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兒子上學的時候,聽他走著嘴裡念叨著什麼,走近聽:「三人成虎,守株待兔,掩耳盜鈴,胸有成竹,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等。兒子什麼時候學了那麼多的成語?
記得前幾天給他購了一套《寫給兒童的成語遊戲書》,但我和孩子爸並沒有陪他看過幾頁,那天晚上睡覺前一家四口做了兩次遊戲。大部分是哥哥講成語故事,我和孩子爸被孩子纏著猜卡片上的詞語。當時孩子對這些成語並不認得,我們猜成語的時候互動著猜了兩次,就這樣奇蹟般的記住了很多,竟然當成了朗朗上口的兒歌,這大概就是興趣的魅力吧!
記得前幾天我們一家人比賽接成語,遇到接相同字音的成語,那詞窮的真是無語。就是上次的接成語比賽才讓我有了給兒子看成語故事的想法。但很多書並不是給孩子買了他就喜歡看,尤其是純文字的書。選了好久,諮詢了權威方面的童書老師決定給孩子下手了這套《寫給孩子的成語遊戲書》。
整套書完全貼合孩子的心理,無論是設計還是故事的趣味性。收到書最出彩的地方是這串卡片,一張張像玩具卡的小東西吸引了孩子對書的興趣。孩子一遍一遍的翻,因為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限,所以他們哥倆聯合,由弟弟看圖哥哥說成語,他們聯合把所有的卡片過了一遍然後再來猜猜遊戲。
經常弟弟拿著卡片哥哥猜,相比他們弟兄倆,我和孩子爸的記憶力就不行,老是記不住。但孩子喜歡玩,所以「猜猜猜」就成了我們一家人的飯後遊戲。孩子學習累了玩猜猜,感覺無聊了也樂意玩猜猜。與其說是學習成語,倒不如說成了他們弟兄倆的趣味遊戲。
哥哥拿卡,我們三個猜。基本上猜對的都是弟弟,哥哥更厲害完全不用看卡片後面的成語,直接看圖說成語。我和孩子爸只根據圖形的印象猜,但孩子們有自己的一套思維系統,他們記住圖中的某個特點很快就猜出來。
《寫給兒童的成語遊戲書》一套書4本,每一本有25個成語,也就是25個故事。整套書下來100個成語故事,100個圖片組成的畫面。故事由貼合的圖片,成語的由來故事以及成語的出處及寓意組成。
就拿「胸有成竹」來說,出自《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北宋的時候,有個叫文同的書生非常善於畫竹子,為了更好地進行觀察,文同在屋子的四周種滿了竹子。無論是早春還是寒冬,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他都站在窗前仔細的觀察,日子久了他對竹子的各個天氣的形象,各個季節的形象特別熟悉,銘記於心,於是就畫的特別傳神逼真。有個名叫晁補的人稱道:「文同畫竹子的時候早就胸有成竹」,以後用「胸有成竹」一詞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和打算,非常有把握。
故事的另一頁是一張畫有竹子的方格圖,並在一旁為孩子留白處空餘的紙張供孩子素描用,圖文結合讓孩子對成語不僅增加畫面感,還有動手操作的樂趣。
「如魚得水」比喻找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是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劉備三顧茅廬後終於見到諸葛亮,諸葛亮對當時的時局仔細分析給出了建議輔佐劉備。關羽和張飛見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難免心中不悅,但劉備對他二人解釋道:「我有諸葛亮的相助,就好似魚兒得到水一樣,遊刃有餘。」
而趣味遊戲圖中的兩條魚分別有6處不同,讓孩子找到那每處不同,這不但鍛鍊了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還鍛鍊了孩子的專注力。
《寫給兒童的成語遊戲書》讓孩子在故事感受畫面,在動手中加深對成語的印象,尤其是卡片猜猜更是成了孩子生活中玩耍的遊戲。在故事中學成語,在遊戲中聽故事,在玩耍中加深記憶,很不錯的閱讀方法。你還在說孩子不喜歡閱讀嗎?就從《寫給兒童的成語遊戲書》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