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在我們的印象中,老人對孩子都是「隔輩親」,總怕這樣會慣壞孩子。但是在美國西雅圖,有一家「代際學習中心」的機構ILC,創立於1991年,機構讓養老社區與幼兒園來了一場美麗邂逅。
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相互碰撞,得到的結果卻出人意料
幼兒園和養老院共用一棟建築,養老院裡有將近400位高齡老人,平均年齡90歲,他們大多行動不便,有些還帶著殘疾,日常必需有人照顧。
而幼兒園,家長們可以選擇全日託、半日託或者一個星期去兩三天,而養老院每周對幼兒園開放5個工作日,每天開放時間為1個小時,到了時間,老師就會帶著孩子去跟養老院的老人們互動。
這裡沒有一般幼兒園裡的幼教,但是對教師的要求卻更嚴格,因為這些老師不光是幼教,還要會護理老人,而家長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一所機構,正是因為孩子們在這裡學到的,不光是幼兒園裡的東西,幼兒園以外的很多知識,孩子也會接觸到,而這些知識不光是老師傳授的,更是與老人們溝通後得來的彌足珍貴的經驗。
他們會跟老人一起做飯、吃飯
還會一起做手工、畫畫
玩遊戲
孩子在這裡的一年時光,學到了很多普通幼兒園裡學不到的東西。家長們也感受到了孩子的變化。
他們在與老人相處的時光裡,變得更有耐性。
一位耳背的老人詢問小男孩的名字,小男孩說自己叫Max,但是老人總是聽錯:Mack?Matt?Match?來來回回不知小男孩兒重複了多少次自己的名字,但老人還總是重複錯,可男孩兒從始至終沒有生氣過,只是繼續一遍遍重複自己的名字。
有人說,在孩子們搬進養老院之前,這裡的老人無論是精神狀態還是身體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原本這裡的老人整日發呆、睡覺,養老院的氛圍十分壓抑,但是孩子到來,這裡充滿了歡聲笑語,老人也從長期的孤獨狀態中走了出來,得到了難得的快樂。
他們能向孩子傳授人生經驗和知識,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孩子與這些垂垂暮年的老人相處,意識到了爸爸媽媽會變老,自己也會變老,懂得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
老人和孩子的相處,原來可以這樣和諧互助。
回歸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溺愛孩子,把孩子寵壞,讓爸媽管教起來費勁,這就是隔代教育的唯一缺點。
所以有的爸爸媽媽都儘量不讓孩子跟老人相處太久,因此家裡的老人也就缺少了陪伴。以至於很多老人到60歲以後,極易出現孤獨空虛的感受,嚴重的還會出現孤獨症,這會讓老人的免疫力都受到影響。
為了老人,也為了孩子,可以為他們做一個「相處計劃」
不該讓孩子與老人朝夕相處,也不該不讓孩子與老人相處。為了符合我們的國情,應該為老人和孩子的相處作出規劃。
首先,0-1歲的孩子,處於養育階段,老人分擔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
在孩子0-1歲的時候,還不會走,更多的就是需要餵養,寶媽可能自己一個人帶會比較累,無法兼顧,這時候,奶奶、姥姥搭把手是求之不得的。
其次,2-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老人儘量退出,以寶媽為主
尤其在孩子2歲的時候,經常不聽話,叫往東偏往西,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但如果這時候有個「有求必應」的爺爺奶奶的話,孩子畢將被寵壞,所以,2-6歲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應該是爸爸媽媽為主導。
最後,3歲孩子上了幼兒園,老人的角色也可以是另一種陪伴。
每天傍晚把孩子接回家後,讓孩子和老人好好相處,這會幫老人打開心扉,老人也可以把自己的畢生哲學傳授給孩子,以此來找到自己的價值。孩子也能在相處中學到更多東西。
之前國外油管上有個爆火的中國爺爺,在國外油管上的視頻點擊量排第四名,被稱為爺爺版「李子柒」。他的孫子在外面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很好玩時,就會吵著讓爺爺給買,爺爺精通木工手作,尤其擅長卯榫結構,可以不用一顆螺絲,為孫子打造出更好的玩具。
老人跟孫子的相處也其樂融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孫子在和老人的相處過程中,不斷被傳統手工藝薰陶,更是一種傳承。
如果老人有精力,喜歡旅遊,那就儘量讓他們去,他們的晚年時光本就不是應該被我們的下一代綁住,這樣也能讓老人的心情放鬆,有心勁兒,疾病才不那麼容易找上門。
在隔代教育的問題上,老人和孩子的相處是可以找到中間點的。
怕老人影響自己教育孩子,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希望你可以把他叫到房間裡,關起門後一對一教育。
有的老人護自己的孫子孫女,不想看他們挨罰,有時候就會干擾爸媽教育孩子,爸媽說一句,老人就向著孩子說一句話,孩子甚至絲毫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變得是非不分,所以,如果和老人同住,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單獨教育。
再者,跟老人商量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應該以爸爸媽媽為主,希望這一點,所有的老人都能明白。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跟老人心平氣和的溝通。
莫把老人愛孩子的心給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