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科生,在本科期間搞科研居然有這麼多好處?

2020-12-11 AEIC學術交流中心

現在,越來越多本科生參與到了科研當中,加入課題組,走進實驗室,這種現況變得越來越普遍。

隨著科研基地逐漸向本科生開放,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創造了更多有利條件,推動了本科生更早進入課題、實驗室和團隊,同時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成教學內容,將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撐更高質量的本科人才培養。

本科生對科研的定義,如何找到自身的課題研究角色?

科研的定義是什麼?科研應該如何定位?

首先,我們第一步要搞清楚,做科研、跟組會和後勤打雜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上有課題或者正在申報課題,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和導師聯繫。跟組會,是學習課題組目前的研究方向,接觸學界前端知識。那些文獻整理、養小白鼠和刷試管的工作就是「後勤打雜」。

本科生在科研入門前期的獨立前行

其實,一些導師面對「做科研」的本科生也會表現的有點不知所措,本科生做科研前必須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本科生大多對科研道路比較迷茫。由於沒有辦法在本科階段精準的判斷出該學生是否未來準備做學術,從教學方法和態度上都不好把握。

第二,本科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待加強。與本科生一起做科研,基本是和小白一起打副本升級的過程,而且本科生未具備單獨完成任務的能力。

第三,本科生未構建健全的學術理論體系。知識儲備缺乏、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足,這些能力還需要基礎教育來補足。

總結以上原因,本科生在入門科研前期需要野蠻生長,同時導師帶本科生做科研需要十足的心理準備,導師的無奈之處也是需要被體諒的。

工作與學術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科研思維」

科研思維是什麼?本科階段做科研的意義不在於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項目,而是在每一個小項目、小課題得的過程當中,形成一種自我認知,了解自己,以便給自己發掘下一個理想目標。

現在知識領域高速發展,很多教科書已經被超越了,知識可能很快就會過時,本科生需要學習接觸到更多知識,參與科研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另外,最重要的是學會「科研思維」,能夠把科研思維和方法運用到學習和工作上,不管將來是否做學術,都是目前需要學以致用的。

科研思維的價值目前已經在導師與學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識,但其中的內容之多還有待去探索,更多是為了學生能夠像解決科研問題一樣去解決遇到的其他問題。

相關焦點

  • 大三備戰保研:本科階段怎麼搞科研?
    作為保研過程裡(除成績外),最看重也最耗費時間的要素——科研經歷,我們應該怎麼去搞定呢?本科階段怎麼搞科研?有哪些能力需要加強?一起來看看~   本科生可以做的科研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 學生自己組隊、選題、找指導老師;   ● 參與本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項目;   ● 跟著老師做,加入老師已有的項目組;   ● 參加一些科研競賽。
  • 從本科生科研中發現興趣與志向
    但是,隨著專業型碩士培養制度和體系的日臻完善,勞動市場定位愈加清晰,學術型碩士也應該有其獨特的生源群體。所以,本科生在選擇碩士類型時即體現了其潛在的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選擇和取向。本科教育應該如何促進學生對自我興趣的認知,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成熟度?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本科生科研」是一個重要的抓手。
  • 機會少、沒人帶、出成果難,如何解決本科生找科研的尷尬困局?
    三 出成績難,更別提 SCI今年我們總能在各大媒體平臺看到越來越多的本科生涉足科研,並且在各自的領域獲得了亮眼的成績:南科大化學系大三學生胡啟錕,他本科期間在世界權威期刊發表 6 篇高水平論文,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紛紛邀請他去讀博
  • 如何在本科做出優秀的科研論文
    「科研的定義是什麼?」在北京讀大三的學生殷碩(化名)給自己設問:「首先你得搞明白,做科研、跟組會和打雜有沒有區別。」文獻搜索有如「大海撈針」「英文文獻只能看懂連詞」「開組會聽了一年多才聽懂」「寫英文論文一天只憋出50個單詞」……由於知識儲備不足
  • 南科大:對不起,山大川大吉大,不是每所高校的本科生都搞過科研
    南科大:對不起,山大川大吉大,不是每所高校的本科生都搞過科研!一種觀點認為,南科大深大這兩年炒起來幾個省的分數再高有什麼用?當年的中青政最高摸到清華,難道實力也等於上流985了?南方科技大學南科大除了分數在某幾個省能摸到偏遠985(而且這還是深圳的本事,不是南科大的本事),可有任何一款一項比得上山大川大吉大?
  • 是否應該鼓勵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
    首先,從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主要是培養具備初步科研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從這個培養目標上可以看出,本科階段也是有科研能力要求的,雖然科研能力的要求並不高,但是本科生積極參與科研實踐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 劉若川老師談本科生科研
    在大二的第二個學期,很多同學會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聯繫對應方向的老師作為導師,並開展貫穿本科後一階段的本科生科研。兩到三年的本研經歷,究竟會給熱衷數學的同學們帶來什麼呢?數學技能樹中這一重大的buff技能的關鍵,將通過劉若川老師的講述,在這篇文章中揭開。(劉若川老師)1.
  • 本科期間,沒有競賽,也沒有科研經歷,考研複試如何「逆襲」?
    可能2020年考研的同學,都在認真準備著複試,說以,最近有一些考研的同學留言或者發私信問,「自己本科期間,沒有參加過啥競賽,也沒有科研經歷,更沒有獎項,這種情況下,考研複試還如何逆襲?」。好吧,這個問題確實讓人比較難回答。
  • 本科期間,發表一篇SCI論文,有多難?對考研有用嗎?
    這篇文章,我們討論一個話題,關於SCI論文與考研的關係,本科期間發表SCI,有多難?到底對考研有沒有用? 在討論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SCI,因為,即使是有些研究生,可能都不太了解SCI。 什麼是「SCI」?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2014年,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首招300多名本科生以來,因院士給本科生當班主任、院士給本科生授課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這會不會是招生噱頭?院士那麼忙哪有時間給本科生上課?」「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是大材小用,是對高級人才的浪費」「院士上課不一定比普通教授上得好」「院士上課可能會很呆滯古板,講的內容也會比較生澀難懂,不利於本科階段的理解和學習」。 對於種種質疑,筆者有幸採訪到了在國科大任教的院士與部分本科生,記錄到了他們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作為導師,袁亞湘院士指導研究生已有20多年,但給本科生上課還是第一次。為了給95後上好課,袁亞湘做足了功課。
  • 原來專升本好處這麼多
    各位同學晚上好呀~馬上開學了,有很多同學就要步入校園啦,很多剛剛步入大一的同學肯定已經想好要升本了吧!有這種想法真的太棒啦,提升自己是最不後悔的投資!不過肯定很多小夥伴不知道專升本考上的本科和高考考上的本科有什麼區別?所以湖總這就來跟你講一講喔!
  • 觀點||教授搞科研,青年教師排課多,科研和教學誰重要?
    有些教授們都願意搞科研,而拿不到項目的老師卻安排上很多的課,你覺得科研和教學誰重要?下面是來自多位網友討論……關於大學裡教學和科研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兩者都是大學的基本職能,缺一不可,但誰更重要呢?
  • 本科生參與科研,在SCI二區發表論文,通過科研帶動教學!
    各個高校推薦自己的優勢專業,我們先看看山東師範大學的物理專業,山東師範大學的物理學專業在光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等領域都獨具特色,專業排名也並不弱於國內很多名校,光學是學校發函最早的學科之一,山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的山東省光學與光子器件技術重點實驗室是山東光學與光子器件的重要科研基地和平臺,這裡很多設施都是山東省內僅有的,實驗室在納米光學器件的研究方面,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比較領先的。
  • 本科生科研指南(1):自我準備
    ,而這與本科階段學習有很大不同,也是諸位同學即將面臨的一大挑戰。如果用烹飪打比方的話,同樣的食材,本科階段的學習目標是照著已經給定的烹飪菜譜做出一道美味的佳餚,而科研則是自己通過不斷嘗試、調整配方及烹飪方法等等做出一道尚未有的、可口的新菜餚。這個思維方式的不同,需要本科生在做科研的全過程中特別要加以注意,並及時轉變思想。
  • 如何指導本科生開展科研工作
    培養的學生中,有些學生的成果被國際標準組織3GPP所採納,有的收到來自歐盟「地平線2020」科研計劃重點項目首席專家籤署的科研貢獻證明,有的成功申請到了國家公派赴歐洲攻讀博士學位資助。回頭來看,這些在本科教育階段就有機會參與科研工作的學生,確實在個人成長和發展上,得到了有力的託舉與培育。在這其中,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要幫助本科生「睜眼看世界」。
  • 對於軟體工程、計算機科學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如何理解科研能力
    首先,對於軟體工程專業和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在培養目標上主要培養具有初級科研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所以本科階段更重要的學習目標是把基礎打牢,以便於為後續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對於很多普通本科高校的學生來說,如果想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還需要重點提升一下自身的實踐能力,比如程序設計能力對於就業的影響就比較大。
  • 上岸以後才明白,考研的好處有這麼多
    不管考研的過程都多艱辛,還是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了考取研究生之路。有的是為了多學兩年的專業知識,在專業領域更有競爭力;有的是為了更加深入地學習理論知識,研究出更多的科研成果;還有的是為了緩解暫時的就業壓力。不管怎樣,考取研究生成了眾多畢業生的選擇,今年的研究生報考人數更是創下了新高。
  • 北大數學老師劉若川:本科生怎麼做科研
    編者按:在北京大學二年級的第二個學期,很多同學會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聯繫對應方向的老師作為導師,並開展貫穿本科後一階段的本科生科研。兩到三年的本研經歷,究竟會給熱衷數學的同學們帶來什麼呢?數學技能樹中這一重大的buff技能的關鍵,將通過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若川老師的講述,在這篇文章中揭開。
  • 本科生如何才能做科研
    眾所周知,對於不滿足於本科學歷,而想繼續提高層次的同學而言,無論有志於在國內考研、保研抑或去國外留學,豐富的科研經歷以及優秀的學術成果都是極其閃亮的加分項。很多同學可能認為本科生做科研很「高大上」,有點可望不可即的感受,另一部分同學也許會覺得做科研是一種很枯燥無趣的生活,例如發表論文,發明專利,申請課題等等,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 國內高校某些教授有多水?正大光明抄襲海外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
    當時國內高校具有博士點的高校並不多,而且博士畢業生數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在特殊時代,為了滿足碩博士教授導師數量的需求,大量高校在職的教師紛紛拿到博士學位,在特殊時期,為了拿到高級職稱,國內灌水SCI的論文開始興起,造成了國內很多高校教授的科研水準偏低,雖然國內博士點變多,但是名校的頂尖學霸們紛紛選擇出國深造,正是高校存在一批低水準的教授,也讓國內科研風氣變得非常的浮躁,學術造假層出不窮,近日,國際頂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