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他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5個方法教你如何和孩子溝通

2020-12-22 91育兒吧

導語:同事吃午飯時候又在抱怨著孩子長大了,就變得不聽話了。平時頂嘴不算,現在乾脆是跟他說話就左耳進右耳出的,反應都沒一個。天天在耳邊絮叨的事情就是不見改,整天為孩子犯愁。

進入青春期以後連話都不願意跟她說了,有一次忍不住朝孩子發了脾氣,結果適得其反,孩子更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了

在孩子慢慢進入青春期、叛逆期以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開始遇到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的問題。說完的話應了一聲以後又拋擲腦後了,無論說多少次就是聽不進去。把家長們氣得牙痒痒。

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大人的話呢?

第一種原因是:反覆的說教。

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說法,一件事情做得超過了人的心理心理承受極限以後,效果就會逐漸遞減—這就是超限效應。同樣的話在說第一遍、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時候,孩子還會有耐心的聽從。

但是如果一旦反覆地對孩子進行這個問題的說教,就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你讓他這麼做,他反倒要跟你對著幹

第二種原因:進入了叛逆期。

孩子在進入叛逆期以後會產生對父母非常抗拒的現象,父母要他這樣做,他偏偏要那樣做;父母對他說的話,他偏偏就不愛聽,甚至父母十句話都頂不上外人一句話。這種時候孩子就會「特意」的聽不進去父母的話。

為了他好的話也當作是耳旁風,但其實孩子這種心理只是擔心父母會剝奪自己的人權。

父母應該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對孩子進行指正呢?

第一點:理解孩子。

父母事事為了孩子擔心,怕孩子犯錯而反覆在耳旁叮囑,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有時候要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想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一上來就嚴厲地指責孩子,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抗拒心理。

第二點:多與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止是監護人和被監護人的關係,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首先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和孩子永遠是最好溝通的,要放下家長的架子,用孩子的思考方式來與孩子交流,走進孩子的心理

第三點:改變反覆嘮叨的習慣。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難免會反覆在孩子耳邊嘮叨前嘮叨後,對家長來說,這是怕孩子前記後忘不長記性,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反覆的說教嘮叨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家長們可以想想自己小時候,自己的父母在對自己嘮叨的時候,自己是不是同樣非常不耐煩的抗拒心情呢。反覆的說教會讓孩子感到厭煩,造成賭氣,故意不聽父母的話,甚至故意去那麼做。

第四點: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家長不厭其煩地叮囑孩子,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不要犯錯,不要吃虧。然後很多孩子不買帳,只覺得自己怎麼會範那樣的錯,覺得父母小題大做。其實有時候在很多小事上要學會放手,在孩子犯了錯後,讓孩子知道去承擔起責任。吃虧以後,孩子也才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第五點:不要總是嚴厲地批評孩子。

很多家長會先入為主,在孩子面前用著孩子一定會犯這個錯誤的口吻反覆職責,而不是用認同的口氣去提醒孩子。孩子是要「哄」的,沒人喜歡不被認同的感覺,要學會先「欣賞」孩子,而不是在還沒做的時候就事先否定了孩子,認為他一定會錯。

總結: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是基本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要學會思考如何才是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方式,不能用先入為主的想法迫使孩子適得其反的更不願意聽家長的話。

相關焦點

  • 「左耳進,右耳出」,孩子不聽話,這幾招教家長和孩子有效溝通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從事教育工作7年了,見過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有幾萬個,教過的學生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特點和個性。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們的家長都異常一致的諮詢我:在家裡家長說話,孩子們卻「左耳進,右耳出」。沒錯這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孩子不聽家長的話。
  • 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溝通時,看看你有沒有犯這三個錯誤
    親子之間的交流、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與孩子們溝通,家長們才能知道他們的心中所想,才能走進小朋友們的內心世界,保證良好的親子關係。但是有一些家長會發現,為什麼自己跟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他們常常不願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或者乾脆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呢?這時候家長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犯親子交流時常有的一些錯誤。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可用「語義效應」與孩子有效溝通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怎麼教育孩子最有效?很多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希望在某一天,孩子可以令自己驕傲。因此,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學習一些教育方法,重視孩子日常習慣的培養等。
  • 家長催得火急火燎,孩子仍左耳進右耳出?試試這樣突破育兒困境
    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時候你跟孩子說話,必須要重複說多次,直到你發火了,他才會慢悠悠地回應你,而且還不一定按照你的話來做。不少家長在這種情況下,重複到第二遍的時候就已經想要發脾氣,耐心好一點的在見到孩子那種左耳進右耳的悠閒姿態時還是避免不了生氣。家長催得火急火燎,孩子卻表現得好像聽不見一樣,就算家長嚴格批評孩子這種行為,還是沒有用。這是因為什麼?家長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 孩子喜歡「左耳進右耳出」,講道理沒用對方法,別怪孩子聽不進去
    ……類似於這種場景相信很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孩子喜歡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左耳進右耳出」不記在心裡怎麼辦?我們經常說「教育、教育」,其實最關鍵的部分就在於「教」,家長/老師要把我們所了解的道理教給無知的孩子,這樣才算完成了教育的目的。
  • 英語如何表達「左耳進右耳出」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如何表達「左耳進右耳出」 2008-11-28 14:31 來源:美國習慣用語 作者:
  • 隔代育兒問題本質是婆媳關係 對老人可"左耳進右耳出"
    隔代育兒是個老話題,特殊時期,祖孫三代長時間待在家裡,問題可能更加突出。來看下面這個案例:「自從春節前放假,我沒有一天心情好,一直在忍耐。因為孩子,每天都跟公婆吵架。管孩子,公婆不讓,說我管的不對;不管孩子,他們又跟你嘮叨孩子得管教。真是一秒鐘都待不下去!今天早上,孩子沒彈鋼琴,我正在那裡訓他,罰他彈雙倍的時間。
  • 講道理時,孩子「左耳進右耳出」?不妨試試「結果式教育」
    丁丁就趕緊點了點頭,然後在媽媽的"注視"下收拾了作業本進書房寫作業去了。丁丁進書房以後,小林就一臉憂愁地看著我:"你看,每天我都得重複這樣的話,可是丁丁就是一句都聽不進去,這次點頭說知道了,下次還是照樣做,道理完全是聽不進去的。打也不能打,罵也不能罵,你說孩子要是這樣子的話,道理和打罵都是照樣行不通,真是累啊!"
  • 孩子經常左顧右盼、左耳進右耳出?可能是家長有這些小動作
    受疫情影響孩子們的開學日一再延遲,終於迎來了這一天,欣喜之餘也有擔憂,最近一直有家長向我諮詢關於育兒方面的問題,發現有些孩子存在「讀書時會左顧右盼、做事情的時候會磨蹭、父母說話也是左耳進右耳出」的問題。
  • 生氣時,別人說話左耳進右耳出的3大星座
    生氣時,別人說話左耳進右耳出的3大星座每個人的情緒都是動態的,沒有人能一直維持這一個平穩的情緒不變,除非你已經變成了活佛。生氣時,最重要的事就是首先收起拳頭,用合理的方式把心中的怒火發洩掉,隨後再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打開彼此的心扉,不至於一個人在角落生著信息不對稱的氣,完全沒有任何效果,還會加深彼此的誤解。如果生氣時,別人說話左耳進右耳出,這樣就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了,那麼,十二星座中有哪些星座有這些特點呢?
  • 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怎麼辦?家長教育時要牢記這4點
    父母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每一次叮囑孩子的事情,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並且還容易再犯。每位家長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記不住呢?自己說得都快嗓子啞了,事後孩子該犯還是犯,一點進步都沒有。父母沒有辦法,只能一次一次地和孩子講明,但反而孩子還不耐煩起來,氣得父母都不想再管教孩子了。
  • 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先反省自己有沒有這3種行為
    經常聽到不少的父母抱怨孩子,說他們不爭氣,既沒有做好今後的工作和生活規劃,也沒有明確的想法和堅強的鬥志,更不愛聽父母的教育,讓父母感到十分苦惱。這些父母在埋怨孩子的同時,卻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原因,影響了孩子的順利成長。
  • 臺媒質問蔡英文:左耳進右耳出,說的傾聽在哪裡?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11月24日訊   針對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一系列的爭議問題,臺灣《聯合晚報》昨日(23日)發表題為《左耳進右耳出,蔡英文你說的傾聽在哪裡?》文章表示,面對質疑抗爭,蔡當局言必稱傾聽民意,卻少見採納建言的誠意,反駁謠言的技巧又太差,無怪在野黨、民間團體真正要「拍桌」時,臺當局無招架之力,亂了陣腳。
  • 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教育沒效果,可能是家長犯了這三種錯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以及家長對於他們的教育非常大的影響了孩子之後的性格與成長發育。因此,相信家長們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但是有些家長也會反映,為什麼自己教育了孩子後卻沒有什麼效果,自家寶寶仍然是犯錯,甚至對於父母的教導很敷衍,左耳進右耳出呢?這就有可能是家庭教育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所導致的。
  • 為什麼男人總是屢教不改,左耳進右耳出?多半原因還是因為女人
    首先,男人總是左耳進右耳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實際上這中間是存在著誤會的,因為男女理解能力方面的差異,造成了男人不聽話,而且左耳進右耳出的錯覺,了解冰山理論的都知道,男人的理解能力只佔整個事件的1/8,而女人的理解能力卻佔全部。
  • 非人哉:左耳進右耳出的玉兔,對老師的警告「視若無睹」?
    非人哉:左耳進右耳出的玉兔,對老師的警告「視若無睹」?非人哉是個四格喜劇動漫,講的是傳統文化山海經裡面妖怪的一些日常瑣事。女主九月就是個宅女,隨便截個圖都能看到身邊死宅的模樣。「玉兔,老師跟你說過很多遍了,來學校讀書就要有讀書的樣子,校服給我好好穿,你這樣會給同學帶來不好的榜樣!」老師看著眼前的玉兔,一臉嚴肅地說道。玉兔對於攔著自己不讓進教師的老師覺得特別無辜,明明自己有好好穿校服,為什麼每次都逮著自己使勁說,難道是妒忌自己的美貌嗎?!
  • 「左耳進右耳出」?是你不會說,還是孩子不會聽?
    家長的教育方式要講究技巧,讓孩子做同樣一件事,不同的溝通方式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有的說話方式孩子能接受,有的會讓孩子猶豫不決,有的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技巧地跟孩子溝通。比如你越不讓寶寶動某樣東西,孩子就越想動那樣東西。可以儘量使用「我希望你如何如何」等這樣的正向語言。
  • 如何正確地愛孩子,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有人說,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手段或目的,那麼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註定要失敗了。做父母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多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相關連結:作合格家長的必修課!
  • 左耳進右耳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用「非語言信號」效果更好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管得越多、說得越多,孩子越是把教訓當成耳旁風,還會哭鬧、叛逆總之,無論家長是循循善誘,還是聲嘶力竭,孩子都不會輕易地接受父母的意見,就是不願意低頭認錯。生活裡有一句話叫"無聲勝有聲",在教育時,無聲的"非語言信號"也能巧妙地運用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情場中。
  • 左耳進右耳出怎麼辦?4個做法助你更好地傾聽
    羅納德B阿德勒在他的經典溝通心理學著作《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中說,無效傾聽會給人們的溝通造成困擾,擁有正確的態度和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傾聽。「聽」不等於「傾聽」在安靜的閱覽室突然聽到一聲驚叫,A、B、C三個人給出了不同反應:A:有人在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