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幼兒園被搬進了養老院,老人和孩子的相處原來可以這樣和諧

2020-12-24 騰訊網

文|福林媽咪

在我們的印象中,老人對孩子都是「隔輩親」,總怕這樣會慣壞孩子。但是在美國西雅圖,有一家「代際學習中心」的機構ILC,創立於1991年,機構讓養老社區與幼兒園來了一場美麗邂逅。

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相互碰撞,得到的結果卻出人意料

幼兒園和養老院共用一棟建築,養老院裡有將近400位高齡老人,平均年齡90歲,他們大多行動不便,有些還帶著殘疾,日常必需有人照顧。

而幼兒園,家長們可以選擇全日託、半日託或者一個星期去兩三天,而養老院每周對幼兒園開放5個工作日,每天開放時間為1個小時,到了時間,老師就會帶著孩子去跟養老院的老人們互動。

這裡沒有一般幼兒園裡的幼教,但是對教師的要求卻更嚴格,因為這些老師不光是幼教,還要會護理老人,而家長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一所機構,正是因為孩子們在這裡學到的,不光是幼兒園裡的東西,幼兒園以外的很多知識,孩子也會接觸到,而這些知識不光是老師傳授的,更是與老人們溝通後得來的彌足珍貴的經驗。

他們會跟老人一起做飯、吃飯

還會一起做手工、畫畫

玩遊戲

孩子在這裡的一年時光,學到了很多普通幼兒園裡學不到的東西。家長們也感受到了孩子的變化。

他們在與老人相處的時光裡,變得更有耐性。

一位耳背的老人詢問小男孩的名字,小男孩說自己叫Max,但是老人總是聽錯:Mack?Matt?Match?來來回回不知小男孩兒重複了多少次自己的名字,但老人還總是重複錯,可男孩兒從始至終沒有生氣過,只是繼續一遍遍重複自己的名字。

有人說,在孩子們搬進養老院之前,這裡的老人無論是精神狀態還是身體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原本這裡的老人整日發呆、睡覺,養老院的氛圍十分壓抑,但是孩子到來,這裡充滿了歡聲笑語,老人也從長期的孤獨狀態中走了出來,得到了難得的快樂。

他們能向孩子傳授人生經驗和知識,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孩子與這些垂垂暮年的老人相處,意識到了爸爸媽媽會變老,自己也會變老,懂得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

老人和孩子的相處,原來可以這樣和諧互助。

回歸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溺愛孩子,把孩子寵壞,讓爸媽管教起來費勁,這就是隔代教育的唯一缺點。

所以有的爸爸媽媽都儘量不讓孩子跟老人相處太久,因此家裡的老人也就缺少了陪伴。以至於很多老人到60歲以後,極易出現孤獨空虛的感受,嚴重的還會出現孤獨症,這會讓老人的免疫力都受到影響。

為了老人,也為了孩子,可以為他們做一個「相處計劃」

不該讓孩子與老人朝夕相處,也不該不讓孩子與老人相處。為了符合我們的國情,應該為老人和孩子的相處作出規劃。

首先,0-1歲的孩子,處於養育階段,老人分擔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

在孩子0-1歲的時候,還不會走,更多的就是需要餵養,寶媽可能自己一個人帶會比較累,無法兼顧,這時候,奶奶、姥姥搭把手是求之不得的。

其次,2-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老人儘量退出,以寶媽為主

尤其在孩子2歲的時候,經常不聽話,叫往東偏往西,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但如果這時候有個「有求必應」的爺爺奶奶的話,孩子畢將被寵壞,所以,2-6歲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應該是爸爸媽媽為主導。

最後,3歲孩子上了幼兒園,老人的角色也可以是另一種陪伴。

每天傍晚把孩子接回家後,讓孩子和老人好好相處,這會幫老人打開心扉,老人也可以把自己的畢生哲學傳授給孩子,以此來找到自己的價值。孩子也能在相處中學到更多東西。

之前國外油管上有個爆火的中國爺爺,在國外油管上的視頻點擊量排第四名,被稱為爺爺版「李子柒」。他的孫子在外面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很好玩時,就會吵著讓爺爺給買,爺爺精通木工手作,尤其擅長卯榫結構,可以不用一顆螺絲,為孫子打造出更好的玩具。

老人跟孫子的相處也其樂融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孫子在和老人的相處過程中,不斷被傳統手工藝薰陶,更是一種傳承。

如果老人有精力,喜歡旅遊,那就儘量讓他們去,他們的晚年時光本就不是應該被我們的下一代綁住,這樣也能讓老人的心情放鬆,有心勁兒,疾病才不那麼容易找上門。

在隔代教育的問題上,老人和孩子的相處是可以找到中間點的。

怕老人影響自己教育孩子,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希望你可以把他叫到房間裡,關起門後一對一教育。

有的老人護自己的孫子孫女,不想看他們挨罰,有時候就會干擾爸媽教育孩子,爸媽說一句,老人就向著孩子說一句話,孩子甚至絲毫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變得是非不分,所以,如果和老人同住,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單獨教育。

再者,跟老人商量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應該以爸爸媽媽為主,希望這一點,所有的老人都能明白。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跟老人心平氣和的溝通。

莫把老人愛孩子的心給傷了……

相關焦點

  • 當幼兒園被搬進了養老院,老人和孩子的相處會有怎麼樣的變化呢?
    當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相互碰撞,會有什麼樣的火花呢?在美國的西雅圖,有一家「代際學習中心」機構ILC,它創立於1991年,這個機構讓養老社區和幼兒園來了一場美麗的邂逅。讓幼兒園和養老院共同使用一棟建築,在這個養老院裡有將近400位高齡老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在90歲,他們大多都是一些行動不便
  • 幼兒園搬進西雅圖老人院,孩子們學會了接受並給予愛與關心
    有趣的是,這些孩子的家長因為考慮到自己和老年人相處的經歷,因此最初並未將孩子送去這個隔代學習中心。但是這裡有很好的聲譽,也有很好的老師,一些家長在了解了之後對布裡格斯表示,他們看到了這種模式的益處。布裡格斯說道,「一個孩子的父親和我說,他看到自己的父母正在變老,尤其深有感觸。」
  • 從「幼兒園+養老院「,到「親子旅遊+養老旅遊」
    【牧青按語】      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卻神奇地治癒了老人的孤獨症
  • 養老院開進幼兒園 「老幼同養」的溫情與水土不服
    高德明身邊就有這樣的家庭,有好吃的好喝的,第一個想到孩子,最後才輪到老人。「後來我想起在雜誌上看過一篇國外的報導,有人把養老院和幼兒園放在一起。」高德明認為這種方式挺好,老人能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代替家長照顧他們,還能順便解決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當時的武昌路幼兒園還在蛇山。
  • 當養老院遇上幼兒園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那是一個養老院和幼兒園融合在一起的地方,老人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參加各種活動。紀錄片裡,一群四五歲的孩子圍著一位老人,撫摸她爬滿皺紋的手;插著引流管的老人幫孩子製作三明治。一位老人對著鏡頭說,「你知道能夠關心別人和得到別人的關愛,是一種怎樣的感動嗎?」類似模式並不僅僅存在於國外,在中國,它被稱為「老幼同養」。
  • 養老院辦幼兒園 老幼各有所得
    貴州有家幼兒園,通過辦學模式創新,改變了養老院老人的孤獨境遇,治癒著老人們的「孤獨症」。  把幼兒園與養老院辦在一起,看似異想天開,實際上卻是用心且靠譜的實驗,不僅是幼兒教育的模式創新,更是養老模式的有益探索。這項實驗,無論對治癒老年孤獨,還是幼學教化啟蒙,都大有(益。對老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看到孩子的笑容更讓他們歡樂,這讓機構養老者也能獲得類似「含飴弄孫」的溫暖。而對於孩子們而言,學會主動關懷長輩是他們人生的必修課。
  • 幼兒園過出養老院的氣質,這些孩子深得老人的精髓,網友:笑死了
    導讀:幼兒園過出養老院的氣質,這些孩子深得老人的精髓,網友:笑死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幼兒園過出養老院的氣質,這些孩子深得老人的精髓,網友:笑死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父母送孩子到幼兒園是應當的,而孩子送父母到養老院是不孝
    養老院就是老年人的幼兒園。看過一部腦洞大開的美國電影《返老還童》,主角班傑明,出生的時候身體機能和精神面貌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老頭,他遭父母遺棄後被一家好心人收養,很多人都認為他不會活下來。而現在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和孩子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形式上,都是無法成為他們可依靠的「大人」,因此需要找一個中間人充當這一可靠角色。如果不看目的和結果,上述「形式」也可以看出是本質。但事情的綜合性質,不能從某一方面得到確定的說明,所以」形式「就成了手段。
  • 70歲老人被兒女送養老院,原因值得深思:這3種父母往往不被孝順
    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老人頤養天年,兒孫事業有成,小輩體會上代人的不易,對長輩尊敬又孝順,這才是新一代的模範家庭。原來是兒子要結婚了,張爺爺和老伴都很高興,但未過門的媳婦不願意和老人一起生活,說相處不到一塊,容易產生婆媳矛盾,揚言如果不能享受二人的世界,就不願意結婚。兒子又不想管身體不好的老母親,最後居然決定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去生活。
  • 幼兒園前人山人海,養老院前空無一人:我想回家
    幼兒園和養老院,一個是教育孩子的地方,一個是照顧老人的地方。  老人,他們的閱歷豐富,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可能已經行動不便,不能再幫你帶孩子,有時候還會帶來一些小麻煩。  所以在幼兒園門口總是人山人海,養老院前卻總是人單影只。
  • 養老院和幼兒園前區別咋這麼大
    上面這個是幼兒園接孩子的家長。父母老了,要不要把父母送入養老院呢?其實,不管是送入養老院養老,還是在家裡,我們都應該時時為老人著想。要經常打電話問候一下在家的老人,讓他們不至於太孤單。有空的時候,要回去陪陪他們。真的不能象第二個圖片的老人,孩子忘了探視日,沒來看他,老人號淘大哭。畢競在我們上幼兒園的時侯,父母把我們當寶貝一樣的呵護著,生怕我們嗑著,碰著。他們老了,只盼望自己的子女有時間去看看他們,陪陪他們聊聊家常,我覺得這一點都不過份!
  • 養老院門口心酸一幕:老人佝僂身子扒著鐵門,像極了盼父母的孩子
    還有網友更是直言:這些翹首以盼的老人,像極了幼兒園的孩子在等待父母接自己回家,讓人心酸。老人的養老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晚年如何妥善度過,是我們子女和老人都要一起提前考慮的問題。晚年是否去養老院,每個人看法不同。
  • 幼兒園園長改行當養老院院長 曾遭家屬威脅
    昨天一早,記者走進青山區最大的養老院——武鋼南山老年公寓,出人意料的是,51歲的院長羅素娟曾是一名幼兒園園長,年過四十才改行做起了養老院院長。  年過四十改行  1982年羅素娟從武漢二師畢業,在幼兒園工作了幾十年,曾有不少家長捨近求遠把孩子送來請她帶。
  • 16秒掌摑腳踢八旬老人6次,老人養老是找保姆還是送養老院?
    保姆們都說自己有經驗,但事實上,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僱主對保姆的要求有所改變,相當一部分僱主不滿足於保姆只懂得洗衣、做飯,有的還要承擔起陪老人聊天、帶老人娛樂甚至是會一點康復等任務,但這樣的保姆打著燈籠也難找。這樣的月嫂容易找,但這樣照顧老人的保姆卻幾乎為零。
  • 「攢錢去養老院,死也不拖累孩子」,養老院老人卻哭訴:我要回家
    沒有一個父母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得好的,甚至在自己老去之後,為了減輕孩子們的負擔,不給孩子們添麻煩,會自願住進養老院之中。當然,還有有一部分在養老院中生活的父母,是被孩子逼迫的。每每聽到這樣的話,趙叔總是搖搖頭說:"嗨,我這不是想著多賺點養老的錢麼,等錢攢夠了就直接住進養老院,我這人就要強,到死也不能拖累孩子。"可在生活中,趙叔這樣主動想住進養老院的父母也是少數。
  • 「新潮養老」火了,不去養老院不拖累子女,網友:前期易,後期難
    那可能是養老最難,「老了老了,不中用了」經常聽到老人們說這樣的話。老年人養老有退休金還好,要是沒有退休金,養老就是一個大問題。以前的養老方式有兩種,一是去養老院養老,二是子女贍養,兩種養老方式,各有好處和壞處。一種「新潮養老」火了,老人們不去養老院也不拖累子女,其中一種養老方式就是抱團養老。
  • 在幼兒園享「養老院」待遇?看娃受到「VIP照顧」,寶媽哭笑不得
    這是上了養老院吧!原來,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男孩在幼兒園裡面吃飯的時候,一旁的姐姐很會照顧人,可能兩個人挨在一起,看到小男孩不會吃飯,於是小姐姐就主動開始餵飯了,而兒子呢?一臉得意的樣子,像個大爺似的在那穩穩坐著還很配合,兒子想吃哪個,小姐姐就給吃哪一個,看到這個畫面,媽媽也感嘆,在家裡真是白擔心了,看來你過得很好啊!
  • 我花300元住進養老院陪伴這些老人,並不僅是為了省錢
    這不是一句酸溜溜的雞湯,而是去年杭州市濱江區發起的陪伴老人志願者項目。志願者一旦入選,可以用僅300元的價格,入住至少月租1500的房子,代價是每月花上20個小時用來陪伴居住在」陽光家園「養老院的老人門。今天是志願者日,快一年過去了,這些遠離子女的老人,是否得到了他們期待的快樂,而最初的自願者們,他們在養老院又過得如何了?
  • 家長要與孩子和諧相處
    家長要與孩子和諧相處江蘇省贛榆縣城頭中學 李君仁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是現行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可以說,每一位家長都為孩子學習絞盡腦汁,每一位家長也都為孩子的成長煞費苦心。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家長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孩子往往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形成&34;。
  • 不婚、丁克,我老了就去這樣的養老院!
    演員焦俊豔被逼急了,最近就直接說:「為什麼年輕人一定要結婚啊,老了還可以去住養老院啊」。目前東京都內的養老院就有3000家以上,大概分為以下幾種:特別照顧養老院、老人之家、老年痴呆集體住宅、養護養老院、看護老人保健設施、收費養老院、小規模多功能住家看護、看護小規模多功能住家看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