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以前,全國雖然已經建立一批新式學校,但是尚無統一的學制

2020-12-25 百家號

清末教育的初步發展

1902年以前,全國雖然已經建立一批新式學校,但是尚無統一的學制。1903年,清政府正式頒布張百熙[2]、張之洞、榮慶重新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內容包括學校體系、課程設置、學校管理諸方面。共分三段七級,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體系奠定基礎,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學制。但學制過長,且保留明顯的封建性。教育宗旨是「忠孝為本,經史為基」。

女子教育被歸併在家庭教育中。「癸卯學制」對中國學校教育影響很大,清末民初的新型學校教育制度,主要以此為依據。「癸卯學制」規定小學(包括幼兒教育)九年,中學五年,高等學堂和大學預科三年,分科大學三年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共計25年。七級係指初等教育三級、中等教育一級、高等教育三級。課程設置增開算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外語等課程,體育被列為必修課。高等教育實行分科制。在教學方法上,用編班授課制代替傳統的個別授課制。

「癸卯學制」公布後,清政府繼續對教育體制進行調整和完善。1907年頒布《女子小學章程》和《女子師範學堂章程》。1909年,分別在西藏、蒙古設立公立學堂。

此外,設譯學館、方言學堂,修學年限五年,還設有為進士學習新知識的進士館,官員學習新知識的仕學館。均屬高等教育性質。

1905年,正式成立全國教育行政機構——學部(舊有國子監併入)。

1906年,裁撤各省提督、學政,另設提學使司,專管全省教育事務。又於府、州、縣設勸學所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勸導地方人士興建學堂。

1906年,清政府的學部明確規定五條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並且明確規定以鞏固封建統治為目的的教育方針。同時,資本主義教育制度中的考試製、升降級制被廣泛採用。

這一時期,按「癸卯學制」興辦各級各類學校。據1909年的統計,官辦學校總計123所,學生22 262人,法科學生佔一半以上。據1910年統計,清政府設立的師範學校415所,學生28 572人。

甲午戰爭後,留學教育有了進一步發展。1910年9月,清政府流亡西安時,曾通令各省選派留學生,學成後分別賞給進士、舉人。1902年10月,清政府督促各督撫選派學生赴西洋各國留學。1905年,科舉制度正式廢除後,許多出身富家官宦家庭的姐妹都去日本留學。1906年,清政府學部規定留學資格,大力提倡師範和政法教育,所以,留學生學習政法和六個月短期師範的較多。1907年,江蘇省舉行留學考試,考取男生十名,女生三名,這是女生官費留學的開始。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上諭「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寥寥數語宣告科舉制度的壽終正寢。科舉制度自隋朝創始,曾起過積極作用,但明清以來日漸腐朽衰敗,不能擔當甄選與教育兩大重任。20世紀初,清政府籌辦新政,再次提出廢除科舉的要求。

首先,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增加社會對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科舉制度無法培養和選拔這類人才,例如僅船政駕駛、製造技術,就要求掌握數學、力學、光學、熱學、化學、電磁學、地質學、航海術等十幾門專業知識,卻無一項是科舉考試的項目。

其次,新政中對官制的改革,產生了對新型政治人才的需求。到1906年,清政府已先後設立外交部、商部、巡警部、學部、民政部、陸軍部、法部、郵傳部等新型機構,需要大批專門人才。

為了解決上述尖銳的矛盾,清政府一方面責令各省督撫儘量多派學生出國留學,另一方面決定對進士、舉人重新進行教育(進京師大學堂學習新知識),但這兩種途徑畢竟人數有限,面對社會巨大需求簡直是杯水車薪。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創辦新學校,培養新型人才。

20世紀初,廢除科舉的各項社會條件日益成熟:清廷的權力變動有利於廢除科舉。戊戌變法中反對廢八股的徐桐、剛毅、趙舒翹,或自殺,或被處死,頑固勢力幾乎被一摧而盡。相反,榮祿、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盛宣懷等滿漢大臣,則因「匡扶大局」,一併受賞。反科舉的主將皆手握重權,在清政府中佔有絕對優勢。新教育思潮的興起,新式學堂的普遍創辦和新學制的訂立,使中國出現科舉制的替代物。社會心理產生有利於廢除科舉的傾向。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影響是很深遠的。

1900年後各種主義迭出不窮,新報書刊競相發行,西方譯著迅速增多,知識分子對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少士人從《四書》、八股中解脫出來,知識分子和整個社會心理都在發生轉化。士農工商以士為首,知識分子唯一的價值取向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輕視工商農,而19世紀末像張謇中了狀元卻棄官經商。以前士人輕利重義,現在連狀元也重利,追求利潤,也務實,辦實業。1905年9月,直隸總督袁世凱同盛京將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湖南巡撫端方等封疆大吏聯名上奏,主張立即「停罷科舉」,不久,清政府批准了這個奏摺,延續了整整1 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才被廢除。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出身於錢莊家庭,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1892年中進士,授職編修。甲午戰爭後轉攻西學,曾留學德、法。戊戌變法失敗後,開始從事教育和革命活動。他曾在上海與章太炎等人創立中國教育會,並主持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子學校。1907年留學德國,入萊比錫大學研究心理學、美術、哲學等學科。受德國古典哲學影響很深。

1911年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大力推行反封建的教育改革。1917~1923年任北京大學校長,積極貫徹「教育獨立」、「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原則。由於他的民主思想和作風,庇護了萌芽中的新思潮。他聘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高一涵等都在北京大學任教。理科李四光、法科馬寅初等均各講其學,各抒己見。蔡元培堅持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倡導科學與民主,堅持學術自由、百家爭鳴的學風,為發展教育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資產階級教育家蔡元培,最早提出以德育為中心的「五育」方針,並首次把美育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主張教育的目的應是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然、自由的發展。為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他提出「教育獨立」、「教授治校」、「學生自治」、「即工即學」、「自學自助」、「兼容並包」等一系列重要原則,發展充實了中國教育理論。

相關焦點

  • 【大講堂】癸卯學制:中國義務教育的最初嘗試
    洋務派提倡新式教育,興西學,先後在全國創辦了學習外國語言文字、西方軍事技術和自然科學的新式學堂30多所。1898年6月起,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取得光緒帝的支持,進行變法維新。1902年8月15日,時任管學大臣張百熙制訂《欽定學堂章程》正式頒布,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頒布的學校系統文件,史稱「壬寅學制」,這一學制雖經公布卻因尚不完備,加之當時清廷內守舊勢力的反對而並未實施,但它是新學制的先聲。
  • 癸卯學制詳解
    一、癸卯學制改革的歷史淵源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籤訂,大量以傳教士為主的西方學者進入中國,並且隨之而來的是西方先進的數學、天文、科技等知識的引入,這對當時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來說是一次大規模的文化侵略。在此時的清政府已經一是打破我們對西方文化不能一味的秉持排斥的態度,應該逐漸接受。
  • 中國近代四大學制之常考知識點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羅振玉仿照日本學校制度,在《學制私議》中提出了一整套學制方案。雖然該學制方案沒有得到推行,但是隨後頒布的《壬寅學制》和正式實施的《癸卯學制》均是參照他制定的這一基本框架而設計的。
  • 初中教師資格證中國的學制是怎樣發展的
    1862年,京師同文館是我國政府自行創立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標誌著近代學校的誕生,1902年併入京師大學堂。「廢科舉,興學校」是中國近代化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誌。1905年清政府設立學部,來專門管理教育,是中國教育體制化的開始。壬寅學制是中國首次頒布的現代學制,但只頒布而沒有實行,以日本為藍本,注重國民教育和注重實業教育;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依舊存在,保留著科舉制度的痕跡。第一部頒布的關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制,標誌著我國師範教育的開始。
  • 特崗教師招考《教育學》解析:舊中國的學制沿革
    【——舊中國的學制沿革】我國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廢科舉、興學校」開始的。1.1902年的「壬寅學制」(未實行)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統的學校制度,是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的《欽定學堂章程》,1902年為壬寅年,故這個學制亦稱「壬寅學制」。「壬寅學制」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雖然正式公布,但並未實行。
  • 常見的學制類型及我國現代學制的確立與發展
    學制的類型及在我國現代學制發展是教師資格考試的必考考點之一,主要出題方式是單項選擇題。學制,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 文化常識:關於我國的「學制」,你知道多少?
    1902年,我國正式頒布第一個近代學制「壬寅學制」(《欽定學堂章程》),該學制以日本學制為藍本,只頒布而沒有實施。《欽定學堂章程》由清末官學大臣張百熙主持編制,儘管最終沒有實施,但是它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頒布的現代學制,是第一次規定要實行義務教育的學制。
  • 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
    (一)壬寅學制戊戌變法失敗後,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下,爆發了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於此同時,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八國組織聯軍,開始侵華,1901年9月,清廷與侵略者籤訂了《辛丑條約》,矛盾進一步激化,為了緩和人民情緒,所以實行「新政」。官僚大臣紛紛要求開學校,改革科舉。
  • 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梳理
    在之前為大家梳理了西方現代學制的發展,那麼現在接著給同學們梳理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共有四個階段:壬寅學制1902年,清朝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因1902年為農曆壬寅年,亦稱"壬寅學制",是我國教育史上正式頒布但未實行的第一個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律規定的學校系統。《欽定學堂章程》,由晚清大臣張百熙起草。
  • 學制的分類與我國的學制
    所以,歐洲各國在二戰以後,都對雙軌制進行了改革,雙軌學制正在向分支性學制和單軌學制方向發展。其次是單軌制。這種學制最早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形成,其特點是所有的學生在同樣的學校系統中學習,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各級各類學校相互銜接。沒有像雙軌制那樣所謂的階級對立,體現出了教育的平等性特徵。第三種是分支型學制。它是20世紀上半葉前蘇聯建立的一種學制。
  • 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教育學考點:舊中國學制
    舊中國的學校教育制度我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遠在奴隸制社會就有了學校,漢、唐時期就已建立相當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除「官學」與「私學」外,五代以後開始出現書院,這樣,我國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體系便告形成。
  • 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
    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我國當前的學制由橫向劃分的學校系統與縱向劃分的學校階段所構成。橫向劃分可分為普通教育、專業教育、成人教育等類型,縱向劃分可分為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階段。從形態上看,我國現行學制是從單軌學制發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然而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開始的。「廢科舉、興學校」,改革教育,制定現代學制。
  • 癸卯、壬戌、壬寅學制的區別?
    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壬寅學制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未實行。1903年 《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 主要承襲了日本的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並在全國實行的學制系統,成為中國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階段的標誌。並從制度上首次確立了我國學校職業教育體系。
  • 「易混解析」教育學⑧—壬寅學制vs癸卯學制的地位區分
    壬寅學制回答錯誤×D. 壬戌學制回答錯誤×考點:壬寅學制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是並未實行。這是考生易與癸卯學制混淆的知識點。考生需準確掌握這兩個學制的不同地位。知識點1902年的「壬寅學制」(未實行)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先指定的系統的學校制度,是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
  • 2019下教師資格證筆試:常見的學制類型及我國現代學制的確立與發展
    學制的類型及在我國現代學制發展是教師資格考試的必考考點之一,主要出題方式是單項選擇題。學制,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 早期的四大學制: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及壬戌學制
    時間: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年人物:張百熙名稱:《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特點:1.以日本學制為藍本;2.雖然正式公布,但並未實行。性質: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並在全國實行的學制系統,成為中國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階段的標誌。壬子癸丑學制是民國教育家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時頒布的學制,偶爾會考察此知識點。
  • 中國近代學制的演變
    清朝末年,光緒皇帝勵志圖新,責成當時的京師大學堂主管大臣張百熙擬訂了一系列學制改革文件,統稱《欽定學堂章程》,因這一年1902年是壬寅年,所以這套《欽定學堂章程》簡稱壬寅學制,這是中國首次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是它沒有施行便廢止了。
  • 教育制度的含義與學制
    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學校教育制度,其中包括學校性質、任務、培養目標、入學條件、和修業年限。《孟子盡心上》(二)學制學制是指學校制定的制度。
  • 我國近代學制知多少
    中國被迫開始實施「新政」,在教育方面體現在:(一)「壬寅學制」與「癸卯學制」的頒布「壬寅學制」於1902年頒布,中國近代第一個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制定的全國性學制系統,具體規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性質、培養目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課程設置以及相互銜接關係,但是沒有實施。「癸卯學制」是我國近代由中央政府頒布並且首次得以實施的全國性法定學制,又叫做《奏定學堂章程》。
  • 建立高校畢業全國統一考試制度——談廢止高考的可能性和替代方案
    摘要:高考制度在我國已經實施多年,人們對其弊端大多已有充分的認識,但是對廢止高考制度可能性的認識卻就不那麼充分了。本文將告訴人們通過建立普通高校畢業全國統一考試和全國統一高校畢業證書等制度,高考是可以被順利廢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