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熱愛美味的人來說,揚州的味道也許是街頭那隻鹹水鵝,或是金燦燦的一盆炒飯;對嚮往閒適生活的人來說,揚州的味道也可能是熱氣騰騰的泡澡水,或是修腳師傅的那一把刀;而對於揚州「文人香」非遺傳承人王其標來說,這座城市的味道還藏在流傳了2000年的嫋嫋香氣中。
當記者走進王其標的工作室,他正從身後琳琅滿目的香料柜子中取原料,龍腦、加裡曼丹、檀香、蒼朮……將瓶瓶罐罐一字排開後,他開始準備制香。稱重、過篩、拌和、摔打……每一個步驟中的精緻、專注與儀式感讓人心生敬意。
王其標是70後,戴著黑框眼鏡,舉手投足間滿是文人氣。話不多的他,給記者講起制香來,卻是滔滔不絕。從揚州出土的2000年前的博山爐,到盛唐年間鑑真東渡將制香工藝帶到日本,再到明代揚州人周嘉胄編撰《香乘》;從如何甄選香料、炮製萃取、依方配伍,到和香粉、醒香泥、塑形成香、理香、窯藏純化以及包裝成品,講到了香,王其標的整個人都仿佛沉浸其中了。他擯棄現代化學制香工藝,學習中國古代純天然、手工制香手藝,通過潛心研究,找回了《香乘》400多個古香方中,與揚州有關的20多種「文人香」的製作方法,有古代文人摯愛的「梅花香」,黃庭堅評價過的「鼻觀香」……
十幾年的研究是一個「孤獨」的過程,然而,有熱愛就永遠不乏味。一邊研究著制香手藝,另一邊,王其標還開始不遺餘力地發掘揚州的香史,並被他有序地整理成書,從此讓揚州的香學史有了比較詳實、連續性的總結回顧。2019年,他隨揚州文化產業推廣團遠赴歐洲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前不久,他又帶著自己的制香手藝在長三角文博會上為家鄉做宣傳;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他製作了大量防疫用的香囊與線香產品,讓更多人走近了傳統制香業。
穿越千年而來的傳統「文人香」,進入了現代,又應該如何傳承與發展?王其標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來,過去主要用於文人雅士集會、創作使用的「文人香」,如今早已具備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條件。
王其標說:「隨著國家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大家普遍更注意生活品質與幸福感的追求,無論是書畫鑑賞、古琴演繹,還是文人香的品鑑,都是從細節上去理解和美化生活。」日本有香道,歐洲有香水,王其標希望,「文人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項目逐步走向國際,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代表性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