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也會「斷尾再生術」|再生|尾巴|研究|短吻鱷|能力|-健康界

2020-12-13 健康界

眾所周知,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短吻鱷的身體組織也具有再生能力。

2020年11月18日,以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為首的研究小組在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analyses reveal that tail repair is coupled with regrowth in wild-caught, juvenile American alligators (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的研究論文。

鱷魚尾巴也可再生

許多小爬行動物,例如壁虎、蜥蜴,都可以做到斷尾再生。

那麼,大型動物的身體也可以嗎?例如,短吻鱷?

答案是:可以的!

研究人員發現,對於年幼的短吻鱷而言,它們可以再生四分之三的尾巴,這個長度大約佔其身長的18%。

然而,與壁虎、蜥蜴不同的是,短吻鱷在斷尾之後,傷口會同時出現再生和癒合的跡象。

肌肉的再生需要成本

如下圖所示,研究團隊將成像技術與解剖學相結合,以檢查這些重新生成的尾巴結構。

結果表明,這些再生尾巴擁有十分複雜的結構,其中央骨架由軟骨組成,周圍是結締組織,另外,這些結締組織還與血管、神經交織在一起,如下圖所示。

實際上,軟骨、血管、神經和鱗片的再生情況與先前研究是一致的。

但令人驚訝地是,在鱷魚的再生尾巴中,類似疤痕的結締組織代替了骨骼肌。

對此,主要作者、副教授Jeanne Wilson-Rawls說:「很顯然,新肌肉的重生需要很高的成本。」

鳥類失去了再生能力

據悉,短吻鱷、蜥蜴和人類都屬於帶骨架的動物,儘管大約在2.5億年前,它們的祖先就已經分開了。

目前已經發現,儘管鱷魚的尾巴有複雜的組織結構,卻仍然可以再生。

但是,鳥類卻貌似失去了這種再生能力。

於是,新的難題出現了:鳥類在進化過程中何時失去了這種能力?以及為什麼會丟失這種能力?

參考文獻

DOI:10.1038 / s41598-020-77052-8

本文轉載自一線科普,作者一線科普


相關焦點

  •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鱷魚也會「斷尾再生術」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鱷魚也會「斷尾再生術」 2020-12-03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斷尾重生不再是壁虎的專屬!鱷魚也可以,美國短吻鱷這次火了
    對於一些小型爬行動物來說,如果遇到危險,很多都會選擇「斷尾求生」,比方說壁虎,而且斷尾後,尾巴竟然也會神奇地重新生長出來。這種能力一直讓科學家們驚訝不已。
  • 科學家發現短吻鱷幼鱷也具備有尾巴再生能力
    ▼ 每個人都知道當蜥蜴在捕食者面前失去一條尾巴逃跑後可以又長出一條新的尾巴。實際上,這種生物魔法不僅僅只有蜥蜴有--短吻鱷幼鱷似乎也有能力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尾巴。
  • 像壁虎一樣,短吻鱷幼崽的尾巴也可以重生!一種新的再生能力
    但現在,讓科學家們驚訝的是,體型龐大得多的短吻鱷也能再生,但僅限於在它們年幼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美洲短吻鱷(密西西比河短吻鱷)的幼崽可以重新長出其身體長度的18%。這大約是23釐米或9英寸長。最神奇的是,這種再生能力似乎是通過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機制發生的。
  • 動物斷尾重生的能力,或將對修復傷口和治療關節炎等疾病的新療法有...
    據「中央社」報導,蜥蜴和壁虎等爬蟲類動物有著斷尾重生的能力。據《科學報告》刊出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發現,未成年短吻鱷也有這個能力,若遭遇斷尾,可長出長達23釐米或佔總身長18%的新尾巴。據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動物與漁業部的科學家團隊,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以及研究解剖構造和組織結構的方法,發現短吻鱷斷尾再生的尾巴有中央軟骨,但沒有任何骨頭,展現了再生和修復傷口的能力。據介紹,該項研究發現被刊登在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 物種日誌|看了《巨鱷風暴》覺得鱷魚不給力?你可能誤會了美國短吻鱷
    美國短吻鱷(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又稱密河鱷,是西半球大型的鱷魚品種,一般長約1.8米至2.7米,最大可以達5米長。它們主要棲息在淡水、沼澤、池塘、湖泊、河流、溪流和溼地裡,甚至運河溝渠,通常挖洞穴居。它們用嘴和帶爪的腳鑽鑿泥土,用尾巴把稀泥和泥土掃開。其洞穴可以是在河岸土堤中的一個洞或隧道,也可以是水塘底部的鱷魚洞。
  • 教學素材|動物的神奇再生能力
    小時候讀的故事書裡,小壁虎在危急時刻可以通過捨棄尾巴逃生,那時就會迫切的想知道小壁虎斷了尾巴之後還能長出來嗎?看到故事的最後小壁虎長出了一條一模一樣的尾巴時,才覺得故事圓滿。後來長大才知道,壁虎有再生的能力,而且不止壁虎有,在自然界中蚯蚓、渦蟲、蠑螈等等動物都擁有這種神奇的能力。
  • 為什麼壁虎斷尾後還能夠再生?科學家:或可實現永生
    文/玉濁清為什麼壁虎斷尾後還能夠再生?科學家:或可實現永生在大自然中存在著各種特樣的生物,不過要說到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最多的那莫過於會吃蚊子的壁虎!讓人感到好奇的是壁虎的尾巴似乎有再生的能力,將其砍斷之後,還能夠不假時日長出新尾巴,就如同換了新肉一般,受傷的部位完全看不出任何的壞損,可能很多人都比較好奇,壁虎斷尾後為什麼能夠再生?這其中的奧秘又是什麼呢?
  • 活性氧簇有助蝌蚪尾巴再生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報導,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在研究蝌蚪如何再生尾巴時驚奇地發現,通常被認為對細胞有害的活性氧簇(ROS)在再生過程中發揮了積極影響,這對於研究人類創傷的癒合和再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
  • 龍珠:比克的再生能力很強?那是你不知道這兩名人物的再生能力!
    在龍珠劇中,比克擁有這我們主角悟空沒有的絕招,那就是再生術,相信大家在劇中經常看到這個術的出現,如果你不記得,我就給大家介紹一番,在龍珠第二部中,比克和悟空在一起對抗拉蒂茲時曾被拉蒂茲打斷了一隻手,但在擊敗拉蒂茲後,他又再次將手臂復活!可見其再生術是非常強勁的!可是在劇中還有那麼兩個人,他的再生術比比克要厲害的多!
  • 壁虎的尾巴為什麼斷了還能再長出來?
    壁虎之所以斷尾,實際上是為了躲避天敵。壁虎的尾巴中含有一部分能量,這些能量可以讓尾巴斷掉之後不會立即喪失活性,而是會活蹦亂跳吸引天敵的注意力,幫助壁虎逃生。
  • 美捕獲巨型鱷魚 短吻鱷重一千磅(圖)
    阿拉巴馬州的一個家庭正在慶祝周末捕到了州級歷史上最大的一條短吻鱷。它有15英尺長,重1011.5磅,由居住在託馬斯頓附近的斯託克一家五口耗時10小時捕獲。   The hunt started on Friday night and lasted well into Saturday morning.
  • 美短吻鱷隱秘性生活:70歲仍能產卵
    【PConline資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美國短吻鱷在70多歲時仍然能夠繁殖,這比以往認為的時間跨度長得多。研究者還發現,美國短吻鱷在成熟之後就會停止生長,而以往的觀點認為它們會繼續生長,直到死亡。研究人員稱,在這項歷時35年的研究中,他們獲得了目前為止最為豐富的美國短吻鱷數據集。
  • 美國一短吻鱷為曬日光浴竟爬上樹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7日報導,近日,美國一名男子在佛羅裡達州珊瑚角的一條林蔭道旁發現一隻1.5米長的動物,佛羅裡達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機構看過相關照片後稱可能是短吻鱷。發現該動物的男子是羅納德•薩勒希諾(Ronald Saracino。「起初我還以為是一隻蜥蜴,後來越看越像短吻鱷。」佛羅裡達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機構稱,那很可能是一隻短吻鱷。
  • 鱷魚不會餓死卻會撐死,一生要換幾千顆牙齒,這些都是真的嗎
    如果人類的牙齒能夠像鱷魚一樣再生,我們就不用受到牙疼的百般困擾,更不用強忍恐懼去看牙醫了,吃嘛嘛香的生活,太羨慕了……02鱷魚很少餓死,但會撐死作為冷血爬行動物,鱷魚和烏龜、蛇等都很類似,它們能夠半年不吃一頓飯,一頓飯就能頂半年。鱷魚忍受飢餓的能力很強,有數據表明它們最長能忍受3年的飢餓,這要歸功於它們的兩個特性:能耗低,儲存強。
  • 短吻鱷被棄市中心公園 芝加哥警察24小時加班抓捕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這條短吻鱷於7月9日上午,在芝加哥洪堡公園的湖中被首次發現。從那時起,市政府官員就日夜加班工作,想以一種不傷害鱷魚的方式捕捉這條鱷魚。
  • 私人飼養短吻鱷,弊大於利
    據一份新聞稿稱,這兩條鱷魚目前飼養於曼哈頓爬行動物世界,之前是非法寵物,生活在曼哈頓和堪薩斯城的一個遊泳池和一個浴缸裡。  專家們稱,這次事件(尤其是雌鱷魚的過早死亡)突出了原產於美國東南部的美洲短吻鱷的寵物飼養現象,儘管這一做法經常存在問題,但卻鮮為人知。
  • 穿透又復原,擁有「再生」能力的神奇冰塊!
    每天一個小實驗,帶娃玩成科學家在自然界壁虎遇到危險時會果斷的斷尾求生>但是只需2-3個月又會長出新的尾巴海參在感知到危險時會排出內臟進行保命而蚯蚓在被切成兩半後依然能快速的再次生長這些動物的「獨家本領」往往能夠讓它們死裡逃生這種強大的再生能力也十分讓人佩服 今天爆爆做了一個「鐵絲穿冰
  •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攻克醫學難題 首創牙髓再生術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攻克醫學難題 首創牙髓再生術 2018-08-張一辰 攝   中新網西安8月29日電 (記者 張一辰)記者29日從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獲悉,該院突破世界醫學難題,首創牙髓再生術,使患者完全恢復牙齒原有功能。目前,該技術已用於臨床近50例患者,均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