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末啟動的醫改到2009年的「二次出發」,2020年,新醫改已邁入第二個十年。如果把第一個十年以「遏制藥品、耗材價格虛高為突破口」的醫改稱為1.0時代,那2020起的下個十年,則是以「價值醫療」為核心導向的2.0時代。
什麼是價值醫療?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國家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5623.55億元,約佔全部財支出的7%,較2017年14450.63億元增長8.1%,其中財政對醫保的補助(補需方)約佔財政醫療衛生支出的48%。面對醫療開支的持續上升,人口老齡化以及慢性病的挑戰,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以醫院為中心、體系碎片化以及按醫療服務項目付費為主的支付模式等問題更加凸顯,使得醫療服務體系的變革需求更加急迫。
在此之下,以「推動醫藥衛生體制從服務量驅轉變為價值,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即為核心的價值醫療。
「價值醫療」概念的提出者是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Michael Porter。而「價值醫療」在中國的實踐則起始於2016年,中國政府、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三方五家」醫改報告——《深化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設基於價值的優質服務提供體系》。其中明確提到,探索如何在一定成本下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倡導從傳統醫療服務轉型為「以人為本的一體化服務(PCIC)」,實現供給側(醫療服務商)與需求側(公眾)利益的平衡。
什麼將推動價值醫療?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阿琳娜T錢博士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梅瑞狄斯B羅森塔爾教授提出,成功的「價值醫療」模型有三個核心維度。前兩個是通常用於獎勵醫療服務提供方減少支出和提高質量的經濟激勵。然而,第三個維度則涉及到醫療機構可能從醫保機構獲得的各類非經濟的基礎型支持。醫保機構可以通過非財務型基礎支持做出重大貢獻。這類基礎型支持視為在其實現組織結構和醫療模式變革中所需能力的重要提升要素。醫療資源既短缺又昂貴,人們購買醫藥服務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看病難、看病貴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對於患者給予相應的補償,在社會中起到「互助-共濟」的作用,成功的價值醫療離不開從醫保機構獲取的基礎支持,換言之成功的價值醫療離不開精準、高效、安全的醫保第三方支付。
130 多年來,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制度安排經歷如下三個階段,按照服務數量付費(Fee For Service,FFS)、按照服務質量付費(Fee For Diagnosis-related,FFD)和按照服務價值付費(Fee For Value-bigdata,FFV)。每次變革均有質的變化,是一次巨大的社會進步,促使醫藥領域的社會治理步步深入。而按服務價值付費則是推動價值醫療的關鍵所在。
按照服務價值付費(FFV):醫護服務的價值鏈即可及性(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療)、安全性(將質量放在第一位)和可支付性(定價合理、有第三方支付)的平衡,即鐵三角定理。
按照服務價值付費(FFV )的主要特徵如下:一是關注醫護勞動所承擔的風險和質量產出,鼓勵專家型醫生合理接診、敢於挑戰疑難重症,在質量和成本之間做出最佳決策;二是關注醫患互動、患者體驗、知情決策、就醫環境安全性、醫務人員態度等。
DRG和DIP這兩種醫保支付方式為中國「價值醫療服務」指明道路,一方面DRG和DIP在FFV的維度上實現了控費,倒逼醫院精細化管理;如果把價值醫療分為「低成本」和「高質量」兩部分,在另一方面也實現了某種程度的「低成本」。當然,除了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藥及耗材國家集採等供應端改革也將大大降低成本。那「高質量」如何實現呢?
按照服務價值付費(FFV)的鐵三角定律當中,其中就涉及「可及性」以及「安全性」,可及性指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療,安全性指「將質量放在第一位」。這兩個特點將架構價值醫療的「高質量」。
中國,距離「價值醫療」還有多遠?
而目前,我國按照服務價值付費(FFV)僅僅進入萌芽階段,按照服務價值付費(FFV)鐵三角定律「可及性」、「安全性」以及「可支付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在可及性上(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療),也就是國內常說的「分級診療」,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根據2019年的數據,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量佔門診總量的23.3%,基層門診量還遠遠達不到《意見》提出的「2017年≥65%」的目標。且所佔比重不升反降。2015-2018年間,多地雖然家庭醫生籤約率直線上升,但是多呈現出「只籤不約」的特點,流於形式,全科醫生首診制度未建立,全科醫生診療「守門人」的作用不明顯。
在「安全性」上,2019年中國醫療質量和安全水平顯著提升。住院患者死亡率、壓瘡發生率、輸血反應率等患者安全類指標持續下降。但目前我國醫療質量安全仍有薄弱環節,特別是基層醫院和民營醫院仍需提升。
在「可支付性上」,DRG與DIP的醫保支付方式推廣目前還處於試點狀態,在既往過度醫療情況下,分值或權重或多或少都會有「水份」,特殊病種/病組缺少合理分擔,特病單議機制也尚不健全,專家稀缺。在「定價的合理性」上,就讓按服務價值付費方式的可支付性稍顯欠缺。
未來10年,將是價值醫療在國內持續深耕的10年。
價值醫療充滿了新意與挑戰,原因在於價值醫療既考慮成本也關注質量,醫院將接受外部和內部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在DRG付費改革、藥品耗材零加成、強化臨床使用評價等政策持續推進下,醫院的成本管控壓力勢必與日俱增,同時還要嚴把醫療質量安全,探索健康結果最優解的實踐模式。另一面的壓力來自於醫院內部。隨著藥品耗材由醫院的利潤中心轉變為成本中心,醫院的收入壓力激增,而成本卻呈剛性增長。如何控費提質,將是醫改2.0之下醫院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但同時別忘了成功的價值醫療的核心維度還需獎勵醫療服務提供方減少支出和提高質量的經濟激勵,激勵和補償機制不完善,價值醫療將無法真正實現。
「醫有數」專注醫院大數據分析應用及醫保付費方式改革,
關注「醫有數」讓醫療前沿訊息在您心中更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