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導 寶寶一歲多就「全託」會不會太早?儘管一歲多的孩子有些還不會自己吃飯上廁所,但在廈門,各種嬰幼兒託管中心、家庭式嬰幼園、全日託親子園、幼兒託管班等早教機構卻都向一歲多的孩子敞開了大門。
業內說,年後許多幼託中心都迎來了新生報名的一波高峰,特別是二胎政策開放後,小小孩上託班成了越來越多二胎家庭的「剛需」。這塊市場存在著巨大潛力,但其迅速發展的背後卻是亟待規範的尷尬處境,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們選擇幼託機構時,也經常只能是「霧裡看花」。
私人幼託機構創辦門檻極低
家住金雞亭附近的「80後」小莊是個二胎媽媽,上周,她把1周半的女兒送進了小區附近的一個幼兒全日託班。這家全託班棲身於寫字樓高層,四五十平米的區域既是孩子們的活動室、音體室,又是閱覽室、保健室,到了午休時間,臨時搭上十幾張簡易的小床鋪,也就變成了孩子們的寢室。
當天,「託」進去的13名寶寶全部不到三周歲,但配了2名老師和1名保育員,這點是小莊比較滿意的地方,「聽說兩個老師以前都在幼兒園裡教過,這樣的條件每個月要2000元,貴一點遠一點的託班,對我們都不合適」。
託管這幾天,小莊的女兒上了認知課,通過圖片和視頻了解了一些小動物;訓練了精細操作,藉助簡單的手工製作玩了幾樣遊戲,還進行了繪本閱讀,接觸了幾種小樂器……
儘管小莊知道這家託管班在創辦時是以「家政服務」申請的執照,與幼兒託管毫無關係,但出於無奈,她還是打算把孩子「託」進去過渡一段時間。
類似的私人創辦的早教託班機構在廈門越來越常見,導報記者走訪發現,它們的創辦門檻極低,大多分散在居民樓或寫字樓裡,有些由經營者掛牌即視成立,有些索性連牌子都沒有,是由全職媽媽帶著自家孩子,再召集周邊幾個同齡孩子一起組成的臨時託管班。
當然,廈門目前也有不少大型的早教託班機構,它們也為一歲半至三歲的孩子開設小小班託管教育。不過,這些大型的早教中心雖然場地較大,但由於生源多,很多時候班級的師生配比也不合理。
比如,在廈大附近的一所大型幼託中心,每班25個孩子裡一半以上都不到三歲,其中還有好幾個一歲多的孩子,總共也只有2名老師和1名保育員在負責。
大型早教中心收費要價很高
在私人創辦的幼兒全託班裡,周一至周五每天從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每月的收費最低也要1300元左右。而大型機構的收費則要貴出很多,每月基本都在2500元以上。
比如在輪渡附近的一家全託早教中心裡,每天提供早點、午餐,外加水果和下午茶,價格按報班時間算,分6個月、9個月到12個月不等,報班時間越長,每月分攤的費用也相對較低。最便宜的是12個月,基本不放寒暑假,要價是40000元,分攤起來每月也要3300多元。當導報記者驚嘆「這麼貴」時,對方的解釋是:「我們有外教,能讓寶寶在雙語環境中快樂地進行遊樂課程。」
一位媽媽坦言,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這麼貴的費用,「一個月3000多元,有條件的還不如直接請保姆在家帶」。
這麼高的收費,孩子一整天在託管中心裡都是怎麼度過的?根據幾位家長的反饋,在比較大型的早教全託班裡,孩子們一早到班上,一般會先做早操,而後吃早餐,緊接著就是各種課程、各種遊戲、各種閱讀、各種訓練。吃完午餐午休後,集體曬太陽,之後玩玩具,就可以等著爸爸媽媽來接了。其中早上的上課環節,就包括了體智能、音樂、表演、美勞、外語等多種課堂。
不過,也只有極少數託管機構做得相對公開透明,比如位於民族路的一家童話館,幼兒日託班的教室外牆是透明玻璃,家長站在門口就可以看到孩子在裡面做什麼。老師還會每天實時發送二三十張孩子的活動照片到家長群。但大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在私人幼託班裡,家長要知道孩子在這一天做了什麼,基本只能通過老師了解,或向孩子詢問,但一兩歲的孩子一般又都無法清楚地表述。
市場蓬勃發展卻又亟待規範
在把1歲多的寶寶送去全託前,儘管許多家長都有這樣那樣的顧慮,但實際情況是,在年後,無論是私人創辦的家庭式全託班,還是大型的早教託班機構,都迎來了新生諮詢和報名的一波高峰。一位老師說,特別是二孩政策放開以後,小小孩上託班已經開始成為越來越多二胎家庭的「剛需」。「不少媽媽生了二胎之後,都是因為兩個小孩帶不過來,才送進來的。」據說,進全託班最小的孩子,甚至只有一周四,連話都說不利索。
雖然小小孩的早教託班機構在廈門遍地開花,但小莊說,「許多媽媽在選擇託管中心時其實和我一樣,都是『霧裡看花』。」這要歸因於早教託班市場的不規範。就像小莊孩子班上的老師說,目前早教託班市場並未通過立法制定規則來規範行業的發展,所以眼下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社會上甚至行業內也出現並流傳著一些負面消息。
據了解,目前,國家層面尚未有一部專業法規對校外託班機構的市場準入要求和監管進行規定。廈門從2014年開始,由工商部門按照「社區服務」類對幼兒託管班進行工商登記,不過,整個早教託管市場依然缺乏系統有序的管理。
這也讓有心辦好幼兒託班的經營者倍感困惑,一位在軟體園附近經營了兩年幼兒全託班的陳女士說,多年來,「業內都認為這個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但目前實在太亂,希望政府能牽頭立法,儘早讓市場規範化發展。」
導報記者梁靜/文梁張磊/圖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