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的孩子自慰到底是不是性早熟?正不正常?是不是只有我們家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什麼原因引起了孩子的自慰行為?該怎麼處理孩子的這個行為?來看胡佳威老師的專業解答。
在炎熱的夏天裡,許多的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寶寶居然「自慰」了?
(點擊圖片放大觀看)
……
作為一名在兒童性教育領域摸打滾爬了6年的從業者,自從開始接家長諮詢以來,面臨最多的問題永遠是兒童的自慰行為。
很多家長焦慮、緊張,幾乎都在擔心這麼幾個問題:
今天我將逐一為你解答。
人類在胎兒期就開始有自慰行為
其實,早在2011年4月12日,臺灣「今日新聞網」曾報導:臺灣一名孕婦在婦產科進行超聲波檢查時,竟然看到肚子裡27周的男胎兒正在自慰,並且生殖器還勃起了。
醫生表示這是正常現象,最小發現24周的胎兒就有自慰行為。
《美國婦產科雜誌》也曾經記錄過一名32周的女性胎兒自慰的全部過程。胎兒用右手觸摸外陰,並且主要集中在陰蒂區域。這一活動持續30-40秒,過一會又再次開始,並且伴隨骨盆和雙腿的活動。
之後,胎兒的軀幹和四肢的肌肉呈現出達到高潮的肌肉痙攣,最終放鬆休息,而這一過程持續了近20分鐘。
這當然不是性早熟,這個行為也很正常。性是與生俱來的,從精子卵子結合的那刻起,孩子的性就已經發生了。孩子的性感覺神經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並不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才開始有性感覺。胎兒在媽媽肚子裡4個月的時候生殖系統就已經發育成型,此時陰蒂、陰莖內就有神經末梢。更何況是出生以後的幼兒。所以孩子觸碰自己的生殖器官給自己帶來舒服的感覺這就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而非性早熟。網絡上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個行為叫做「夾腿症候群」。乍一看還以為是某種疾病的名稱,但事實上醫學上根本就沒有這個所謂的症候群。這個行為根本就不被醫學看成是一種疾病。當然不是。任何一個幼兒園的老師都會發現班裡總會出現幾個孩子在午睡的時候有自慰行為。自慰行為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但是確實是一個常見的行為。很多家長第一次發現孩子有自慰行為都不會跟其他家長交流,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情,「家醜不可外揚」。但事實上只要你多跟幾個家長一聊就會發現其實好多孩子都有這個行為。大多數家長都因為不知道,也不好意思問,都自己嚇自己以為就自己家的孩子出現這種不正常的行為。我們前面也講了孩子的生殖器被觸碰時會有舒服的生理反應,所以當孩子體驗到這種舒服的感覺以後就會好奇並且去探索。有時候是孩子探索自己的身體。摸摸這,摸摸那,恰好摸到了生殖器,引起了反應。孩子帶著新奇和好玩就會反覆去觸碰自己的生殖器官。有的時候則是成年人對孩子生殖器的挑逗。或者換紙尿褲時與生殖器的摩擦引起了孩子的感覺。當然也有的時候可能是猥褻的發生。比如自慰是一個隱私的行為,不可以在別人面前或者在公共場合自慰。生殖器是我們身體寶貴的器官,我們需要保護好它;
手髒的時候不能摸我們的生殖器,就像我們手髒的時候不能揉眼睛一樣;
也不可以用尖銳的東西戳我們的生殖器,更不能把什麼東西塞到我們的生殖器裡面。因為這樣做會讓我們的生殖器受傷。
隱私、衛生、安全其實是我們需要引導孩子認識的重要原則。1、「我很耐心的跟我們家孩子說了隱私,孩子還是會在別人面前自慰怎麼辦?」孩子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2-3歲的孩子既不懂隱私的概念,也不懂社會規範,更多的還是會以自我為中心。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你讓他注意隱私、衛生、安全,基本上等於白講。所以,如果孩子在他人面前撫摸自己的生殖器官,你可以通過間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停止孩子的行為。比如拿出孩子感興趣的玩具、食物來取得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能夠理解社會規範,擁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那麼我們就通過正向鼓勵來讓孩子逐漸意識到隱私。這個時候恰恰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多一些的耐心和溫柔,逐漸引導孩子意識到社會規範的尊重,理解隱私。2、「我們家的孩子看到我進房間,就會停止,裝做不動的樣子。我還需要繼續引導嗎?」如果孩子一教能夠意識到躲著人了,那麼就不需要去管孩子了。就像幼兒園裡老師如果發現自己一出現,自慰的孩子就停止不動,說明孩子已經意識到避開人了。老師也不需要去幹預孩子。3、「我擔心孩子去了學校被老師發現,老師笑話他怎麼辦?」其實老師比家長要見怪不怪的多了。稍微有幾年教學經驗的老師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只是很多老師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與其擔心老師笑話孩子,倒不如把這篇文章轉給老師看,讓老師不要用錯誤的方式處理,意識到這是正常的即可。就我所接觸的案例中,有3個月以後自慰行為就消失的,也有1年以後自慰消失的,也有一直持續到青春的。總之沒有標準的時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孩子心理越來越強大,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能吸引孩子的東西越來越多,孩子不會一直沉迷於自慰。文章轉載自保護豆豆(ID:baohudoudou) 胡佳威,保護豆豆兒童性教育老師,中國性學會青少年專委會成員;知乎、簡書性教育專欄作者、保護豆豆、不羞學堂創始人。
↓↓↓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育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