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第一個官辦新式學校——崇正學堂

2021-01-11 視覺赤峰

崇正學堂是現今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蒙古族中學的前身,創辦於1902年10月31日,初名養正學堂,後取創辦者貢桑諾爾布親王所題寫的楹聯的前兩個字,更名崇正學堂。貢桑諾爾布親王先後創辦了三大學堂:毓正女學堂、崇正武學堂、崇正學堂。三大學堂之名均有"正"字,其中崇正學堂影響最大。崇正學堂是赤峰地區第一個官辦新式學校。

崇正學堂第一期學生合影

貢桑諾爾布王爺思想先進,在大刀闊斧地改革旗政的同時,不忘後繼人才的培養。崇正學堂是蒙古地區的第一所官辦新式學堂,創辦崇正學堂是一件前無古人的宏偉事業。

學堂設在王府西衙門第一座四進宅院裡,教室、宿舍、小型圖書館、操場、食堂一應俱全。聘請江南名士、本旗賢達等擔任教習和教員,後來又聘請了日本教師河源操子、鳥居龍藏等人以及更多的國內賢才人士。

崇正學堂舊址

由於旗民長期受舊思想束縛,最初只招收了旗內王公貴族的四十名孩子。次年為擴大招生,貢王又採取了免除學雜費、管食宿、減免賦稅、公費升學留學等措施。學生逐漸增多,從最初的兩個班級擴展到四個班級。

崇正學堂的課程設計多樣化,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包括蒙漢文《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還有日語、俄語、算術、地理、歷史、書法、繪畫、音樂、體育等課程。1903年到1912年,是崇正學堂的極盛時期,清廷曾為崇正學堂頒"蒙迪牖疆"之匾。由於貢王的苦心經營,崇正學堂的學生從二百五十多名增加到四百多名,班級最多時發展到十個班,其中包括師範班、實業班(專學養蠶紡織技術)各一班。為了吸取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知識,貢桑諾爾布開始向國內外選派優秀學生,派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保定等各處學習,又於1905年、1906年先後派遣留學生去日本學習,這也是內蒙古地區第一次派遣蒙古族學生出國留學。

1913年開始,崇正學堂的發展之路開始變得崎嶇坎坷。五四運動和北伐戰爭等新思潮傳入學堂,高年級學生們帶頭開始了抵日批孔的運動,校方恩威並施才將風波平息下來。後來因為用人不善,導致公款被私吞、學生會被解散、領頭反抗的學生被開除、部分教師避退,教學事業受到嚴重的影響。

三十年代,學堂人事發生大變動,學堂情況開始好轉。臨近旗縣學生也前來就學,學校也逐漸制度化。此時,從學堂走出的特睦格圖已經成功發明了蒙文鉛字印刷術,解決了蒙文課本稀缺的問題。為了培養師資力量,開設了師範班。還制訂了校歌和畢業歌。

偽滿三年,崇正學堂更名崇正兩級小學,偽滿中期又改為崇正國民高等學校,師範班改名為崇正學院。抗戰勝利後,因內戰原因曾一度停學,不久在內蒙古自治會的支持下複課。1952年更名崇正蒙民完全小學,此時已有教職工二十餘人,16個班級,800餘名學生。

截止到解放前後,先後有三千多名學生從崇正學堂畢業,留學生累計達二百多人次,其中還包括許多女學生。崇正學堂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涵蓋了醫學、文化、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各個行業。

來源:視覺赤峰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喀喇沁旗王爺府蒙古族中學的前身—崇正學堂
    崇正學堂是現今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蒙古族中學的前身,創辦於1902年10月31日,初名養正學堂,後取創辦者貢桑諾爾布親王所題寫的楹聯的前兩個字,更名崇正學堂。貢桑諾爾布親王先後創辦了三大學堂:毓正女學堂、崇正武學堂、崇正學堂。三大學堂之名均有&34;字,其中崇正學堂影響最大。
  • 探尋千年的私塾,品賞現代的學堂
    私塾,中國特色,世界僅有,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它萌芽於唐,興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清末改制為新式學堂,延綿1000餘年,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新式學堂,現代教育啟迪多元學科的基石,成為素質教育的開始1905年,光緒皇帝下詔廢科舉、興學堂,於是,全國各地先後開始廢除封建儒學,興辦新式學堂。
  • 烏魯木齊市新崇正培訓學校
    烏魯木齊市新崇正  培訓學校  獲得獎項:2011第五屆風尚之巔年度教育行業創新企業大獎  獲獎理由:走過19年辦學歷程的新崇正培訓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專家辦學、專家治學」的方針,以「崇德正行,辦精品教育」的宗旨和專業、有效的培訓,確保每位學生獲得成功。
  • 「遼陽檔案」遼陽近代興學雜記——新式學堂的創辦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正式廢除科舉制度,舉國上下興辦新式學堂蔚然成風。遼陽州不甘人後,興辦學堂不遺餘力,在整個奉天省的新式教育發展中名列前茅。遼陽新式學堂的創辦起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興辦者本著「欲發展新式教育,先培養師資力量」的想法,首先創辦起師範學堂,於是遼陽地區第一所官立師範學堂誕生了。從此,遼陽的新式學堂便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湧現。
  • 麻陽新式學校的鼻祖-----錦和鎮中心小學
    錦和鎮中心小學,座落在錦和鎮北街,其前身為清乾隆32年(1767年)修建的錦江書院,清光緒30年(1904年)改為麻陽縣立高等小學堂,是麻陽廢科舉後第一所「官辦小學」(今稱公辦學校)。她歷經三個朝代,一百多年來,曾10次易名,她不僅是錦和鎮小學的開端,也是我縣新式學校的鼻祖。 清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宣布停止科舉考試,各省紛紛創辦「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新式學堂,我縣教育界前輩任時琳,田達道等具報縣知事章倬漢得到其同意,改縣城(錦和鎮)南正街之錦江書院為校舍,創辦了「麻陽縣高等小學堂」,堂長田達道,教習任時琳。
  • 無錫之最 | 1897年,楊模創辦的竢實學堂是無錫第一所新式學校
    1897年,無錫人楊模與秦謙培等集資在連元街創辦竢實學堂,開地方新學先河。這比戊戌變法還早8個多月,不僅是無錫最早開辦的新式學校,也是我國開辦最早的新式學校之一。即如埃實學堂創設公告所言,「時局日新,人才難得,以一邑之人力物力,作育一邑之英才,以備他日國家之用。」
  • 1902年以前,全國雖然已經建立一批新式學校,但是尚無統一的學制
    清末教育的初步發展1902年以前,全國雖然已經建立一批新式學校,但是尚無統一的學制。1903年,清政府正式頒布張百熙[2]、張之洞、榮慶重新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內容包括學校體系、課程設置、學校管理諸方面。共分三段七級,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體系奠定基礎,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學制。
  • 國際合唱節上捧回獎盃,赤峰這支中學生合唱團火了!
    在今年10月份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上,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蒙古族中學崇正合唱團通過兩輪比賽測評,最終獲得「青年學生組二級團隊」的稱號!在這組合唱團中,崇正合唱團是唯一一支中學合唱團,其餘皆為高校大學生專業合唱團,獲此榮譽,實屬不易!
  • 赤峰之「最」居然有這麼多!你都知道嗎?
    松洲大地,潢水之濱,佇立著一座草原名城——赤峰,赤峰是內蒙古人口第一大市,行政區域劃分為七旗、兩縣、三區十二個旗縣區,四百六十萬草原兒女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百家爭鳴,博採眾長,每個旗縣區都有欹嶔歷落,獨特鮮明的過人之處。赤峰十二旗縣區「之最」,你都知道哪些?【十二旗縣區之最—紅山區】最繁華千年商貿重鎮,塞北經濟中心。
  • 中國最早官辦大學之一,分成兩校後,雙雙穩坐大學排行榜Top15
    北洋西學學堂和南洋公學南北輝映中國最早的官辦大學是光緒二十一年(1985)創建的北洋西學學堂,即後來的北洋大學,她是天津大學前身。北洋西學學堂創立初衷就是「興學救國」,因而,她的學科設置上充分體現這一特色,以當時中國社會急需的工程、礦務、機器等工科門類為主。當時俗稱江蘇以北沿海省份為「北洋」,由其名可知,北洋大學的輻射面為中國華北。幾乎同時,清政府在南方也設立了一所性質相似的學校,她就是設立於上海徐家匯的南洋公學。
  • 中山神灣鎮崇正學校移交使用
    8月18日,中山南部全新的九年一貫制公辦中小學——中山神灣鎮崇正學校交付正式建成交付使用。現場所見,崇正學校的硬體設施、設備完善。據學校承建方遠洋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佔地58畝,辦學規模為36個教學班,並配建了一座有600張床位的學生宿舍樓,可解決1680個中小學學位。
  • 羅來金副校長參加友好學校馬來西亞沙巴崇正中學50周年校慶典禮
    《亞庇7月26日訊》 馬來西亞沙巴州最大型的華文中學---沙巴崇正中學
  • 走紅於《王者榮耀》,最早的官辦古代學校——稷下學宮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如果談及古代學校,第一時間讓人想到的應該是明清時期的私塾但中國的第一所官辦的學校卻比隋唐時期還早了快一千五百年。稷下學宮位於戰國時期的齊國,在這個姜子牙的封地也是我國山東地區誕生這樣一所官辦學校其實也是當地文化氛圍的烘託。
  • 沙巴崇正中學
    馬來西亞沙巴崇正中學於1965年由沙巴客家公會創辦。位於沙巴首府亞庇市大業新村,校地佔9.26英畝。  1974年,全州華教面臨困境時,該校學生僅剩24人。亞庇客家公會不畏時局艱難,接下重擔,定下改革校務方針,帶領崇正步上復興之路。
  • 100多年前教育改革 縣辦學校...
    那時各地的縣辦學校,因為是處在競爭狀態,為了把優質師資、生源都拉過來,各縣給教員的待遇都相當高,學生不收學費、管吃管住,還有補貼。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拿有十多個縣規模的州府來說,招上來的學生卻只有幾十個的情況,十分常見。因為那時社會上,舊思想還是佔主流,家長一般都不願意讓孩子進新式學堂。守舊派的官宦子弟還幻想恢復科舉,考取功名利祿。
  • 【歷史博物館】 穿越千年的中醫學堂
    這種傳承往往是一線單傳,受眾面很小,不少技藝的失傳也和這種個體化的行為有關。所以,從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以官方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有志青年們學習中醫藥也多了一個新的途徑——考取官辦的中醫學堂。最早有關中醫學校教育的記載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在南朝元嘉二十年,當時的太醫令秦承祖上奏章,建議興辦官方醫學教育。而在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也曾詔令群臣,設立了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的職位。
  • 東馬崇正中學華文教育的啟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當時政府已經準備關閉學校,還要拿一棟很有商業價值的房屋換取崇正中學的校址地。   可這些客家籍的廣東鄉親並不放棄,他們很清楚:錢可以掙,但民族文化的根斷了,就再難續上了。他們積極興革校政,招攬賢能,一步步扶著崇正中學走出困境。   如今,沙巴崇正中學已經是一所擁有2260多名學生的沙巴「第一」華文獨立中學。
  • 又是一年開學季,你知道海南第一所官辦學校的故事嗎?
    而在中國古代,學校同樣有官辦和私辦之分,某某府、州、縣官辦的學校,如府一級的稱為「某某府學」,亦稱「某某府學宮」,州、縣一級的名稱與此相類,「學宮」又是教官的衙署所在,一般由官府撥款、當地官員捐俸或紳士募捐而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