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和光同塵?
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絕妙啊,如果我們能對這句話知行合一,那麼人生在世幾乎就是無往不利。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誇其談(突然想起在網上熱傳的某書某劇,其中的主角就是習慣性裝深沉,故弄玄虛)。做人還是要懂得「知止守靜」,不要鋒芒太露,要知道大巧若拙,渾樸如一才是大境界。
再就是,與人交際要保持距離和平衡,不要無事生非,一切歸於自然,如此你就能無為而無不為。
不要覺得《道德經》很深奧,實際上,其中所說基本都是一些客觀世界的常識。但今天我們不談《道德經》,主要來說一說和光同塵。
很多人對這個詞有誤解,覺得它是同流合汙、隨大流的意思,其實不是這樣。
和光同塵是說不要站在群體、環境和世俗的對立面,我們在社會上,不能光顧著自己去建功立業,這樣是個人英雄主義。
個人英雄主義往往會讓你阻力重重,如果你轉變觀念,與群體、環境和世俗形成一種和諧共存、共贏的態勢,那麼你就會獲得很大的能量,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這才是「和光同塵」的真義。
舉個例子。
華為任正非曾表示他在中年之前幾乎都是逆境,在上學時他是學習尖子,後來進入部隊也是做過技術專家,但因為奉行個人英雄主義的人生哲學,結果是碰到頭破血流。
……處處都處在人生逆境,個人很孤立,當我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政治內涵時,已過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歲月,才覺得,怎麼會這麼幼稚可笑,一點都不明白開放、妥協、灰度呢?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真的是有非常大的共鳴。唉,這個道理如果是早一點明白就好了,但人到中年才明白總比不明白要好很多。因為我們還有很長的時間去改造自己。
過去我是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的是自己的成功,是想要用強大來證明自己。這種心態、行為,就很不受人待見啊,畢竟誰也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強」的襯託。
當年我有一種很幼稚的心理,覺得別人不喜歡是嫉妒。反正這個社會就是「恨人有笑人無」,大家都是比較來比較去,以多少、強弱論高低。
其實,這就是把自己放在了別人的對立面啊。
這樣的人有很多啊,他們不但喜歡顯擺自己,炫耀自己的優越感,他們更期望別人承認自己不如他們,讓別人對他心服口服……多麼狂妄,多麼自欺欺人啊。
要知道,人狂必有禍啊。要知道,人低才為王啊。正如任正非所說,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
所謂和光同塵,就是做人要謙虛低調,要把姿態放低一些,要與群體保持同一陣線,只有這樣,你才能「團結就是力量」。
個體的力量是渺小的,群體的力量才是偉大的,我們做人做事,都應該是追求群體的成功,而不是自我的成功。
這才是順勢而為。改變別人是違背人性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蠢事,改變自己、和光同塵才是取得成功的秘訣。
而要做到和光同塵,我們還要保持開放,懂得妥協,品味灰度和平衡。
開放是打開自己融入集體、環境,妥協是求同存異,寬容有度量,是和諧共存,而灰度則是把握動態的平衡和節奏。
什麼是成功?真正的成功不是自己佔有了多少物質,而是你幫助、利益到多少人,有多少人因你受益,就有多少人支持你,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特別是做企業帶隊伍,一定要能取長補短,人盡其才,像任正非那樣做「傀儡」、無為而治才是境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誰也離不開水,人生在世,不爭才能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