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寶寶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新手媽媽就正式上崗,投入到了照顧新生兒的忙碌工作中。
對於「初次見面」的寶寶,剛開始照顧的時候,新手媽媽難免有些不適應,剛出生後的寶寶也需要時間適應新的環境。
一般寶寶出生的前三個月,可以說是「魔鬼三個月」,對於新手媽媽來說是最艱苦的。
小糖果剛出生的時候,因為睡眠沒有規律,那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沒有感情的餵奶機器」。
後來等小糖果大一點的時候,開始能夠分清晝夜了,我的帶娃生活才開始好過不少。
寶寶出生的前三個月,在護理上,每個月都有不同的側重點,今天糖媽就著「一月睡,二月哭,三月攢肚」的這三點,來分享一下經驗:
一月睡:月子娃護理重點就是睡眠
新生兒因為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睡眠時間平均每天在18-20個小時左右,一般需要睡2-3個小時就要起來喝奶了。
月子娃護理的重點,就是需要新手媽媽打好一切配合,讓寶寶睡得好,這樣才能讓娃更健康的成長,不給寶寶發育拖後腿。
新生兒出生後第1周:清醒10-15分鐘就會覺得累。新手媽媽要抓緊寶寶的清醒時間,給寶寶餵奶、換尿布,給寶寶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幫助寶寶擁有良好的睡眠。
新生兒出生後第2-4周:及時餵奶、換尿布、哄睡。月子娃有自己的成長節奏,還處於按需餵養的階段。新手媽媽的護理的過程中,主要是做好配合。
寶寶餓的時候,就及時餵奶,不用擔心餵奶量的多少,寶寶都是按照自己的生理需求來的。及時更換尿布,等寶寶困了,就給寶寶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就好了。
新生兒睡眠小貼士:
冬季新生兒護理,要給娃做好保暖。新生兒的新陳代謝比較快,體溫調節系統還不健全,入睡的時候不要給寶寶穿太厚。
寶寶的最佳睡眠環境溫度在24-26℃,適度在60%左右比較合適。
如果新生一天的睡眠時間不足16個小時,就需要寶媽引起重視了,查找一下影響寶寶睡眠質量的原因,儘管調整,以免影響寶寶發育。
二月哭:第二個月哭聲不斷,需要了解寶寶的哭聲訴求
新手媽媽照顧嬰兒,最怕遇到的就是寶寶的哭聲不斷,本來照顧寶寶就很繁重,吃不好睡不好的,寶寶一直哭,讓寶媽更容易「崩潰」了。
寶寶滿月後,就開始學會用不同的「哭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新手媽媽想要更好的照料寶寶,就要學會辨別寶寶哭的「中心思想」。
第一種:抑揚頓挫的哭,是寶寶在表達「我很健康,我在用這種方式鍛鍊身體。」
這種哭通常很有「節奏感」,聽起來好像是故意的,而且還手腳跟著動。
新手媽媽看到寶寶這樣的哭法不用慌,這是生理性啼哭,是寶寶獨特的自我鍛鍊方式,能夠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助消化的功效。
第二種:撒嬌哭聲,寶寶希望得到媽媽的關愛,哭的時候不會留出眼淚,小眼睛「巴巴」的盯著你,想讓你給他多一點關愛。
寶媽放下手上的活兒,趕緊回到寶寶身邊,耐心的抱一抱,哄一哄,很快就能平復情緒了。
第三種:餓了、困了、拉了哭,寶寶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哭給你看」,這種哭比較常見。
寶媽可以用「排除法」來篩查,即使的餵奶、哄睡、換尿不溼就好了。
第四種:長時間的哭鬧,哭的喘不上氣來,是寶寶的表達「我不舒服」。需要寶媽引起重視。
如果寶寶長時間的哭鬧,怎麼哄都不好,可能是因為身體不適引起的,如果寶寶的哭聲出現斷斷續續,有氣無力的情況,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寶寶長時間哭鬧,怎麼哄也不好,比較常見的就是腸絞痛,一般持續時間比較長,寶媽可以採用腹部撫觸的方式幫寶寶緩解。
三月攢肚:寶寶出生三個月後,開始出現攢肚
《西爾斯健康育兒百科》寫到:如果寶寶幾天才大便一次,肚子不痛,而且精神很好,便便看起來很健康,寶媽不用擔心是便秘,這是母乳餵養出現的正常現象,俗稱「攢肚」。
寶寶出生後,隨著腸胃功能的不斷發育完善,對母乳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斷提升,產生的事物殘渣減少,導致3-5天,甚至一周以上才排便,屬於正常的「攢肚」現象。
寶媽可以根據寶寶的情況,適度的增加寶寶的餵奶量,帶寶寶做被動操,來促進消化,幫助寶寶排便。
寶寶擺動著動作要領:
讓寶寶平躺在床上,寶媽抓住寶寶的雙腿膝蓋位置,向腹部做屈伸動作,讓大腿擠壓腹部,20次;
抓住寶寶的一條腿做屈伸動作,每條腿做20次。
這種被動操能夠促進寶寶的大腸蠕動,助消化,幫助排便。
寶寶出生0-3個月,因為缺乏規律,寶媽照顧娃需要不斷摸索,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在媽媽的照顧下,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