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黃漢權認為,把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大量進口糧食,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完全有悖於事實。從進口量看,我國糧食進出口量只佔全球貿易量十分之一左右,而且進口的大頭是大豆,對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有限。
  • 結構性通脹會演變成全面性通脹嗎——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八)
    本輪結構性通脹引發全面性通脹的概率低。一是豬周期是本輪CPI結構性上漲的主導因素,但當前豬價上漲的擴散效應還停留在替代品層面,並未出現其他商品價格全面共振上漲現象,疊加下半年豬肉價格回落概率較大,未來豬肉結構性上漲特徵將有所弱化。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學的創新性貢獻
    若只有總量均衡沒有結構均衡,最終仍會導致供求總量的失衡。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的經濟大蕭條雖然表現為總量失衡,深層原因卻是結構失衡。何謂總量均衡與結構均衡?舉個例子:假定一定時期總供給為1000萬元,總需求也是1000萬元,此時供求總量(價值補償)是平衡的;但從實物補償看,假定市場供給1000噸鋼材、2500噸糧食,而市場需要的卻是800噸鋼材、3000噸糧食,於是鋼材過剩200噸,糧食卻短缺500噸,供求結構並不平衡。如果結構失衡不解決,社會再生產便無法進行,長此以往總量也會失衡。
  • 理性看待當前糧食價格上漲
    今年糧食價格上漲是多種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上漲是一把「雙刃劍」。目前來看,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給充裕,糧價上漲勢頭難以持續,後期玉米價格上漲也缺乏支撐。  民以食為天,糧價穩人心穩。
  • 經濟日報:我國糧食進口數量緣何增加
    前三季度,我國糧食進口同比有所增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需求增長較快,二是國內外糧價倒掛。專家認為,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然而,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通過進口調劑餘缺,優化供給結構,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
  • 糧食連豐仍要居安思危
    欣慰的是,在今年糧食再次獲得豐收之後,我們並沒有忽視和放鬆糧食生產,而是強化政策供給力度,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穩庫存、穩價格、穩供給,確保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糧食產能穩定、庫存充足、供給充裕,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至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事實上,保障糧食安全是一項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的長期性戰略。
  • 緩解結構性矛盾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就業的結構性失衡,是指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協調,人力資源供給與經濟發展需求的不同步。就業的結構性失衡會導致經濟增長潛力難以充分發揮,嚴重阻礙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本文通過研究當前穩定就業局勢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總量結構與勞動力供給總量結構的錯位,並提出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的政策建議,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 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
    造成這些矛盾問題,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從農業內部看,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保吃飯」的弦繃得過緊,農業增產優先的導向在滿足數量供給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農業資源合理配置,影響了品質優化、效益提升和生態安全。從農業外部看,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帶動資源要素價格迅速上漲,推動農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貿易低迷,保護主義上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過多年快速發展,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日漸凸顯,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 經濟日報:理性看待當前糧食價格上漲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陰霾之下,國際糧食市場風雲變化,國內糧食價格受到影響,從期貨市場蔓延至現貨市場,「金玉米」「金豆粕」引發投資者紛紛進入糧食市場掘金,東北地區出現搶購玉米、大豆現象,這引發了社會的焦慮與不安。確保糧價穩定,對於穩定民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 三立期貨:結構性矛盾趨於弱化 礦石價格或上行承壓
    策略總結隨著下半年全球疫情逐步好轉,澳巴發運得到有效恢復,中高品礦種資源數量也得到相應補充,疊加前期集中到港,目前鐵礦石供應整體呈現寬鬆格局。另外,由於主流礦種價格高企,鋼廠多調整入爐配比以降低生產成本,中高品粉礦資源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前期支撐鐵礦石價格上行驅動力也由供應端的結構性偏緊逐步向下遊成材端需求進行轉變,所以,在目前終端需求未得到市場有效確認前,我們認為鐵礦石價格或將承壓下跌。一,供給情況
  •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一、「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格局,亟待重新認識事實上,我國糧食產業已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糧豆結構嚴重失衡、糧食嚴重滯銷的重大變化,結構與總量的戰略格局、突破方向和保障目標,都已發生深度和廣度的深刻轉變。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糧食格局新拐點疊加背景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基本方針、價值取向和重點保障目標,也迫切需要與時俱進、變革創新。
  • 高層罕見定調餐飲浪費現象 糧食危機隱現農業板塊強勢爆發
    不過,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從中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處於「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尤其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全世界都敲響了警鐘。玉米大漲帶動小麥趨勢上行豬糧比是養殖業的重要指標,通俗說就是生豬價格和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比值。
  • 被誤讀的「糧食危機」:我們更該關心的是...
    「糧食危機」的烏龍翻譯  「聯合國稱新冠疫情或引發糧食危機!」  3月31日,這則令人恐慌的新聞迅速見諸國內各大媒體報端,並登上「微博」熱搜。  或許正是在這幾項信息疊加之下,一種市場將要「斷供」的恐慌情緒開始在中國部分地區蔓延開來。近一周來,全國已有多地出現了民眾搶購囤積糧油的情況,一些超市貨架甚至被一搶而空,以至於商務部、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等多部門罕見地在幾天內連續發聲,安撫民眾國家糧食儲備絕對充足、無需恐慌。
  • 不用搶糧食,搶安全套!
    文字/杭瑩 雷園 周澄編輯/杭瑩糧食搶購背後是信息不對稱的恐慌,還是資本的興風作浪?萬萬沒想到,疫情拐點已現,囤完口罩、雙黃連和消毒液之後,大家又開始忙著囤糧食了。越南、哈薩克斯坦等8國限制糧食出口的消息所引發的全球糧食恐慌在社交媒體蔓延,觸動了國人搶購的敏感神經,糧食大戰拉開序幕。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