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兩位國內知名的紙藝術家在揚州486非遺集聚區開了一個講座,講的就是揚州非遺通草花的前世今生。據了解,這是「486非遺講壇」非遺講座的其中一場,今後每月都將邀請非遺大師或非遺傳承人分享非遺故事。而昨天分享通草花故事的兩位大師,其實是一對夫婦,師承於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揚州通草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錢宏仁。
分享
講述揚州通草花的前世今生
宋安是「嘆為觀紙」紙藝工作室的藝術總監,一凡是北京「紙娃娃家」紙藝工作室的創始人。從2003年開始,宋安和一凡就走上了尋找通草花歷史的奇妙之旅。十多年來,他們走訪國內15個縣市及通草技藝相關人物,通過研究證明通草技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陝西境內,挖掘收集了大量與揚州通草花有關的資料。
2017年,為了學習通草花,宋安和一凡把家從北京搬到揚州。今年,他們還曾受邀在景山公園國學大講堂和中國對外友好交流中心,分享揚州非遺通草花。而昨天的講座,是他們首次在揚州舉辦分享會。
宋安坦言,活動現場既有他們的通草花師父,還有不少業內行家大師,「這次活動像『班門弄斧』,但我們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通草花非遺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講座現場,一幅電視劇《延禧攻略》的劇照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劇中富察皇后提倡後宮將頭上戴的金銀珠翠換成通草絨花。「這並非編劇杜撰,而是出自《清史稿后妃傳》。」宋安介紹,通草花並不是通草開的花,而是特指以通草片為主要原材料做的花。
經過多年研究,宋安和一凡發現,最早關於通草花的記載見於《中華古今注》。「此外,《客座贅語》《格致鏡原》《御定淵鑑類函》《宋詩紀事》等眾多古籍都記載了後宮妃嬪戴通草花的歷史。」宋安介紹,宋朝蘇軾在《四花相似說》中寫道,「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而民間歌謠中、紅樓夢等名著中都曾提到過通草花。他表示,到了明清時期,通草花已從皇宮到了民間,是廣泛佩戴的飾物。
傳承
讓非遺技藝走入更多人視野
「過去,非遺技藝主要靠『家傳制』或『師徒制』來傳授,與很多其它傳統民間藝術一樣,通草花非遺一般取口傳身授傳承,祖輩相傳,師徒相傳,而沒有專門的講座或大眾課堂去傳播。」揚州486非遺集聚區招商策劃部經理謝婧婷表示,這是首次在揚州開設通草花講座,豐富的講座內容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
據介紹,今年486非遺集聚區的「非遺講壇」將每月開展講座活動,將邀請集聚區內的非遺大師或非遺傳承人分享非遺故事,「通過非遺講座的形式進行傳統技藝的常態化展示,有利於進一步推進揚州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普及,增加非遺技藝在廣大群眾中的知曉度,繼而無形中擴大非遺技藝的傳承隊伍。」謝婧婷說。通訊員揚工美記者聶超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