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總結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人生在世,一定要和光同塵

2020-12-13 騰訊網

什麼叫和光同塵?

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絕妙啊,如果我們能對這句話知行合一,那麼人生在世幾乎就是無往不利。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誇其談(突然想起在網上熱傳的某書某劇,其中的主角就是習慣性裝深沉,故弄玄虛)。做人還是要懂得「知止守靜」,不要鋒芒太露,要知道大巧若拙,渾樸如一才是大境界。

再就是,與人交際要保持距離和平衡,不要無事生非,一切歸於自然,如此你就能無為而無不為。

不要覺得《道德經》很深奧,實際上,其中所說基本都是一些客觀世界的常識。但今天我們不談《道德經》,主要來說一說和光同塵。

很多人對這個詞有誤解,覺得它是同流合汙、隨大流的意思,其實不是這樣。

和光同塵是說不要站在群體、環境和世俗的對立面,我們在社會上,不能光顧著自己去建功立業,這樣是個人英雄主義。

個人英雄主義往往會讓你阻力重重,如果你轉變觀念,與群體、環境和世俗形成一種和諧共存、共贏的態勢,那麼你就會獲得很大的能量,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這才是「和光同塵」的真義。

舉個例子。

華為任正非曾表示他在中年之前幾乎都是逆境,在上學時他是學習尖子,後來進入部隊也是做過技術專家,但因為奉行個人英雄主義的人生哲學,結果是碰到頭破血流。

……處處都處在人生逆境,個人很孤立,當我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政治內涵時,已過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歲月,才覺得,怎麼會這麼幼稚可笑,一點都不明白開放、妥協、灰度呢?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真的是有非常大的共鳴。唉,這個道理如果是早一點明白就好了,但人到中年才明白總比不明白要好很多。因為我們還有很長的時間去改造自己。

過去我是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的是自己的成功,是想要用強大來證明自己。這種心態、行為,就很不受人待見啊,畢竟誰也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強」的襯託。

當年我有一種很幼稚的心理,覺得別人不喜歡是嫉妒。反正這個社會就是「恨人有笑人無」,大家都是比較來比較去,以多少、強弱論高低。

其實,這就是把自己放在了別人的對立面啊。

這樣的人有很多啊,他們不但喜歡顯擺自己,炫耀自己的優越感,他們更期望別人承認自己不如他們,讓別人對他心服口服……多麼狂妄,多麼自欺欺人啊。

要知道,人狂必有禍啊。要知道,人低才為王啊。正如任正非所說,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

所謂和光同塵,就是做人要謙虛低調,要把姿態放低一些,要與群體保持同一陣線,只有這樣,你才能「團結就是力量」。

個體的力量是渺小的,群體的力量才是偉大的,我們做人做事,都應該是追求群體的成功,而不是自我的成功。

這才是順勢而為。改變別人是違背人性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蠢事,改變自己、和光同塵才是取得成功的秘訣。

而要做到和光同塵,我們還要保持開放,懂得妥協,品味灰度和平衡。

開放是打開自己融入集體、環境,妥協是求同存異,寬容有度量,是和諧共存,而灰度則是把握動態的平衡和節奏。

什麼是成功?真正的成功不是自己佔有了多少物質,而是你幫助、利益到多少人,有多少人因你受益,就有多少人支持你,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特別是做企業帶隊伍,一定要能取長補短,人盡其才,像任正非那樣做「傀儡」、無為而治才是境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誰也離不開水,人生在世,不爭才能大成。

相關焦點

  • 35歲,人生一道坎,能力不再重要!曾國藩六條箴言,助你大器晚成
    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贏家!中年,往往是人生的轉折點!35歲,是步入中年的開始,也是孤獨的開始,往往!正如張愛玲所言: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 人生感悟:人到中年要遠離3件東西,後半生日子會好點
    轉瞬間,已人到中年了。回顧自己的前半生,總會發出很多慨嘆,有的悔恨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光,有的怨嘆命運對自己實在不公。其實,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碰到一些艱難和挫折是難免的,對於過去的事我們只能總結經驗教訓,而不能過於緬懷。
  • 人到中年,女人一定要漂亮!男人一定要有錢!
    而且,這些反差,都寫在了周圍那些人的臉上,也寫在了我前妻的態度上,更刻進了我每天都必須艱苦面對的日子裡。我無數次地反省自己,像我這樣一個老牌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一畢業就分配到了國企,25歲就參與了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設,32歲就已經升任地方中層,為什麼就能混得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 人到中年感到迷茫,鬼谷子留下四個四字詞語,讓福氣自己找到你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大人物鬼谷子,他門下的弟子蘇秦和張儀先後在戰國的大勢之中縱橫捭闔,而師父鬼谷子的能力自然也不差。而他對於人生的參悟也是十分透徹的,總結出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而他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一絲一毫,來去判斷這個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性格人物,能力怎麼樣。
  • 人到中年,面子重要還是「裡子」重要?男人應該看透這3件事
    人到中年,其實大多數的人無論做何種是都是關乎到家庭,有錢的人會認為面子很重要,而大部分普通中產階級就會在思考,是面子重要呢?還是裡子重要呢?其實,人到中年,要看透一些事,才能夠讓自己活得更加舒心,尤其是這三點很重要!
  • 《易經》的人生經驗:人敗一個逸字,人旺一個勤字,人患一個備字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全,生活總是瞬息萬變,每個人都要做好應變的準備。越是有遠見的人,越能知道,思考危險,久而久之就能安全。著名《易經》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人敗一個逸字,人旺一個勤字,人患一個備字。沙拉斯特說:「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你選擇了什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選擇舒適區,你隨時可能被危機湮沒;選擇強大自己,便能不斷拓寬人生安全的領域。備,是防患的妙方《左傳》中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而無患。」人生在世,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
  • 《白巖松的人生哲學》:人到中年,最該擁有的狀態
    梁實秋先生說過:「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人到中年,歷經半輩子的起起伏伏,嘗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對人生有了通透的認識,更懂得經營人生的重要。《白巖松的人生哲學》告訴我們,人到中年,仍然銳氣不減,壯心不已,才是中年人最好的活法。1、人到中年,要有重新出發的心態白巖松希望自己70歲的時候,會教出兩百多個學生,他們完全可以忘記我,但卻是中國新聞界最優秀的人才。
  • 人過中年,最好的生活,就是隨遇而安
    中年是人生的一個分界嶺,中年以後的生活,隨著人們心態的改變,生活也會發生不一樣的走向。很多人都說中年是人生魅力最凸顯的時刻,前半生的一切努力的結果在中年都會顯露出來,其實想擁有好的生活並不能全部都看前半生的努力,也要看一個人的心態。
  • 人到中年萬事休?掌握這三個職場契機,重回人生巔峰非難事
    是要教育和扶持我們的下一代成長,這也是人作為最高等生物,保持種族完善,並不停更新迭代,中年的意義就在這裡。從這個角度解讀中年的意義,是不是讓你又開了一個腦洞呢?是的,我本人就是從這裡找到了人生重返顛覆的機會拐點。
  • 人到中年,女人別再糾結這四件事,餘生才會越來越好
    梁文道說:「一個女人一定要有自己過好日子的能力,要有別人沒辦法拿走的東西,這很重要。」 女人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顏值,而是內心是否強大。
  • 人到中年,這三種人要絕交
    文/七月長安人的這一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而人心是難以琢磨的,所謂人心隔肚皮,最難看穿的是人心。人到中年,前半生歷經滄桑,後半生如果不想過得太悽涼,遠離這三種人,你的生活就會充滿生機,充滿陽光。02、借錢不還的人人生在世,誰沒有困難之時,有人在困難的時候,幫自己一把,這是真正的朋友,是值得一生相交的,值得我們用心銘記,以後等到自己走出困境的時候,定會好好感恩。
  • 人到中年:懂得這3件事,你就是人生贏家
    還記得感動中國2013十大人物陳斌強用孝心感動了華夏大地的故事。陳斌強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陳斌強每周都會將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摩託車30公裡,帶著母親去上班,到了周五,又將母親「綁」回家中照料,五年來,風雨無阻。頒獎辭說:「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你。
  • 人到中年,要明白靜下來的意義
    看花有一個遠房的叔叔,前段時間剛剛被檢查出來得了腎功能衰竭的毛病,生病之後,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過往進行反思,對過去的很多事情都感到後悔不迭,但卻為時已晚。在看花去探望他的時候,他根據自己的反思,給予了看花很多忠告,總結起來,用一句話就可以完整表達,那就是,人到中年之後,一定要明白靜下來的意義。
  • 鮑某某「性侵養女」案真相大白:人生在世,一定要遠離這種人
    事情的始末,一言以蔽之,當初韓某某為改善生活條件,於是到處找人「收養」,與鮑某某「一拍即合」。網友的一句高贊評論說中了這樁案件的性質:一個好色之徒和一個詐騙集團的故事。可是後來他總不會主動還,要是不好意思問他要,他也就心安理得地忘記了。其實他每次佔便宜的金額都不大,只是一來二去,時間久了,大家也就看清了他的人品。之後不久,他被辭退了,走的那天,沒人送他,也沒人跟他說再見。
  • 《跟著考霸記筆記》人生在世,哪能不考試?既然要考,不如這麼試
    人生在世,哪能不考試?考試,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必須邁過去的坎兒,可是偏偏有人就是過不去。作為曾經在考試的坎兒上失足跌落的人,我內心其實充滿了委屈,不是我不努力啊!上課聽的比別人認真,筆記也記得比別人仔細,怎麼偏偏考試的時候就差那麼幾分呢?
  •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很多人都問我,想要學習很多古人的智慧,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學起?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書本上獲取!那麼該看什麼書呢?我給大家的建議是看一看《易經》!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人生在世,世事難料!人生起起伏伏、溝溝坎坎,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一帆風順,總會遇見一些風風雨雨。得意時,朋友認識了你;落難時,你認識了朋友!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著肚皮!春風得意的時候,看不出誰真假。
  • 《大器晚成》:人到中年,關鍵時候「認慫」有多重要?
    很多人內心默許這樣一個準則:如果做不到年少有為,留給我們機會就不多了?中年以後,我們就會被定型了,創造力、能力、精力等都會直線下降,只好接受自己失敗的人生。但,這真的是事實嗎?不,並不是這樣子的。智慧:人到中年,更容易看清事物的全局人到中年,更沒有必要事事休,變得膽小怕事,不敢勇往直前。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第一,和光同塵的人,謙卑不驕盈《道德經》第四章的內容屬於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主要是在表達天道範圍的內容,即:老子闡述某些天道,然後告誡人們要遵循天道。就如《道德經》25章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的基本特徵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而且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遵循此種盈虛之理,比如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日中則偏等等。
  • 論語148丨和光同塵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廣莫找到了這個契機,就是《道德經》中出現過兩遍的四個字。前幾天徒弟某爺給大家秀他的手機殼,就是這個圖。和光同塵。先講什麼叫和光同塵。想想為什麼要把光和塵兩個名相放在一起?這種用法除了形成這個成語本身之外,空前絕後。
  • 古語:人到中年,遠離三種親戚,不忘兩種朋友,切記一個字
    古語:人到中年,遠離三種親戚,不忘兩種朋友,切記一個字人在年輕的時候多少總會犯一些錯誤,因為思想還不成熟,社會經驗也少,難免眼光就不那麼洞察,遇到友善慷慨的人是幸運,而吃了虧也不必太在意,這是因為年紀還不大,容得下此許的磕碰,同時也需要一些些生活的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