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同事吃午飯時候又在抱怨著孩子長大了,就變得不聽話了。平時頂嘴不算,現在乾脆是跟他說話就左耳進右耳出的,反應都沒一個。天天在耳邊絮叨的事情就是不見改,整天為孩子犯愁。
進入青春期以後連話都不願意跟她說了,有一次忍不住朝孩子發了脾氣,結果適得其反,孩子更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了。
在孩子慢慢進入青春期、叛逆期以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開始遇到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的問題。說完的話應了一聲以後又拋擲腦後了,無論說多少次就是聽不進去。把家長們氣得牙痒痒。
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大人的話呢?
第一種原因是:反覆的說教。
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說法,一件事情做得超過了人的心理心理承受極限以後,效果就會逐漸遞減—這就是超限效應。同樣的話在說第一遍、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時候,孩子還會有耐心的聽從。
但是如果一旦反覆地對孩子進行這個問題的說教,就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你讓他這麼做,他反倒要跟你對著幹。
第二種原因:進入了叛逆期。
孩子在進入叛逆期以後會產生對父母非常抗拒的現象,父母要他這樣做,他偏偏要那樣做;父母對他說的話,他偏偏就不愛聽,甚至父母十句話都頂不上外人一句話。這種時候孩子就會「特意」的聽不進去父母的話。
為了他好的話也當作是耳旁風,但其實孩子這種心理只是擔心父母會剝奪自己的人權。
父母應該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對孩子進行指正呢?
第一點:理解孩子。
父母事事為了孩子擔心,怕孩子犯錯而反覆在耳旁叮囑,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有時候要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想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一上來就嚴厲地指責孩子,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抗拒心理。
第二點:多與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止是監護人和被監護人的關係,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首先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和孩子永遠是最好溝通的,要放下家長的架子,用孩子的思考方式來與孩子交流,走進孩子的心理。
第三點:改變反覆嘮叨的習慣。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難免會反覆在孩子耳邊嘮叨前嘮叨後,對家長來說,這是怕孩子前記後忘不長記性,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反覆的說教嘮叨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家長們可以想想自己小時候,自己的父母在對自己嘮叨的時候,自己是不是同樣非常不耐煩的抗拒心情呢。反覆的說教會讓孩子感到厭煩,造成賭氣,故意不聽父母的話,甚至故意去那麼做。
第四點: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家長不厭其煩地叮囑孩子,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不要犯錯,不要吃虧。然後很多孩子不買帳,只覺得自己怎麼會範那樣的錯,覺得父母小題大做。其實有時候在很多小事上要學會放手,在孩子犯了錯後,讓孩子知道去承擔起責任。吃虧以後,孩子也才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第五點:不要總是嚴厲地批評孩子。
很多家長會先入為主,在孩子面前用著孩子一定會犯這個錯誤的口吻反覆職責,而不是用認同的口氣去提醒孩子。孩子是要「哄」的,沒人喜歡不被認同的感覺,要學會先「欣賞」孩子,而不是在還沒做的時候就事先否定了孩子,認為他一定會錯。
總結: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是基本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要學會思考如何才是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方式,不能用先入為主的想法迫使孩子適得其反的更不願意聽家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