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有文章描寫著名科學家們終身未婚的故事。老子、孔子、孟子,以及牛頓、達文西、梵谷、貝多芬、哥白尼、笛卡爾、諾貝爾。。。等一連串的名字的證明,歷史上大思想家的確是大多終身未婚或者離婚。如果說西方的學者有一種「暗自」的終身未婚信仰,那麼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即使結婚了,也是大多並不如意。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嗎?
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據說是終生未婚。也有的資料說他結過婚,還有一個兒子,這個我想可能是唐代皇帝為了給自己祖宗貼金造出來的故事吧。孔子曾經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子的婚姻狀況究竟如何,《論語》當然沒有記錄孔子庸常的婚姻生活,但透露出孔子的生活狀態是「食不語,寢不言」。這其實也是孔子婚姻疲勞的寫照。一個男人天天與他的女人四目相對,卻不願說話,不想說話,不肯說話,這說明了什麼?最後孔子和妻子以離婚結束。
對西方思想有巨大影響的柏拉圖是終生未婚,柏拉圖最偉大的地方不是他的學術成就,而是他創辦了柏拉圖學園,而柏拉圖學園持續時間將近1000年,為整個歐洲後來的科學、技術、經濟、政治都打下了最關鍵、最深厚的基礎。
牛頓,終生未婚,他將全部心血集中於學術和宗教研究,成為有史以來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萊布尼茨一生沒有結婚,沒有在大學當教授,他平時從不進教堂,是什麼也不信的人。諾貝爾一輩子最大的功績不是發明了炸藥,而是設置了這樣一個獎,這使得後世所有的偉大科學家、文學家及和平使者都籠罩在了他的光環之下。還有達文西、梵谷、貝多芬、哥白尼、笛卡爾等很多知名科學家、哲學家、畫家、音樂家一生未婚。
即使是愛因斯坦,婚姻也並不如意。1989年2月14號,情人節,愛因斯坦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離婚了。愛因斯坦一生中結過兩次婚,婚姻對他來說其實並不如意,為了離婚,他把諾貝爾獎金全部贈送給了第一任妻子,離婚給他們倆帶來的創傷肯定遠比金錢遠比金錢大得多。
老子、孔子、柏拉圖、牛頓、達文西、梵谷、貝多芬、哥白尼、笛卡爾。。。一連串思想巨人的名字的確引人深思,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嗎?
我之前有一篇文章寫道:歷史上的思想突變,即大思想家的出現大多在多國混戰時期。人類認知的思想大爆發時期,不僅僅是自然環境有突變,更往往因自然環境引發人類群體結構突變。這裡人類社會結構突變的引發點是自然突變,導火索明顯的則是政局變化。
如春秋戰國時期,氣溫極其溫暖,加上金屬工具的大量使用,可耕土地面積開始加大,對於土地資源的爭奪開始加劇,原有的西周政局結構變得不穩定,一定會發生政局突變,即到東周戰國時期。多國混戰刺激了「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誕生的思想家也是燦若星辰。
而距今1萬年至5000年前,原本冰河期寒冷逐漸開始變得溫暖,黃河流域也變得生機勃勃,竹林密布。使得原本以長江流域為文明中心開始轉向黃河流域為文明中心。中華文明的搖籃起源於黃河流域。
歐洲自東羅馬帝國滅亡後陷入一種多國混戰狀態,頂級的科學家、藝術家不斷湧現,這種狀態持續到二戰結束,可以說二戰結束以後,基本上也沒有了偉大科學家、藝術家的出現了。
在動物界,基因變異者往往很難獲得異性,動物的行為都是加載在基因上的「智慧信息」決定的。人類也是如此,人類除了基因傳播智慧信息,更有非基因的人類認知智慧。如果把基因也作為一種智慧信息的話,它和人類智慧信息具有同種屬性,具體參看我原來文章連結。
作為個體的思想突變者,如同動物的變異基因一樣。突變與穩定,是一對相互對抗又相互融合的特性,而在新智慧信息產生的初始階段,必然是對抗的。動物的行為和人的行為其實是一樣的。
這種初始階段的對抗性決定了歷史上大思想家、大藝術家大多終生未婚或者離婚,這是老子、孔子、孟子,以及牛頓、達文西、梵谷、貝多芬、哥白尼、笛卡爾、諾貝爾。。。等一連串的名字的證明。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尋各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