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人才培養如何破局

2020-12-23 中國青年報

3月12日,武漢市新洲區人民醫院,兩名工作人員在對一名剛剛進行過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的老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3月12日,武漢市新洲區,幾名流行病學調查員在進行流調報告的討論。

3月12日,武漢市新洲區人民醫院,兩名流行病學調查員在穿防護服準備進行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迪/攝

疫情大考,讓加強公共衛生人才供給力度,成為學界、業界、政府共同思考的問題。

近期,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宣布組建或籌備布局公共衛生學院。與此同時,不少省市、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方案,對公共衛生人才隊伍體系進行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完善補強。

被譽為「抓住瘋牛鼻子」的公衛人,何時迎來真正的春天?一些破冰式的做法逐漸推行,或將找到答案。

高校培養方式與社會需求存在偏差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各大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承擔重要責任。

然而,記者採訪中,被問及為何選擇預防醫學專業時,上海某綜合性大學預防醫學專業不同年級的幾名本科生紛紛表示,入讀之前,自己對公衛醫生與預防醫學並沒有過多了解,大都是因為高考分數不夠,被迫調劑。入讀過程中,也常常聽到該專業「就業選擇尷尬」「不被社會認可」等悲觀言論。

因此,轉專業成為不少同學的選擇。上海某高校預防醫學專業大三男生傅思遠(化名)告訴記者,目前,他所在的班級已經有三四十人轉出本專業,此外,還有不少同學因為成績達不到要求或面試失利,未能如願以償。

培養計劃設置不夠合理,或是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一名應屆畢業生告訴記者,大一,他們主要學習數、理、化、生等大類基礎課;大二、大三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但對掌握程度的要求低於臨床專業;直到大四、大五才開始學習公共衛生專業課,進行實習。但此時,不少同學已經將精力投入考研、就業,沒時間對自己所學的專業進行深入了解,甚至沒能熟練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這就導致實際工作中,部分學生懂得公共衛生基本理論,但不掌握公共衛生服務操作技術;部分學生懂得公共衛生基本知識,但不熟悉公共衛生督導實踐;部分學生懂得數據的匯總統計分析,但不了解數據背後真正需要做什麼。」一位基層實踐基地的帶教老師告訴記者。

安徽某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李東(化名)也注意到疾控部門地位邊緣化、功能弱化,進而帶來的人才流失問題。對此他建議,學院在大一下學期開設公共衛生概論,學校組織編寫教材;讓學生早早接觸科研訓練,將實習實踐提前。

「學生的實習單位有差別,要在學校開展公共衛生技能課程。讓帶教老師參加比賽,或去疾控部門參加相關科室培訓學習,提高教學能力。同時,邀請業內人士在校開展相關課程。」李東說。

彌合公衛臨床裂痕,培養複合型人才

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馬亞娜多年來從事教學和招生工作。據其介紹,3年前,公衛學院轉專業率達7%以上,2019年則降到了5%。

馬亞娜認為,這和近年來學院積極調整政策和課程設置有關。「如集結優秀師資,給大一新生開設預防醫學導論課程;面向本科生採取一對一導師制,全方位關懷關心,拉近了師生間距離,也能讓本科生更早參與導師的項目,加強對學科的理解。」馬亞娜說。

除此之外,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還通過主動參加比賽、積極聯繫外地單位來校招聘等方式,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據了解,2019年,該學院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獲得了全國大學生公共衛生技能大賽的一等獎。同年,49名畢業生中,29人考上研究生,其餘的人分別進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藥監局、院感科等,就業率達到95.92%。

即便改革已「小有成效」,但馬亞娜認為,我國公共衛生學院的培養方式仍有不合理之處。她建議從學制方面進行創新,在公衛領域,推行類似臨床醫學的「5+3」模式,強化學生基礎知識能力,橫向拓展學科基礎,彌合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教育裂痕,推動醫防融合實踐,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

「公共衛生涉及的面太廣了,所有跟健康相關的因素都要把握,除了醫學背景,還要學習社會、管理、經濟、法律、政策等相關知識。要有現場組織能力、應對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馬亞娜說。

從實際工作經驗出發,90後一線疾控醫師張濤(化名)也建議,公共衛生專業的培養方案增加更多臨床知識儲備。「但現實是,2012年以後,預防醫學專業出身的學生只能考執業範圍為『公共衛生』的執業醫師證,幾乎沒有處方權,也不能憑碩士學歷考臨床執業醫師證。」張濤告訴記者。

建設良性、可持續的公衛行業環境

人才的培養、學科的建設、科研的推動並非一蹴而就,在各大高校通過改善教學方法、調整時間安排、增加實踐機會等措施,對臨床與公共衛生的教學實踐進行改進的同時,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搭建設一個良性、可持續的公衛行業環境。

近日,教育部就將「公共衛生」作為研究生擴招重點,清華大學攜手企業53億元打造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南方科技大學也與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籤署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備忘錄和合作協議,爭取人才培養與社會價值的雙贏。

3月26日,廣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我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衛生疾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要按照常住人口萬分之1.75的比例核定全省疾控系統編制總量。各級疾控中心專業技術人員佔比不低於崗位總額的85%,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不低於70%。並鼓勵高校增設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生物醫藥等公共衛生相關學科專業。適當擴大公共衛生及相關專業招生規模,在2020年專插本招生中增設預防醫學專業,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同比增長50%。

4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新出臺的《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公共衛生與臨床學科融合;科學核定疾控和社區衛生機構人員編制,穩步提高人員薪酬水平,拓展人才職業發展空間,提高隊伍凝聚力和吸引力。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表示,下一步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上海優質衛生和教育資源,培養既有臨床技能又有公共衛生視野的醫防融合的複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養更多有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醫工、醫理、醫文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適應全領域、具備多種崗位勝任力的公共衛生精英。

相關焦點

  • 促進公衛人才培養 全國公衛醫師專業能力體系建設項目啟動
    圍繞支持全國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專業能力體系建設與提升為主要內容,賽諾菲巴斯德將全力協助各地建立公衛醫師分會,支持舉辦各地公共衛生相關政策研討會議,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公衛醫師預防接種相關的規範化培訓。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中國作為率先進入「後疫情時代」的國家,已經開始著手通過頂層設計、系統布局和資源整合推動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升級。
  • 上海健康醫學院成立健康與公共衛生學院 訂單式培養公衛基層人才
    圖說: 上海健康醫學院宣布成立健康與公共衛生學院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上海公共衛生基層人才將迎來訂單式培養。今天,上海健康醫學院宣布成立健康與公共衛生學院,與兄弟高校公衛學院錯位發展,將與公衛相關專業部門成立人才培養聯盟,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的好、有情懷、能擔當」的實用性人才。最近,上海出臺了《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要將上海建設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並將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其中重要任務。
  • 公衛人才保衛戰打響 體制改革箭在弦上
    他出示的一份課題調研報告顯示,由於報酬、職稱晉升等方面落差大,某山區縣疾控中心近4年來,按照特殊人才政策招聘的疾控中心人員流失嚴重。大型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考驗,而人才短缺則是當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短板之一,如何才能留下這群「牽住瘋牛鼻子的人」?這儼然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
  • 【破局】高校IC人才培養如何破局;又一國際巨頭CEO因不當行為辭職
    【IC人才】高校IC人才培養如何破局?集微網12月6日報導(記者 張軼群)高校IC人才是IC人才的基石,也是決定我國IC產業未來的發展的保證。目前,包括國家層面也在積極推動高校IC人才培養的工作,相關高校正在進行有益的嘗試,共同探索高校IC人才培養的破局之道。
  • 公衛教育迎來二次熱潮,避免「虎頭蛇尾」須「五管齊下」
    換句話說,我們的醫學人才數量和結構如何來平衡?具體如何設計、如何規劃?這些都需要提前籌謀。」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公衛人才培養規模不足的問題其實就已經引起了相關人士的注意,擴大培養規模之聲也已經出現。例如,今年2月,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就曾撰文,建議教育部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由醫學院校設置公共衛生相關專業。
  • 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公共健康3.0理念比較適合對重大疫情的應對,特別是地方政府衛生部門領導如何承擔首席健康戰略官的角色,如何與跨醫療機構以外的其他部門合作等。因此,隨著公共衛生從行業模式向社會模式轉變,對於培養複合型公共健康人才和首席健康戰略官提出了迫切需求。其次,需從單純關注人的健康向關注人—動物—環境整體健康轉變。
  • 一地放大招,公衛經費超80元……
    圖片來源:揚州市衛健委官網江蘇省揚州市再次傳來好消息,在近日召開的全市健康工作會議上,提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不低於80元,同時繼續實施當地特有的人才再培養計劃地方政府根據當地情況將公衛經費提升至超國家標準是一個向好趨勢,代表當地越來越重視公共衛生建設,大健康大衛生概念深入人心。同時,增加的經費也能一定程度提高公衛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帶動基層健康衛生事業的發展。
  • 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困境與破局
    我國酒店行業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而服務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卻沒有得到有效提升,根本原因在於酒店行業長期面臨「人才荒」。目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遇到哪些困境?如何破局?在中瑞酒店管理學院日前舉辦的首屆酒店評論高峰論壇上,200多位業內專家、學者為酒店管理人才培養出謀劃策。
  • 公衛事件中的急診科:不可忽視的「哨點」
    11月27日舉辦的「2020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多位國內知名醫院院長、急診科主任,就我國公衛事件下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與管理議題展開熱議,為完善我國公衛事件應急體系建言獻策。哨點預警主持人: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急診科如何更好地發揮哨點的監測預警作用?
  • 2021年公衛專業擴招實錘?一起來聊聊考研擴招的二三事兒
    前情回顧:教育部官宣20年考研擴招20年考研擴招人數達18.9萬,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傾斜,同時擴招重點投放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急需領域,重點投向專業為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集成電路等專業,並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
  • 哈佛公衛學院在中國:將科技轉化為人們健康福祉
    這些合作夥伴將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研究、教師學生交流、人才培訓等方面展開廣泛的合作。該項目的願景在於將科學研究成果通過有效的、可複製的、創新的政策、衛生系統的設計和實施,以及數據科學化轉化成人們的健康和福祉。哈佛公衛學院院長米歇爾·威廉士(Michelle A. Williams)出席了籤約儀式,並在隨後的論壇上發表了演講。
  • 疫情大考呼喚醫科人才培養新模式
    我們應認真總結,進一步完善醫科人才培養的理念、策略、體系和模式,加快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為健康中國建設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的高素質醫學人才隊伍和創新拔尖領軍人才。可從臨床醫生中選拔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探索MD+PhD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懂臨床又懂基礎研究的醫學科學家。要培育「醫學+X」創新拔尖人才。
  • 教育部:將在公衛、生物技術及安全等領域新增一批重點實驗室
    答覆中提到,教育部高度重視動物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著力為國家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完善,以及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撐。下一步,教育部將深入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面向公共衛生安全、生物技術和生物安全等領域,在高校新增布局一批重點實驗室,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申請獸醫公共衛生相關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為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培養高水平人才。
  • 賽諾菲巴斯德攜「智慧公衛城市」創新方案亮相進博會
    作為連續第三年參展的跨國企業,賽諾菲巴斯德將首次以雙展臺形式亮相進博會,並帶來「智慧公衛城市」的創新方案。打造「智慧公衛城市」,全場景守護公眾健康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如何更精準有效地防控疫情,怎樣提升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共衛生管理水平。
  • 上海交大醫學院一批護士獲「授帽」 將探索培養高級護理人才
    上海交大醫學院黨委書記範先群說,立德樹人是培養護理人才的關鍵。「今年是南丁格爾誕辰200周年,也是WHO確定的有史以來第一個國際護士和助產士年。」他說,170年前,南丁格爾義無反顧奔赴戰地醫院,通過對戰地醫院的重新組織管理和對傷員的悉心照護,大大降低了傷員的死亡率,體現了現代護理的價值,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 博士人才培養調查:數量與質量的天平如何平衡?
    如何在人員擴招和現階段博士培養質量之間取得平衡引發外界廣泛關注,記者也就此事展開了調查。現狀:在讀博士延遲畢業已成常態最近這段時間,正就讀於北京某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三年級的印洋基本上都泡在圖書館為論文發愁。「讀博期間,我們必須在國內新聞傳播類期刊上發表至少4篇論文,基本要求為A類期刊上2篇,B類期刊2篇。」
  • 體育培訓暑期如何「破局」?
    籃球項目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精神。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藝 攝今年夏天,報名學打羽毛球的學生人數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形式內容意識均有變後疫情時期,全國大部分城市體育培訓紛紛恢復,如何在紛亂繁雜的市場中「破局」,得到家長和孩子們認可並滿足其真正需求呢?順勢而為是關鍵!疫情期間,被迫困在家裡的家長們深知孩子體育鍛鍊的重要性。在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胡曉燕教授看來,即便是疫情減緩甚至過去,依然需要向人們宣傳體育鍛鍊的意義。
  • 「智慧公衛城市」創新方案亮相進博會!這4款創新疫苗將加速引進|進...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後疫情時代」,如何應對新發傳染病的挑戰?在第三屆進博會上, 「智慧公衛城市」創新方案在進博會上亮相!監測、預警、響應和防控,全方位構建智慧公衛城市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楊維中教授表示,目前城市應對新發傳染病有三大挑戰:首先,傳染病監測系統需要完善,醫院和公共衛生兩大監測體系需要協同作戰;其次,疫情預警響應體系有待升級,並需要更多科學證據輔助決策;
  • 「破局 2020中國財務管理高峰論壇暨財務管理師項目發布會」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25日,「破局?2020 中國財務管理高峰論壇暨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財務管理師(FM)項目發布會」在北京四季御園國際大酒店成功舉辦。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財務管理專家、學者300餘人及線上6000多位觀眾共聚一堂,共話後疫情時代企業財務管理如何破局,企業財務管理人才培養如何轉型。
  • 緊缺的精算人才如何培養
    2022年,我國精算人才需求預計達2.5至3.5萬人    據權威統計,截至2018年4月底,我國有978名精算師,1123名準精算師,精算從業人員共3843人,主要集中於保險行業。預計,至2022年,我國精算人才需求達2.5至3.5萬人,2027年將達到4至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