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於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譜三十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二毛的老菜譜》欄目將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譜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歷史和變遷。
個人簡介
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口述/二毛
整理/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對北京小吃的了解不多,認為沒有幾種。後來在北京生活多年,加上對北京小吃老菜譜的研究,對北京的小吃有了新的認知。
根據《中國小吃(北京風味)》,北京小吃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紀。據考證,北京小吃中的肉餅、八寶蓮子粥,就是從元代宮廷小吃「肉餅兒」「蓮子粥」演變。元代太醫忽思慧寫過一本《飲膳正要》,是一部專講飲食和營養的書籍,在其中也能看到北京小吃發展的脈絡。
《北京小吃》,北京市宣武區科技資料編委會編纂,1980年5月第一版。
奶酪是一道著名的北京小吃,從北方少數民族發展到北京,有悠久的歷史。奶酪又叫「醍醐」「乳酪」「洋酪」「牛酥酪」等,使用牛羊乳汁製成的半凝固食品。唐朝皮日休在詩裡有過描述:「雕胡飯熟醍醐軟,不是高人不合嘗」。宋代詩人辛棄疾也有詩句「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裡偷嘗慣」,以形容奶酪鮮美。
《紅樓夢》也對奶酪有過描寫,第十九回賈妃賜給寶玉的「糖蒸酥酪」,就是現在說的奶酪。到了清代,在《都門紀略》中有記載,「閒向街頭啖一甌,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
北京小吃博採眾長。北京曾是金、元、明、清的都城,又是新中國的首都,讓它能兼收各個地方小吃的精華和風味,最終呈現出豐富的面貌。明代萬曆年間有一位叫劉若愚的太監,他寫了《明宮史·飲食好尚》和《酌中志》,其中記載了當時的人在正月會吃年糕、元宵、羊雙腸、棗泥卷,二月吃黍面棗糕、煎餅,三月吃江米麵涼餅,五月吃粽子,十月吃奶皮、酥糕,十一月吃羊肉包、扁食、餛飩,臘月吃灌腸、油渣。
到了清朝,宮廷裡的小窩頭、豌豆黃傳到民間。乾隆時期的詩人楊米在《都門竹枝詞》寫過,「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合居。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聒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爆肚油肝香灌腸,木須黃菜片兒湯。」
從這首《都門竹枝詞》可以看出,北京小吃在清朝已經相當豐富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風味。再加上北京小吃許多都源於宮廷,出自宮中御廚之手,這些人紅案白案都是高手,做的小吃可想而知是不錯的。
北京小吃風味突出,與烹飪技術精湛分不開。比如著名的銀絲卷,需要經過和面、發酵、揉面、溜條、抻條、包卷、蒸熟等七道工序,需要有熟悉的抻面技術才能勝任。經過連續就此的抻條,能抻出五百一十二根名為「一窩絲」的細面絲,每根長達兩米多。在這種面絲的基礎上,再接著抻上兩次,由五百一十二根變成兩千零四十八根,就是馳名中外的龍鬚麵了。
我收藏了一本1980年的《北京小吃》,由北京新勝利小吃店(原南來順飯莊)提供材料,北京市宣武區科技資料編委會編纂,介紹了各種北京小吃,包括各類炸貨、烙貨、年貨、蒸貨、流食在內,多達一百四十多種。
另外,在50年代出版的《北京市東城區文史資料選編》中,也記載了許多北京名小吃。其中有大家熟悉的豌豆糕、炸麻花、雜麵,也有很多我從沒聽說過的小吃。從這些文獻可以看到,如今很多小吃已經失傳,如果通過這些老菜譜一一恢復,也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
附:北京小吃菜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