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秦始皇嬴政,偉大的毛主席曾經對他做出,讓人心悅誠服的評價: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當然除了以上這句,他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分析問題。歷史上秦始皇既有其利於人民的一面,如他評價道: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秦始皇是個好皇帝」。可是在他眼裡秦始皇也並非完美,也有其眼光是思想局限的一面,如:「焚坑事業要商量」,又說:秦始皇「耽於泆樂」,「無聊得很」。特別他指出農民起義,「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最後他對秦始皇的總結歸納令人佩服,他點出了關鍵:秦始皇是一個涵義複雜的政治符號。
沒殺功臣,沒處死六國貴族,為何秦始皇卻被稱為暴君?其實本文最初的來源,是看《大秦賦》起了一個疑問,最近惡補秦國歷史知識的同時,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在讀書時候,歷史書籍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告訴我們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他不但焚書坑儒,還因為修了一條萬裡長城,建造阿房宮和驪山,讓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數次的出巡勞民傷財,更是荒謬的為了長生不老,給了徐福三千男女去海外求仙丹,被徐福坑了一把。這些故事在我小時候一直是有深刻地印象的,不過隨著長大和接觸的歷史知識漸漸的豐富,對於秦始皇我們又會有新的看法。以前小學初中的對秦始皇的書本中的評價,有點太片面和單一。看待歷史人物更應該全方法的去了解他,你會發現其實這個人也有很多優點。
我們先來談談秦始皇暴虐說法,大部分古籍說首先提及,離不開儒家的焚書坑儒這個故事,當然上文提到的幾點也是。除了這些以外,並沒有發現嬴政更多的暴虐的行為。特別是故事,孟姜女哭倒長城,大家千萬不要信,那都是子虛烏有虛構的故事,修建長城的確是徵用了不少的秦國百姓和六國人民,但是其基礎是在接駁已經存在於六國,用以抵禦匈奴的城牆,讓其連成一條線,成為抵禦匈奴的第一道防線。雖然工程量不小,但是當時趙,燕,秦都修建過,這並不是忽然搞的大工程,六國人民除了楚國韓國以外,都幹過這事,不算什麼特別的工程。開挖驪山挖地三尺,徵用了許多的老百姓,最後讓許多工匠葬身於驪山,後來我們發現,無論是兵馬俑還是驪山,其中雖然有人坑,但是沒有書中強調的如此多,更多的我們見到許多考古中,發掘了當時工匠們吃飯睡覺的遺蹟,如果按這個邏輯,那麼後來的帝王各種奢華的墓葬,更是比秦王規模都要大,並且持續了數代,也沒見因豪華墓葬而被滅國。
我們再拿對功臣這事來說,嬴政歷史上被說是一個無情的人,當他統一六國以後,我們並沒有見到他濫殺功臣,對於李斯、蒙恬等人,他個個都是高官厚祿,歷史說中強調他多疑,可多疑的他面對失敗後的李信,一樣繼續重要。秦軍能夠在他手下統一六國,和他的個人魅力與合理用人是有關係的。他能夠面對攻楚的失敗,低頭去求王翦,足見其人是比較冷靜和有胸襟。在他統治下,我們沒有看到如朱元璋一樣的火燒功德樓,沒有看到漢高祖劉邦一樣誅殺蕭何韓信。並且沒有因為鞏固王權,而大肆去除權貴,對於山東六國的貴族,除了遷移更多的是讓其繼續過著不錯的好日子。這也為了以後六國提供了一個反攻的機會,當然大家會覺得我這些對比有一些硬扯,但是這卻是事實,不容置疑的事實,也無法反駁。
對於六國知識分子,他也是非常重視的,比如音樂家高漸離,幾次想刺殺他為荊軻報仇,他都忍耐了下來,如果燕子丹不是找荊軻刺殺他,估計他會體諒大家曾經是同學的身份,又是當過質子,最後才消滅燕國。
被罵千年的焚書坑儒關於焚書坑儒這事,如果和後世帝王對比,他壓根不算什麼事。相比朱棣,雍正等一代明君,大家評評理秦始皇這事算啥!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法家思想下的秦國,壓根看不起儒家那一套的繁瑣理論,他們要的更實在更直接的能夠成功的治國之法。
儒家的禮學可以說為何在戰國時代沒有市場,孔子也因此奔波多年,最後還是個教書先生,在家裡整理書籍,一身抱負無望失落故去。就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戰國時代不合時宜,戰國這樣的混亂時代,大家不能再講什麼道理,誰的拳頭大誰就是道理。重要的是孔子理論中有許多的思維是怎麼當臣子的,怎麼混社會的。缺少的反而是一種如何創業和闖世界的膽魄,終其一生孔子都在到處找諸侯希望給一個管理的職位,以實現自己的理論和抱負,最後儒家雖然建立了自己體系。但是在春秋時代也就是諸子百家其中一家之談,秦始皇反而喜歡的是韓非子這種法家人物,依法治國確實也是後來覺得最有效果的路子。
可惜因為漢武帝的獨尊儒術,讓中國百家爭鳴的思想一下子停滯了,隨後數千年沒有任何變化。可漢武帝傳給子孫的,是內用王霸之術,外用儒家之道治國之道。這才是漢武帝成功的訣竅,可惜後世許多漢朝天子領會錯誤,所以我們見到許多開國的天子,都是具有其強悍的一面,沒有儒家那種君子之說,但是無論如何因為儒家一家獨大的地位,秦始皇被評論了數千年,是那位焚書坑儒的暴君。
後世為何會說秦始皇殘暴?其實不難解釋,首先秦國的是法家治國,法家治國非常的嚴厲。當時秦國剛統一山東六國,特別許多國家的貴族還擁有自己的勢力,更重要的是人民需要適應時間。
可是秦始皇悲催的是接任人出了問題,也就是因此秦國因為秦二世的胡來,才會引發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更因此被山東六國抓住了機會。當時秦軍確切的說不是被完全被項羽打敗的,也不是被劉邦偷襲打敗的,是因為秦二世不得人心,而大家投降的。
這段歷史大家可以去查看,我就不細說了。所以秦國的滅亡其實壓根和秦始皇殘暴沒關係,但嬴政在統一六國後沒有調整對老百姓的政策,以老百姓的利益出發,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的秦國誰不支持呢?
治國方針沒有及時修改才是秦國滅亡的一個重點原因,加上秦二世的搗亂,各地秦軍的拒絕救主,才導致秦國最後被滅。如果說殘暴,坑殺二十萬秦軍的項羽更算是殘暴了。但這一切都被後世的儒家代表人物所修改了。
所以後來毛主席對秦始皇和孔子做了這樣的對比,他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他更是說了一番非常中肯的話。這段話如果秦始皇在地下知道,會深感安慰和認同,他說道: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DAO女CHANG,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不可否認孔子對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辯證地看,經過董仲舒修改過的儒家,卻成為了中國歷史前進的絆腳石。中國的文化和思想哲學,還有科技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和發展,我們在秦朝的各種文化和製造中,經常會感嘆當時秦朝,擁有的各種黑科技,例如出現後世才有的制度化製造工藝,批量的生產零部件,可拆卸更換的弓弩配件,多功能使用的馬車傘子,工藝精湛的青銅劍,甚至連現在無法做到的金銀焊接工藝,和兵馬俑身上的紫色塗料。
類似現代火車的,以馬為動力的木軌車,還有最早的高速公路概念,秦直道,這些都在科技和種種技術,都在後來漸漸消失,如果當時秦朝沒二世而亡,那麼現在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真的不知曉了。而儒家在後世發展,到了南宋後期,更是經過朱熹的改良,加入了理學後,成為了中華大地沒落的重要因素,失去了動力的中華大地,最後在清末由發明和科技領先的國度,變成了落後而愚昧的國家,確實令人惋惜和感嘆。
寫在最後的話:毛主席的確是真知灼見,能夠深刻的指出了問題的關鍵和要害,給我們展現出一個教科書上不同的秦始皇,正是他的善於思考和辯證唯物主義觀,淵博的知識與知識實踐認真的態度,帶領無產階級人民,建立了這樣一個美好富強和平安定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