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過去生的善業重,惡業輕,一生下來就有宿命通,知道自己前生是什麼。過去我有個朋友,是位名氣很大的老前輩,也學佛,那時我還不到三十歲,他已經五、六十歲了。他相貌很好,紅光滿面,白髮蒼蒼,白頭髮白鬍子,飄飄欲仙。抗戰勝利以後,我準備回南京,他知道我要離開四川,特地老遠趕來陪我一天,他說這一次離別不知幾時再見面,我怪他說這種沒出息的話。這位老前輩文章寫得很好,說他自己過去生是歐陽修,所以這一生寫歐體,字體也像歐陽修;又說他在清朝是某某人;前生的果報最壞,是一條狗,因為再前生造了一個很大的惡業,所以前生變成狗。狗報八年,煩得不得了,大便都不肯吃,後來把自己氣死了。我罵他怎麼說見不到面,大不了再來嘛!
我以前年輕的時候很狂妄,比你們狂妄多了,那才是真太保,跟你們現在的狂妄不一樣,現在年輕人的狂妄,我連看都不要看。那些老前輩,學問好,地位高,看到我,摸摸我的頭,喊我小孩,我都不高興,我說:「什麼小孩?你兩、三歲的時候我還抱過你呢!那時我七、八十歲,為什麼叫我小孩?」我那個時候就有那麼討厭,老前輩被我搞得一愣一愣的。
人,就是生生世世在輪轉。有些人生下來就有宿命通,知道自己的前生或他人的前生。宿命通是從定力來的,不要認為打坐就是定,你說那我坐了三年,都坐不出宿命通?你那是昏沉、散亂、不叫定力,兩條腿雖然盤得很好,心裡念頭卻不斷。定,是心境如萬裡晴空無片雲無所不照,既不昏沉亦不散亂,也沒有妄念,這麼一定,身體已經忘了。你以為坐在那裡不動就是定嗎?那叫盤起腿來睡覺。還有,打坐坐不住的,是氣脈不通,東扭西擺的,完全跟著身體搞,那是病態,你還以為是氣脈通了呢?那是病,什麼病?神經病,不是精神病,是神經不對,神經硬化、老化,氣走不通,這裡脹痛,那裡難過,不要誤以為是工夫。
宿命通是從真正的定而來,但有些人不修定也有宿命通,這叫報通,是善的業報而來,多生多世因念佛號,或持藥師如來,或念阿彌陀佛,或稱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善報現起,天生就有宿命通。所以報通並非修定而來。得宿命通的人曉得前生是貓、狗、蟬螂、泥鰍,如果是蟬螂、螞蟻、泥鰍……等,還得先變成貓、狗之類高一級的動物,然後才能轉換成人身,很不容易。他曉得惡趣的痛苦,因此不追求人世間的欲望,這種『不樂欲樂』不是修道成功,而是害怕。有許多人這一生清閒淡泊,不須守戒而自然在戒中,那是因為膽子小,並非有道行,受罪受夠了,心理上怕那一念,不是戒律嚴謹,也不是智慧、道德成就,而是過去生阿賴耶識習氣上變畜牲、餓鬼,受罪受夠了,下意識害怕,所以很老實,不算是道,道不是這個境界。
《瑜伽師地論》上講宿命通的修法:「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者,謂由此想,從童子位迄至於今,隨憶念轉,自在無礙。」大家要特別注意「受行」兩個字,是五蘊中的受蘊和行蘊,要把這兩種功能修好,這兩個字是要點。神通是唯心所變的,都是受蘊的作用所變的。不要認為受蘊是壞的,這五蘊都是一心的作用,所以把受蘊一變過來,就起神通境界的功能,叫做神而通之。
宿命通,修這個想,就要參念頭,正思維,在定的境界追想。回想我自己在十一二歲還沒有學佛時,就已經知道做這個工夫了。小時候讀書,一邊走路,我會忽然呆住站在那裡,我在想,奇怪,我自己剛才在想什麼?怎麼會想到這裡來?譬如想到吃糖,回家去拿糖時,我就站住了,我剛才在想什麼?怎麼會想起糖來?我會倒回去想,在想糖以前在想什麼?在想這個。這個以前我想的又是什麼?哦!想書中的某一段理.很多很多,一直推問下去,我都呆住了。人的思想很奇怪,我一下下想得那麼多,倒轉地去推,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佛修道。所以要想有宿命通,自己前生是什麼?多生多世做過什麼人?變過什麼?就是用這個方法。
像你坐在這裡,你想想看,你早晨第一個念頭想什麼?早就忘了,你背書也背不來,讀書也沒有這個本事。所以我到現在有時書背不來,我靜一下,一想,那本書是什麼封面?什麼顏色?然後第幾頁第幾行,就出來了,就背來了。其實我不是背書,是心意識中的影像出現,在你問到我時,我心中就呈現了那本書第幾頁第幾行的那個字。就是這樣追想回去,懂吧?所以你們這樣一來,記憶力也強了,思想也清明了,心念也不亂起了。
「從童子位迄至於今,隨憶念轉,自在無礙」,想小時候的事,慢慢回憶就憶起來了;當然還是先要修定,不然會想得精神錯亂的。慢慢回憶,乃至回憶到我怎麼投胎、怎麼出胎,前生的事都知道了。宿命通是這樣修來的,是由念來的,不是空念呀!這一點秘密告訴你們。如果搞空念,你怎麼可能曉得宿命呢?你昨天的事都忘記了,還有什麼可能得宿命通呢?所以平常一定要自己注意研究經文,自己看。
大家注意,修神通這一段,聽過以後就把它放在一邊,記住了就是,不要亂學,學不好的。學成了神經錯亂,不要來找我,我是沒有辦法的,因為無藥可救,所以不要亂搞。先要把真正的工夫、真正的見地、真正的定境,都求證到,也就是真正用得道羅漢所修的方法去修。不但這本經典這樣說,很多經典都明白告訴你這個修法,尤其許多禪定的經典上,都講過宿命通的修法。
《增壹阿含經-安般品》中佛的公子羅睺羅用安那般那的方法修證,「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他證到沒有苦,也沒有樂;沒有憂愁,更沒有幽悶。大家要注意,到了苦樂已滅的境界,也還是「念」,所以接著說護念清淨,身心內外一片,融化了,證到四禪境界。「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這時身心毫無渣垢,如嬰兒狀態一般,要到三禪以上才能證到這個境界。此時智慧到達了,「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同時解脫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來,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無量憶劫事。四果羅漢只能知五百生,大阿羅漢知道的就多了。羅睺羅就是到達這個境界。
追憶,慢慢憶念,但不是用妄念追憶,而是在四禪八定的定境界憶念。如果到了定的境界,一念,一追憶作意,就統統知道了,這個人前生同你什麼關係都清楚了,這就是宿命通。如果這個人前生是狗或豬,或者前生是你爸爸媽媽,或者前生是你冤家啦、親人啦,這時候都很清楚了,這就是宿命通。我有一個朋友說,假使曉得前生是狗,吃過大便,現在想起來都會吐,多難過呀!我寧可不要宿命通。這話也有道理。當清楚了解宿命通以後,就了解生命的前後變化,世界上的確是冤親平等,沒有什麼差別和了不起。所以家人不是冤就是緣,就像《紅樓夢》上的兩句話,「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聚頭幾時休」,沒有休了的時候,除了空。
不但這一生,連過去生住在哪裡,做過什麼事,好的壞的都知道了;過去講過什麼話,都可以回憶起來。所以我們才曉得自性本體不增不減,假如我們追憶過去,忘記了,那個自性就有增有減了。所以大家讀了書記不得,不能怨自己笨,是你業力的關係,無明無記業太重。所以書讀了半天,字也寫不好,書也記不得,文章也寫不好,話也說不來,都是白學的,都在無記、一團無明中。
我還告訴你們我的經驗,像我年輕的時候,我沒有見過的人,我沒有經過的地方,我早就經過了,因為夢中我都看過了。我十幾歲出門,坐車坐到前面,哎,我說那個地方要轉彎了,轉彎了就有一座橋,因為我夢中來過。譬如我小時候常常夜裡睡覺做一個夢,一個黑色的老虎向我身上撲過來,把我抱住,夢了好幾年。後來我到峨眉山去閉關,那個廟子還沒有到,我已經到過那裡了,我說我知道了,前面是什麼、什麼……一上到那個山頂,在山王廟裡看見了一隻泥塑的黑色的大老虎,就是我夢中所見的樣子。到了廟子給當家的講,我說這一邊是個山坡,那一邊下去是懸崖,還有條小路。那個當家的說,你怎麼知道?!我說師父你不管嘛,你告訴我有沒有這條路?他說這條路我們用木欄杆封掉一百多年了,你怎麼知道?我說,是這樣啊!我是幻想出來的嘛!我故意跟他講,其實我夢中來過。後來我叫他把木欄杆打開了,那條路我還自己下去走走。
這就是我年輕時候的經驗。未來的事情、未來的人還沒有見過,哎,看到這個人,我心裡曉得了——哦!這個人見過的。哪裡見過的?一邊跟他談話一邊在想,「哦!夢中見過。」所以這個人好與壞,對我怎麼樣我都曉得了,這就是說,我們本性裡頭具有能知過去未來的作用功能,這個阿賴耶識種子功能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說大家修行得定了,定中心性功能含藏的種子有許多會呈現出來的。因為你們修持不到,自己生命功能的作用就發不起來。
還有一個原則大家要了解,如果是大智慧大乘道的菩薩,定久慧明了,身心都起變化,脫胎換骨,內觸妙樂。通力智慧漸漸開展,記憶力悟力更加高明,甚至,連宿命通都發起了。什麼叫宿命通?就是前生後生,什麼事情都知道。得道的人都很平凡,他們有道也不會表示出來,一切能夠前知,但他不用前知,所以古人說「先知者不祥」。一個人有神通、有先知,是最不吉祥的,所以萬事先知的人多數都是不得善終的。有神通的人,佛家的戒律是「戒不用」。假使要用,那他就差不多啦,大概準備死啦,因為他已變得不是人了。當年大陸上有一個和尚,一念專精,持恆如一,可影響物理世界,叫我皈依他,但我不皈依。神通是戒律所戒禁,不能玩的。違戒的話要挨香板,後來他的膀子都被打掉了,再趕出山門。為什麼這樣嚴格?其中是有道理的。
假如一個人未卜先知,別人還沒有動,他就知道了一切,這樣好嗎?壞得很!如果沒有基本道德修養,此人就鬼頭鬼腦,花樣層出了。所以「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沒有作好,壞人的知識愈多,做壞事的本領越大。但是一般世俗的聰明人沒有不喜歡表現的,尤其是喜歡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卻不知道「察見淵魚者不祥」的老話。知道未來是很危險的,歷史上因前知而喪命毀家的大有人在。真正能夠一切都前知了,卻要能夠「知以藏往」,變成什麼都不知道,才是最高明穩妥的。
一個真得道的人最平凡、最普通,就是「吉兇與民同患」。但是他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他全知道,這就可以叫聖人。這個道理要搞通,才知道《易經》「神以知來」的道理。換句話說,未來的雖然都已經知道了,但更重要的是「知以藏往」,從內心到腦子裡卻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才是最高的智慧。什麼智慧呢?知道一切,最後到了一張白紙一樣,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就是「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一切都歸於沒有,一切都藏了起來,跟一般人一樣,那才是最高的智慧。
整理自《藥師經的濟世觀》《唯識與中觀》《南禪七日》《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如何修證佛法》《習禪錄影》
*****************************
歡迎關注公眾訂閱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本公眾號及新浪同名博客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
歡迎分享文章至「朋友圈」,歡迎閱讀過往文章(點擊查看歷史消息進入),歡迎瀏覽「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同名博客,請點擊「閱讀原文」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