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精要主義者最厲害的方法之建立常規和專注當下

2021-01-08 三月等花開

今天看了《精要主義》的第十七和十八章節:心流,常規造就天才和專注,當下最重要的是什麼。裡面講到了要成為精要主義者,需要執行的兩個方法:建立常規和專注當下。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有段時間在網絡上瘋轉的一張關於王健林的工作安排表。時間表上寫著早上四點起床,然後鍛鍊身體到五點,五點後花半個小時在吃早餐,吃完早餐後趕飛機去外地開會。整個行程表上的時間沒有一點點浪費。人家的一個上午做的時間比我們普通人一天做的事情還多。有網友感嘆到,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也有人會質疑,這個時間表時真的嗎,真的有人能做到一天的時間幾個城市甚至幾個國家來迴轉,還堅持鍛鍊學習,過著簡直不像人的生活嗎?其實這種人就屬於精要主義者,他們不斷地建立正確的常規,專注於當下要做的事情。像早起、鍛鍊身體和日常的學習充電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痛苦,反而是像喝水吃飯一樣正常。

要成為一名精要主義者,讓有意義的事情做起來毫不費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正確的常規,讓重要的事物執行起來毫不費力。

很多人可能對常規的定義不太清晰,那麼先來跟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常規。

常規的定義:常規就是讓自己認定的精要事務按照默認的路徑實現。

奧運遊泳名將麥可·菲爾普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獲得了創紀錄的8枚金牌,在我們看來這些似乎毫不費力的運動奇蹟,除了更長時間和更刻苦的訓練,還得益於常規練習。在比賽前他會進行一套精確模式的放鬆運動和其他練習,比賽前10分鐘帶上耳塞自己呆著,平時睡覺,一覺醒來,都會在腦海裡對完美的比賽進行一次想像。

麥可·菲爾普斯這些重複的練習就是他的常規,通俗的來說,常規就是一種可以堅持下去的好習慣,一種讓事情按照特定順序執行的規則,有利於你的重要事情順利的進行下去。

比如,早上醒來就會去鍛鍊身體,晚上睡覺前就會看會兒書,坐在電腦桌旁就會開始工作。建立了正確的常規,這些事情都會自然而然的去做,而不是需要有人去逼迫和催促,才能執行。

建立了正確的常規可以讓人熟能生巧,把事情任務變為習慣,事情變得簡單。比如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剛開始閱讀會覺得很困難,但是一旦建立起了閱讀的常規,每日不斷練習,久而久之,閱讀就成為了每日的習慣,就不會再覺得痛苦。

建立了正確的常規還可以提高認知優勢,讓精神空間釋放,專注於新的事物。比如建立了閱讀的常規後,閱讀已經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和簡單,不會耗費我們太多時間和精力,這時候就可以把精力發到新的事物上,建立新的常規。就像那些演而優則唱的明星,當表演已經成為他們的常規的時候,他們才會把精力用到新的領域唱歌。

既然建立正確的常規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要如何來訓練呢,接下來給大家講建立常規的5個方法。

1,檢修觸發器。習慣=刺激(觸發器)+常規+激勵。找到刺激事件,改變刺激後的行為。比如,鬧鐘一響,你會查看信息,那麼可以改變一次刺激後的行為,鬧鐘一響,就去看書。長時間的強化,你很快會下意識地、自動的執行新的常規。

2,創造新的觸發器:想要行為有新的變化,可以創造新的刺激來觸發我們的行為。比如,我們想要培養閱讀的習慣,可是總是喜歡拖拉,那麼我們可以把要看的書放在電腦旁邊,每次要玩電腦的時候,就會看到書,提醒我們閱讀。

3,先啃最難啃的骨頭:找刺激物,精力集中在最難的事情上去。

4,建立混合型常規。每天的同一事件做同一事情,會乏味,為了避免常規疲勞,可以在每周的不同時間建成不同的常規。比如每周一閱讀,每周二寫作等等。

5,陳規陋習,逐個突破。建立常規,如果一次性改變太多會造成災難。從小處著手更容易成功。比如控制飲食,可以先從少吃半碗飯開始,而不是一開始就不吃飯。

作為精要主義者,可以建立一個又一個的常規,讓很多重要的事情做起來毫不費勁。但是很多事情,每個人都會做,比如閱讀和寫作,人人都可以做,為什麼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的不好呢?這就是投入專注力不同所帶來的差異。

演員杜淳在《我就是演員》中的表演獲得了陳凱歌導演的高度讚賞,評價他的表演,說斬立決之後,他就是個帝王了。高度的讚賞來自於他的努力和刻苦,來自於對比賽的專注訓練。在準備期間,他和其他演員經常都彩排到半夜,把自己全身心投入進去,把自己就當做角色本身,就想著為觀眾和自己交個好作品。他說:演的時候,什麼都沒想。放手去拼,堅持自己。就是這種專注和投入的精神,讓他打敗了最大的敵人「自己」,讓大家看到了全新的杜淳。

拉裡·吉威爾克斯說,作為橄欖球隊,也是通過訓練球員們對當下比賽的專注力,實現了讓贏球幾乎毫不費力。

訓練專注力,可以讓自己明白此刻自己需要做什麼,此刻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毫無雜念,心無旁騖。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要訓練自己的專注力,需要怎麼做呢,給大家3個技巧:

1,思考當下最重要的是什麼。此時此刻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需要做什麼。比如下班回到家,要陪伴孩子的時候,就要把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陪著孩子,卻想著手機、電視劇和工作。比如在工作的時候,就把焦點集中在工作,而不要想著下班了要去哪裡玩?晚上吃什麼。

2,列清單。把腦子裡的想法留在本子上,從腦子裡清出去:既不會忘了這些想法,也減輕必須現在就執行的壓迫感和分心的危險。

3,清單排列先後順序。按清單排列順序,然後讓自己完成在當時需要完成的事情。

總結一下提高執行的兩個方法:建立正確的常規和專注當下。

建立正常常規的五點要素:檢修觸發器、創造新的觸發器、精力集中在最難的事情上、建立混合型常規和逐個突破陋習。

專注當下的3個技巧:確定當下重要事務、列清單清除未來的想法和給清單排先後順序。

成為精要主義者,把重要的事情執行起來更加輕鬆容易,不要讓自己陷入疲於拼命卻一事無成的危險,不要讓生活充滿壓力,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讓生活過的有意義,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相關焦點

  • 心流:保持專注高效和幸福感翻倍的科學
    心流概念的提出者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特別強調「心流不是雞湯,而是讓你保持專注、高效、幸福感翻倍的科學。」part1 「心流」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大多數有意識的行為都需要動機,並且有兩種基本的動機類型:內在和外在。內在動機,是因為你喜歡某件事而做。最高的內在動機是一種渾然忘我的心流狀態,一個人完全沉浸於當下,時間對他毫無意義。外在動機是成功的動力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這種動機是短暫的。
  • 如何進入極度專注的心流狀態,讓能力發揮到最大?
    前面我們講到,專注是有效學習的前提。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那種完全專注於自己的事情,甚至忘記時間的體驗。這種狀態有一個很傳神的名字,叫做——心流(flow)。二、目標和規則,是行動的指南針和地圖現在手機上的地圖App很好用,因為上面有方向指示和地圖,人可以專注在行動路線上。同樣地,做事的時候想要專注在事情上,也需要有指南針和地圖。目標和規則,就是做事過程中的指南針和地圖。
  • 《心流》想要獲得幸福,是要做到這一點
    書中提出,"心流"指的就是一個人在專注當下做的事情時,心靈所達到的一種忘我狀態。幸福就是一個人在心流狀態時所獲得的最優體驗,是心流的副產品,要靠自己去掌控,而不是等別人來給予。因此,掌控幸福是一種能力,是有方法可以習得的。即使在逆境中,我們也可以掌控幸福。
  • 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快速進入「心流狀態」?
    米哈裡認為「精神熵」是常態,精神熵的反面就是心流,也就是最優體驗。 那麼,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快速進入心流狀態呢? 單任務進程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需要同時注意的任務越多,耗費的反應時間就越長。比如,要求你回想你昨天做了什麼,並且同時算出51乘以21的答案,你就會耗費更多的時間。
  • 讀書|心流,體驗過程之美
    成年人常常會羨慕小朋友,除了因為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嶄新的一頁外,還因為他們總是可以十分專注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比如在玩樂高拼插時,他們可以完全沉浸在裡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子裡的雜念越來越多,越來越難全心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
  • 心流模型和精力模型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讀後感
    我不知道答案,但結合《心流》的模型和之前認識的精力管理模型,似乎看到了有些點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也許能讓疲憊的我們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兩條斜線之間的區域,代表心流渠道,或心流體驗區。在這個區域裡面,我們的狀態是專注的、享受的,時間和空間感會扭曲,比如,感覺時間過得好快,彈指一揮間,幾個小時就過去了;感覺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沒有關注到周邊事物的變化。
  • 進入心流狀態的正確方法
    這就是「心流狀態」。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訓練,讓自己能夠更快、更好的進入心流狀態,那麼我們的工作、學習的效率將會大大的提升。一、用心流狀態進行工作的四個步驟在《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進入心流狀態的四步法,簡單但是又比較好用。
  • 孩子覺得學習太枯燥,無法保持專注,助他進入心流體驗很重要
    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單獨考慮,和學霸們比起來,自家孩子缺乏的不僅僅是專注力,而是態度。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孩子對學習是不是發自內心喜歡,唯有如此他才能感覺到有趣,進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心流體驗」,倍感享受。
  • 日常生活中的最優體驗——發現心流|電子書
    ,就會東想西想、心神不寧,很難覺得幸福;當最優體驗,也就是心流出現的時候,人類能夠進入一種專注忘我的狀態,人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不會因為分心而攪亂內心寧靜,一直處在有序狀態,這個時候就是最接近幸福的狀態。
  • 說說工作中的心流模式
    你是否體驗過在執行某一項任務時沉浸其中,忘記周圍的一切,享受當下的感覺,任務有挑戰,但自己能調動一切的感官和心智遊刃有餘的處理,任務既有挑戰有讓你充滿了成就感,恭喜你,你已經體會到了心流模式,正如高水平運動員常說的,他們是在享受比賽,而旁觀者會以為運動員職業是一件很痛苦的職業,每天都是重複枯燥的運動
  • 《心流》:我們為何不幸福,從「心流」角度探尋幸福的方法
    最優體驗:米哈裡認為心流狀態下的體驗是最優體驗,也是接近幸福的時刻。心流狀態是全身心投入到事情中,忘記自我和周遭的環境,享受當下忘記時間的狀態。那麼,我常常在玩遊戲和看電視時感受到類似的情況,這是心流嗎?是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
  • 朱清時先生:禪定、心流與腦科學
    在吃飯時專注吃飯,走路的時候好好走路,時時刻刻保持覺性,以覺察之心走路、穿衣、吃飯,清楚每一念的生與滅。在動態過程中覺知一切,就是認識過程中包含著的每一條信息交流或反饋。有些信息可能會使我們付出心力應付,造成意識的失序;有些信息可能強化我們的目標,激勵出更多的精神力量。
  • 6個小妙招幫你快速找到心流狀態
    心流是一種很神奇的心理狀態,進入心流,體驗當下的幸福感,那是人們專注於當下的最好狀態,在那一刻,你的靈感會源源不斷,有一種特別順暢的感覺,你完全融入到那個境界裡,會感覺特別興奮和充實,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是很討厭被打擾到的。
  • 葉武濱:有哪些快速進入心流狀態(flow)的方法?
    這些心流的狀態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也知道它的寶貴,畢竟那種專注的愉悅並不常有。二、如何獲得「心流」?要求我們能夠摒除雜念,忘記時間,不去擔心失敗,自我意識逐漸消失,高度專注於自己當下的行動,並且我們的能力又剛好足以迎接挑戰。上面的文字好像過於理論空洞和詰屈聱牙不好理解了,這很容易嚇退想要學習的人,而我今天的這篇文章也是想要探討出「普通人如何快速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於是我把眾多偏學術講理論的文字翻譯成了以下三個好理解易操作的特點。
  • 什麼是心流?
    作者: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三個關鍵詞第一,幸福第二,最優體驗,米哈裡稱之為心流,Flow第三,是精神熵幸福,一票難求,但也有方法可試作者認為,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這三門學科,對幸福研究貢獻最大這樣你面對眾多信息時便有了輕重之別,乃至可以完全屏蔽無關信息。米哈裡引用了弗蘭克,寫《活出意義來》的著名心理家的話說:「事實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為目標而浮現於人們的追求面前,而只不過表現為目標既達的某種副產品。然而在神經官能症患者那裡,這種原初的追求似乎都被扭曲到對幸福的一種直接性追求,扭曲為快樂意志。……快樂成了注意力的唯一內容和對象。
  •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讀後概要
    >《幸福:從心開始》《幸福的真意》《當下的幸福》03.《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講了什麼 《心流》出版於1990年,看完整本書,沒有發現內容與當下時代格格不入,反而對於今天追求幸福生活、快樂工作、和諧家庭關係的我們,作者書的理論、觀點、方法,具體很強的指導意義。
  • 心流:產生心流的基本步驟(P2)
    接著聊《心流》這本書,之前看豆瓣評論有一條印象很深,「從未見過如此多推薦序的書」。是的,這本書有6個推薦序。能理解光是看序就翻了幾十頁那種心情。今天偶然間翻到「心流的步驟」,雖然只有短短幾行,感覺確實如獲至寶。
  •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讀後概要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讀後概要        01. 秩序與精神熵         02. 心流模型和精力模型        03. 行動的枯燥和樂趣         04. 終身學習體驗        05. 自得其樂的工作        06. 和孩子的關係        07. 自得其樂的性格        08. 少即時多        09.
  • 極度專注一件事,就是心流本質(葉展麟認知第320期)
        1.所謂心流,就是極度專注於一件事,一項工作比如,搞視頻,搞直播,搞64廣告循環系統變現。人只有極度專注,進入心流狀態,才會與神對接。當一個人與神對接,與天對接的時候,他的工作會做的非常出色。當一個人的工作出色的時候,他的回報自然就來。
  • 讀《心流》序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另一個認識幸福的誤區,比金錢更本質的是感官享樂。一言蔽之,享樂的片刻轉瞬即逝!人類有一個超大的意識系統,好的生存狀態要兼括生理滿足與精神系統中的秩序。而後者如何獲得,作者不是從尋常視角去討論內心的秩序,而是從大自然的秩序之起點來講,即熵與反熵。(無序的量度稱為熵,反熵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