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公衛事件中的急診科:不可忽視的「哨點」
本報記者/伍月明/廣州報導
主持人: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 馬一侖
對話嘉賓:
華潤醫療集團北京健宮醫院副院長 劉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急診科主任 李鳳傑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黨總支書記 王保國
北京宣武醫院急診外科主任 李力卓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 單毅
北京朝陽急診搶救中心院長助理 單志剛
在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中,急診科作為醫院救治的第一道關卡,不僅是急危重症的救治陣地,也是傳染病識別和救治的前沿,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哨點」監測預警作用。
11月27日舉辦的「2020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多位國內知名醫院院長、急診科主任,就我國公衛事件下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與管理議題展開熱議,為完善我國公衛事件應急體系建言獻策。
哨點預警
主持人: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急診科如何更好地發揮哨點的監測預警作用?
劉丹:大部分發熱門診都歸屬急診科管理,也就是說,如果傳染病醫院是主戰場,每一家醫院的急診科都是戰場的最前線。考驗的不僅是醫院對整個急診科的重視程度,還包括組織應變能力、信息系統、人才隊伍、設備設施是否能夠快速識別反應。
王保國:急診是對一個醫院綜合能力的考驗,尤其是急救和有效處理急症的能力。急診科的大夫要具有快速反應能力、比較全面的綜合判斷能力和迅速的處置能力,這是對急診科大夫的整體要求。有些人是做不了急診科大夫的,但是,能做急診科大夫的人都是非常優秀的。
李力卓:醫生既要關注專業技術,也需要注重人文關懷。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患者生病時不再有家人的陪伴,接受的是來自醫院的隔離治療,類似於發達國家完全隔離性的看病。如何把國外「冰冷」的醫學與我們「溫暖」的醫學進行人文的結合,是對急診科醫生在處理醫患關係時提出的一個挑戰。
單毅:如果說急診科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哨點,急診科醫生就是這個哨點上的哨兵。對於充分發揮哨兵的作用,需要達到裝備、能力、意識、制度這四個方面的要求。除了完善急診科的防護、救治以及隔離病房等裝備以外,還需要專業醫生具有傳染病的防範意識,能夠在第一時間識別出潛在的風險。此外,在獎懲、輪換制度等上層建築方面仍有待改進。
單志剛:作為急診科醫護人員,要在瞬間和短時間內判斷清楚病情,這是基本素質和要求,必須有這個本事。
李鳳傑:急診科醫生要像孫悟空一樣,長著火眼金睛,要快速識別哪個病情是最重的,哪個病情是輕的。急救體系包括院前急救、急診科、重症監護以及專科治療。急診科是這個體系當中的一個中間環節,起到承上啟下作用。
「糧草先行」
主持人:如何完善和提高急診科的硬體布局、設施、流程制度以及信息化建設?
李鳳傑:我們急診科目前正在與院前急救建立信息系統,通過實時了解的患者人數等多方面情況來分配任務。信息建設對於應急預警能力、應急能力和應急培訓都有著重要作用。
王保國:急診科最首要是解決人員問題,急診科的醫生來自不同科室,要加強綜合搶救能力的提高。在急救管理方面,要加強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之間,以及與急救之間的業務銜接,實現院內急救、院前急救和家庭救助的聯動。
劉丹:一個強有力的人才隊伍才能應對快速變化的急診環境以及低概率的公衛事件。呼籲所有的院長、主管部門關注急診科的建設,為了突發公衛事件和急診環境做準備,並根據不同的發展目標,對設備設施和信息系統設定不同的投入力度。
李力卓:疫情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作為備受人們關注的5G、AI技術,提升了醫療資源的利用率,並且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使得整個急救的過程更為高效。藉助5G、AI技術,醫院以及醫護工作者可以實時了解患者群體的信息,從而進行掃描判斷、信息報警,再轉至人為處理的環節。
穩定隊伍
主持人:如何使急診體系留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劉丹:急診急救體系是應急體系裡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把人才利用好、留住,最為根本的是要改變領導者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筆戰略投入,將來發揮作用的時候會節省大量的成本。
李力卓:對於醫生來講,醫生群體也需要經營。如何能留得住一個急診科醫生呢?他不一定渴求的東西非常多,關鍵在於讓他展現自我,學有所用,讓他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單毅:針對此次疫情對於急診專業所帶來的長期影響,我們應該儘快做好復盤工作,總結經驗,並且找出潛在問題以及短板儘快補齊。
單志剛:建議急診科與其他專科的職稱評定劃定一個標準,畢竟職稱的高低與獎金、待遇掛鈎。在急診人堅守對急診事業情懷的同時,也需要保障這一群體有體面的收入。
李鳳傑:我不認為急診科醫生要比專科醫生差,因為急診科醫生幹的是全活兒,是所謂的「特種兵」。一些髒活兒、累活兒,別人不願接的活兒都是由急診科醫生處理,工作比較繁重。希望國家能重視急診科,如果有願意做急診的人,相應的待遇、職稱都應有所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