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逆境領導力解讀: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為才會偉大

2020-12-27 參加學院

參加君說

2月22日,參加學院線上課堂再次火熱開播,這一次我們邀請到的是參加學院頗受學員歡迎的人氣導師——前華為人力資源副總裁、組織變革與人才管理專家、深圳基業長青首席顧問吳建國。

此次直播中,吳建國對任正非的逆境領導力作了自己的解讀,對華為轉危為機的五大核心舉措作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十分精彩。

其中他在問答環節提到,要度過危機無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而這個「自己」不僅指企業老大,也指全體員工,至少是骨幹員工,如此才能形成強大的組織力。「組織的力量、眾人的力量,才是力大無窮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儘管看起來與飛越危機並非直接相關,但任正非的這一認知這也許是他帶領華為人始終奮鬥不息、不斷轉危為機的深層密碼。

分享 l 吳建國,前華為人力資源副總裁、組織變革與人才管理專家、深圳基業長青首席顧問

整理 l 參加君

對華為來講,無論是當年的SARS還是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都算不上危機。在華為33年的成長曆程中,絕大多數危機的強度都遠遠超過這一次。今天我們不談疫情應對,只談危急時刻任正非的逆境領導力。

01

任正非逆境領導力的底層邏輯

偉大的領導行為背後往往都有一些關鍵的驅動因素,或者說是決定行為的主導思想。華為之所以在任正非的領導下具有很強的轉危為機、化險為夷的能力,主要基於兩個底層邏輯。

向死而生:華為明天就會死亡

任正非經常講,比爾·蓋茨說微軟離死亡永遠只有180天,但是華為明天就會死亡。在他的邏輯裡,企業的死亡是必然的。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也不超過20年,一個企業想長期地活下去是很難的。任正非最近又說了一句話:過去我們說,活下去是華為的最低綱領;現在變了,活下去是華為的最高綱領。

正因如此,華為的核心員工都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當一個企業對死亡這個命題有了深刻解讀,危機到來時就不會感覺那麼痛苦了,會坦然應對。

苦難倒逼:燒不死的鳥是鳳凰

這句話源自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更準確的解讀應該是「浴火更生」,因為再生之後跟以前已經大不一樣。火就是痛苦、考驗、磨礪,在任正非看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可以倒逼企業前進、激發企業活力,可以把華為逼得更強大。最近任正非在答記者問的時候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已經33年,企業的活力在減退,但是這次美國讓我們的活力又燃燒起來了。

下面這張是華為經典的「芭蕾腳」圖,圖上寫著羅曼·羅蘭的名言「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這句話用在華為等追求卓越的企業身上非常合適。

將以上兩個底層邏輯進行延伸,可以發現另外一個道理。在我看來,組織進化跟生物進化的原理幾乎一樣,一旦環境發生巨變,就會發生兩件事:一是誕生新的物種;二是老物種加快進化速度。

放到組織環境下來看,危機是組織的轉化器與加速器。無論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顛覆,還是原有業務的加速進化,都與危機直接相關。

比如,有報導提到老牌企業TCL最近開始通過線上直播來銷售產品,而且十分火爆。如果不是此次疫情,TCL不會如此重視直播,而經過這次嘗試,未來直播等新的形式在TCL的營銷模式中可能會佔據重要的地位。這就是催生轉化。

再如,華為在戰略布局裡早已就晶片和作業系統做好了準備,知道早晚有一天會用到,但沒想到會這麼快,正是的行動讓它們得以加速落地。

02

逆境領導力的五大行為舉措

回顧華為的發展史,2002年在三重打擊之下跌入谷底是華為成長階段遭遇的最大危機。從1987年成立到2001年,華為一直保持正增長,2003年之後至今也一直是正增長,只有2002年出現了增長拐點。

2002年,華為遇到三重打擊。

一是「港灣事件」。任正非與李一男之間的「父子」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

二是內外交困。華為主營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基本已在35%以上,增長空間有限;2001年華為才開始大舉進軍國際市場,2002年與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等巨頭正在進行拉鋸戰,仍處在虧損階段。

三是美國幹預。2002年起美國做出重要的戰略調整,由此前主要靠商務部施壓,改為由國防部為主、商務部為輔,正式警告跟華為合作的美國企業並對相互交易進行審查。今天我們看到的打擊,早在十八年前已經露出端倪。

任正非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但當他第一次看到企業往下走的時候,同樣會產生恐懼與擔心,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加焦慮症,但是他的應對方式讓他與一般人有了區別。

我們可以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一句話來歸結逆境領導力法則:「恐懼最大的問題就是恐懼本身。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內心所恐懼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

要主動飛越危機,「勇敢去做」是最重要的,以下是華為飛越危機的五大關鍵舉措。

舉措一 | 止血:確保現金流安全

為了確保現金流安全,任正非當時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瘦身,任正非並非簡單地裁員,而是三段論:減員、增效、漲工資。

減員本身不是目的,增效才是,因此減員包括兩個基本套路:一是結構化,減掉的人員是與企業價值觀不符的、與業務發展需求不匹配的人;二是要有配套舉措,比如裁員的同時要調整組織架構,並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或者與其他公司合作等手段讓減員的同時增強能力。總之,減員的目的是增效,任正非提出人均產出要持續提高。

一旦人均產出提高,就可以漲工資。華為有一個口號,5個人的活4個人幹,發5個人的工資。有人可能會問,仍然發5個人的工資,公司的效益從哪裡來。其實企業在一個員工身上的總投入約是這個員工總收入的2倍,知識型員工能達到3倍,勞動密集型員工也是1.5倍左右。因此,如果4個人真的能把5個人的活幹了,發5個人的工資就是一種雙贏。

二是收緊,即砍掉或減少現金流貢獻弱的業務支出。

以華為收緊的一個核心策略為例。當時華為有一個中低端數據通信的產品線,不斷投入但很難賺錢,2002年就與美國的3Com公司洽談,雙方成立了合資公司,拿到了3Com給的10億元人民幣現金。2001年,任正非還提前做過一個動作,將華為的非核心業務通信電源(安聖電氣)以6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艾默生,收緊業務的同時還讓華為提前穿上了一件「棉襖」。

三是穿襖,即挖掘多渠道非常規的融資手段。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2003年,華為面臨低谷,任正非曾計劃以75億美元的價格把公司賣給摩託羅拉,但最終沒有成功。有關方面知道華為是因為活不下去所以想要出售公司之後,就為華為提供了融資支持方案。通過這種倒逼,華為建立了一種不用上市就能獲得融資的手段。

舉措二 | 提氣:激發團隊奮戰勇氣

現金流是企業經營的物質基礎,一個企業在面對危機時,更可怕的是精神垮掉。李一男2000年成立港灣公司之後,二年內就挖走了華為600多名核心員工,當時華為的軍心渙散,許多人對公司的未來感到悲觀。此時此刻,任正非的領導力成為提振士氣的關鍵,他採取了三個重要舉措。

第一,領導垂範。

任正非帶領中高層管理團隊做了三個以身作則的動作:一是衝鋒在前,比如2002年任正非親自掛帥,主抓了資本運作拿「棉襖」、戰略性業務突破、核心業務成長三項工作;二是管理層下沉,許多原本坐在後方機關裡的管理者都到一線去,多位營銷副總裁到國際市場去做國家代表,直接帶兵打仗;三是減薪,這一點不建議效仿,當年華為管理層的減薪動作很小,不久又恢復了,更重要的是表明以身作則的態度。

第二,激發團隊。

單單領導層有活力還不夠,還要激發團隊。

一是信心傳遞。由於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員工會聽信謠言或只看負面,必須鼓舞他們正向思考和行動。比如當時任正非講過兩句話:一是馮·卡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裡的一句話,「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高級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帶著你的隊伍前進」;二是他說,現在是我們發展的最好時期,因為我們的對手都已經殘了,我們還能活著前進,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光明。

二是鼓勵參與。危機之前,華為的管理方式更多是領導在上面決策,下面執行,但到了這個階段一定要大家參與進來、一起戰鬥,管理模式從命令式逐漸調整為參與式,由此帶來巨大的集體能量。

三是直面現實。危機時刻不要忽悠、不要唱高調,更核心的是直面現實。華為當時做了三件事:一是告訴員工,市場到底是怎樣的、環境到底是怎樣的,雖然不好,但不用擔心;二是告訴員工,競爭局面是怎樣的,友商的情況是怎樣的,大家半斤八兩甚至有人更慘;三是告訴員工,我們有前進的機會和方向,只要大膽努力地去做,就有活路。

第三,上下同欲。

危機到來之前的2001年,任正非發表了《華為的冬天》一文,當時在公司每個團隊內部組織了三個主題的大討論,即:在華為的冬天裡,我自己應該怎麼行動、我的團隊或我的部門應該怎麼行動、你建議公司怎麼行動。討論激發了大家的共創熱情與內在動力,將自上而下的推動變成了上下聯動。

舉措三 | 突破:聚焦城牆口飽和攻擊

有了現金流做棉襖、提振了精氣神之後,要做的是賺錢、成長、走出危機。華為的舉措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

第一,壓強原則。

所謂壓強原則,指在看準的戰略業務上投入「範佛裡特彈藥量」,即飽和性打擊,聚焦關鍵目標投入超過正常時期數倍的兵力和炮火資源。

2002年,華為發現國內業務確實沒有增長希望、必須在國際業務上突破之後,採取了一系列堅決的措施。比如,將國內市場的一二流人才全部放到了國際市場,用二年時間使國際市場從相持階段快速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實現了盈利性成長,使對手來不及反應。正如著名軍事戰略家馮·曼施坦因在《失去的勝利》一書中總結德軍失敗教訓時說,「不要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掉戰略競爭力量」。

第二,組織裂變。

面對危機時,要嘗試新的業務、試驗新的商業模式,但不要在老的組織內部孵化,要用尖刀班、小分隊的模式獨立突擊。

為了降低華為只有運營商業務帶來的風險,2002年起,華為在鄭寶用的領導下啟動了企業網絡業務,由獨立的小分隊負責開拓,不受傳統業務規則流程的約束,實現了快速成長。

第三,即時激勵。

為了取得戰略業務、新業務的突破,常規的激勵模式面臨挑戰,季度獎、年終獎等等都存在時效性不夠的缺點,不利於實現快速突破。

在開拓國際市場時,華為做了一些短平快的節點獎,不以必須產生利潤為標準,在此之前就設置一些獎勵的節點,比如:搞定關鍵客戶就能獲得「客戶關係獎」;能進入戰略市場、在城牆上找到突破口,實現從零到一,不管做多大單,都能獲得「市場準入獎」。

舉措四 | 綁定:打造利益共同體

危機時期可能還會出現一種麻煩的情況:當業務普遍受到衝擊後,很多部門開始自掃門前雪,甚至出現「見死不救」的情況。華為採取了兩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力出一孔」。

華為打造了三項協同:橫向協同(業務關聯方協同)、前後協同(前方與中後臺協同)與內外協同(與供應鏈或生態鏈上的相關方協同)。比如,美國的一系列行動對華為的供應鏈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華為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與供應商的溝通頻繁高效,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更好地協同、共渡難關。很多合作夥伴從中看到了自己發展的好機會。

二是「利出一孔」。

僅有「力出一孔」是不夠的,還要「利出一孔」。2002年前後,很多員工想離開華為自己做生意,甚至有員工拿著公司的資源在外面開公司。危機爆發之後半年,華為出臺了一項重大舉措,將核心管理層、核心專業層的股權激勵加碼,關鍵人才甚至翻了好幾番。另外,華為甚至提出了上市計劃,很多員工為此放棄了離開公司的打算,只是上市該計劃在公司轉危為安之後發生了改變。

只有將「利出一孔」與「力出一孔」加在一起,才能實現真正的綁定,用利益共同體來支撐事業共同體。

舉措五 | 練功:增強肌體的免疫力

歷史不斷地警示我們,今天的危機往往源自過去埋下的種子,即便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也不能忘記長期主義,對此我有一些建議。

第一,找準根源。

中國有句話叫「患難見真情」,其實患難不僅見真情,患難更顯大問題。在危急時刻,正好把退潮時發現的「裸泳」的問題拿出來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找出危機真正的根源。

如果進行最簡單的歸因,危機的根源往往是兩個方面:一是文化,二是領導力。

關於文化,你也許會問,公司為什麼在危難時刻不能擰成一股繩。難道你在其他時候就能擰成一股繩嗎?其實不是,只是沒有明顯暴露而已。這說明你的企業文化還不夠強大,危機過後,是文化建設的大好時機。關於領導力,危機時刻能發現,很多國內優秀企業的領導力都不夠強。根據我的統計,70%的企業領導者是做產品出身,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對市場、對用戶的洞察力很強,即業務系統很強,但組織管理系統不強,後者需要對人性的理解、需要閱歷的支撐。

提升領導力有一些方法:一是調整核心團隊,實現優勢互補,讓把握人性的能力更強的人承擔更大的責任;二是引入諮詢公司進行系統變革。但是,關鍵還還是核心領導者的自我提升,普通培訓的效果一般,可以嘗試兩個關鍵動作,請好教練指導與精讀好書,這是任正非領導力提升的二大法寶。

第二,策略見效。

在文化和領導力兩項長期工作之外,要想短期策略見效,任正非的12字方針可供參考:系統思考、重點突破、持續迭代。

關於系統思考,如組織能力有一個「1+3」的模型,除了組織發動機(文化與領導力)之外,還要同時關注流程與組織建設、人才能力與人才動力升級;關於重點突破,比如2002年華為就將國際重點市場的突破作為業務重點;關於持續迭代,先聚焦自身特點實現局部的快速突破,再持續補強其他方面。

第三,三面賦能。

組織賦能、人才賦能與開放合作三個方面都非常重要。人才賦能容易理解,比如關鍵人才的培養、團隊的吐故納新等;關於組織賦能,比如你的中臺或者某些平臺做得好,其實對前臺人員的能力要求就會降低,一些AI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低端勞動力並提高高端勞動力的效益;關於開放合作,指我們需要擁有生態的觀點,與相關方互補借力、合作共贏,危機不是一個企業的事情。

以上是華為另一張經典圖片。我認為,華為逆境領導力的魂魄就是永遠的奮鬥精神。

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洩氣、愈挫愈勇;在順境之中,永遠不會驕傲自滿——這是華為奮鬥精神的兩大表現。背後則是,華為永遠覺得自己與偉大目標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因此永遠不會驕傲和惰怠。

正如任正非在2006年度過巨大危機之後所說:「艱苦奮鬥是華為文化之魂。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除了艱苦奮鬥還是艱苦奮鬥。」

相關焦點

  • 任正非: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
    來源:經理人網導言任正非曾發表內部信表示,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本文選自2012年的第243期《華為人》,文章中任正非對華為內外矛盾、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了深入剖析。我大學沒入團,當兵多年沒入黨,處處都在逆境中,個人很孤立。當我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政治內涵時,已過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歲月,才覺得,怎麼會這麼幼稚可笑,一點都不明白開放、妥協、灰度呢?
  • 任正非內部信: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
    點擊各個方框文字查看詳情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
  • 任正非: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
    美編|李秋傑導讀 | 此文系2012年初華為總裁任正非為輪值CEO鳴鑼開道撰寫的一篇內部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回顧了公司的組織機構從無到有到實行輪值CEO的制度的演變。那時我已領悟到個人才是歷史長河中最渺小的,這個人生真諦。我看過雲南的盤山道,那麼艱險,一百多年前是怎麼確定路線,怎麼修築的,為築路人的智慧與辛苦佩服;我看過薄薄的絲綢衣服,以及為上面栩栩如生的花紋是怎麼織出來的,而折服,織女們怎麼這麼巧奪天工?天啊!不僅萬裡長城、河邊的縴夫、奔馳的高鐵……我深刻地體會到,組織的力量、眾人的力量,才是力大無窮的。
  • 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
    本文選自任正非2011年發表的署名文章——《一江春水向東流》。他講到,大機會時代,不要機會主義。經濟寒冬之時,更要專注,兢兢業業。任總的好文,分享給你們,共饗。作者:任正非來源:盛盛GO編輯整理:期樂會-小新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小時候,媽媽給我們講希臘大力神的故事,我們崇拜得不得了。
  • 任正非:理性與平實——任正非名篇解讀
    在那篇文章的最後,任正非用一句話作了概括:「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時候創立華為的。那時我已領悟到個人才是歷史長河中最渺小的這個人生真諦。」人放下自己,才可以得到世界。領悟到自己渺小,徹底放下了自己強大的後天意識,先天真源才可以升起,才可以回到「向世間的苦處行,頭拱地拿出絕活」的真源,才可以開啟團隊內在的源頭活水,才可以連接充盈的宇宙能量真源!一個44歲的男人,被國企炒了魷魚,又被離婚,帶著父母弟妹在深圳住棚屋。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創業。
  • 逆境的修行: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任正非說自己人到中年,年過不惑的時候,仍然錯誤地奉行個人英雄主義的哲學,以至於處處都處在人生逆境,個人很孤立...「當我走向社會,多少年後才知道,我碰到頭破血流的,就是這種不知事的人生哲學。」但正是這些年的逆境修煉,讓任正非領悟了團結就是力量的內涵,知道了自己的渺小,明白了集體主義的強大,「想起蹉跎了的歲月,才覺得,怎麼會這麼幼稚可笑,一點都不明白開放、妥協、灰度呢?」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任正非靠著挫折提供的養分,用利益分享的方式組織起了各路英雄,從而成就了華為的大事業。
  • 劉曉慶,任正非,史玉柱,那些能在逆境中重生的人有什麼秘密?
    想想任正非這個時候,人們都已經過了中年,老了,年輕了,他們還背負著巨大的債務,我們可以想像我們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我們常說生活是有壓力的,但與當時任正非的情況相比又是什麼呢?中年危機中的任正非並沒有被生活中的挫折所壓倒。他在逆境中踏上了經商之路。在他籌集了21000元成立了華為公司和華為公司,他通過充當香港某公司獲得第一桶金。
  • 人到中年,我總結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人生在世,一定要和光同塵
    華為任正非曾表示他在中年之前幾乎都是逆境,在上學時他是學習尖子,後來進入部隊也是做過技術專家,但因為奉行個人英雄主義的人生哲學,結果是碰到頭破血流。 ……處處都處在人生逆境,個人很孤立,當我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政治內涵時,已過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歲月,才覺得,怎麼會這麼幼稚可笑,一點都不明白開放、妥協、灰度呢?
  • 任正非說自己不如賈伯斯偉大,是自謙還是事實如此?
    任正非表現出的不卑不亢又平和包容的態度非常值得讚許。不卑不亢來源於強大的實力,華為的成績有目共睹,不必贅述,而「敬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蘋果。記者將任正非稱作「中國的賈伯斯」,任正非卻說賈伯斯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而自己真心不認為自己偉大。其實在此之前,任正非已經多次向外界談論過蘋果,例如說自己家人很多都在用蘋果手機,家裡也買蘋果的產品。
  • 渺小!偉大!是生命最好的詮釋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了每一個人的頭上,就變成了一座山」。人類的渺小,就這麼一句簡單的話,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人們往往會定義那些有偉大的成就的人為英雄。如果只是把那些在聚光燈下的大人物稱作英雄。那麼英雄的定義又狹隘了些。1渺小和偉大,從來都是人們自己定義的。
  • 領導力,就這8個字
    這些就是我說的領導力的第一個表現和做法:承擔責任。阿里巴巴對承擔責任給出了非常具體的闡釋。再來看看任正非,領導力在他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領導力表現為十項修煉:承擔責任、直面問題、密切聯繫群眾、講故事、當老師、深思、從失敗中學習、反思、認識自己、成為自己。這些在後面還會細講,但按它們來給任正非打分,他是每一項的得分都很高。
  • 領導力,關鍵是8個字
    如果把所有帶團隊都叫領導力,其實也是不對的。比如,你帶著同事們辦了一次年會,不叫領導力,它實際上只是一個常規性活動;客戶要求提前交貨,你把流程稍微改一改,也沒有涉及到實質性的變化,都不能叫領導力。這就涉及到第二個要點了。 第二,你有沒有領導力,還要看能不能「解決難題」。那到底多難才算呢?
  • 華為任正非:《一江春水向東流》
    任正非說自己少年不知事時崇拜的「大力神」,認同個人英雄主義,而後來,「處處都處在人生逆境,個人很孤立,當我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政治內涵時,已過了不惑之年。」  談到華為創立,任正非說,「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時候,創立華為的。」任正非說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不再是自己去做專家,而是做組織者。
  • 接受自己的渺小
    ______在2019年的第一篇文章裡,我們寫了一句話「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有讀者在留言裡詢問這句話的含義,的確,它看起來有些像那種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沒什麼卵用的金句。而探索的方向,也沒人可以保證一定有用,也許幾年的奮鬥結果,最後只是證明自己是錯的。 所以,一個成熟的科研工作者,比起炫耀自己懂得的那些常人聽不懂的概念,他們更冠以感慨自己在浩瀚的知識面前自己的渺小。 但正是這些能夠認識到自己渺小,心懷敬畏的人,在推動著我們世界的進步。
  • 其實我們都是渺小卻偉大的人
    這首《渺小卻偉大》是由甘世佳作詞,Marc Dupré、Hnon Nathaniel、Amélie Larocque作曲,李易峰演唱的歌曲。通過歌詞,你會感覺到,其實,浩瀚的大宇宙裡,每個平凡的人都渺小,所以,我們都曾受傷,我們都會受傷。燃燒的小宇宙裡,每個平凡的人都偉大。
  • 偉大始於渺小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偉大始於渺小 2013-02-20 16:07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大頭侃人:任正非》:華為的偉大,歸根結底是創始人格局的偉大
    在國內的商科技行業,華為無疑是一家偉大的企業,它的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30多億人口,能夠創造如此龐大的科技帝國,它的創始人任正非無疑也是一個傳奇。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說過:「我輩無一人堪比任正非!」
  • 渺小的力量也可以成為偉大的存在
    這也是我今天想講的主題:渺小的力量也可以成為偉大的存在。      我還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次經歷。就在幾周前的一次升旗儀式上,年級給高二退伍的國旗隊成員頒發了獎章。站在臺上的一共有53個人,但是你們不知道,國旗隊一開始是70個人,為了慶祝祖國70華誕而成立,我也是那七十分之一,但是後來裁員因為身高不夠,所以我離開了。當時看他們領獎敬禮的時候,我特別羨慕。
  • 任正非:敢於改正錯誤缺點的人,青春永存
    任正非:敢於改正錯誤缺點的人,青春永存 1月18日消息,任正非近日做了「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在自我批判中成長」專題儀式上進行了講話。任正非表示渺小的缺點人人都有,改正丟掉,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就一定能夠達到珠穆朗瑪。華為剛啟航的航母正需要成千上萬英雄划槳。
  • 中考滿分作文:渺小亦是一種偉大
    中考網整理了中考滿分作文:渺小亦是一種偉大,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猶如一粒藍色的塵埃,在無窮無盡的歷史長河中穿梭、旋轉。我讚嘆這渺小的星球,因為他偉大地承載起生命。   我敢說,一切渺小的,都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