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自媒體的利與弊#
說起廣州,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座商業味很濃的城市,務實的營商主義、濃鬱的市井味、多元而開放的城市態度。一向也不標榜自己是文化前沿陣地的廣州,去年(2019)卻悄無聲息地捧回了一座英國倫敦書展的大獎,這是僅次於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的世界第二大書展。
抱走這個大獎的是廣州「方所」書店。
全世界奇怪:為什麼是中國?全國的書店奇怪:為什麼是「方所」?全國的人奇怪:為什麼是廣州?
該獎項從書店的專業度、書籍陳列、活動組織策劃能力、員工專業素養、氛圍營造、創新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
廣州不是中國最具文化氣息的城市,但是它一定是最有開創性和包容性的城市,優秀的創意在這裡有很好生存的土壤,同時對各種文化的兼容並蓄,讓「方所」可以更多地展現個性。
「方所」典出於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定是常住 便成方所」,要為懂得文化創造生活的所有人,打造一個內在渴望歸屬的地方,更要讓文化的中國,更加茁壯與豐富。
廣州「方所」裡面的書品類很多,主流、小眾、外文、繁體、簡體都有,有國外書市的重量級作品、也有很多小眾但不乏風格的佳品、有暢銷書,也有滄海遺珠,也會時常邀請到一些文化界大咖來做講座,雖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還算得上百花齊放。
這裡也有著廣州的性格:我不喜歡,但我允許它存在。
從2000年起,民營書店和很多實體一起,因為網店的包圍開始感到了危機,噹噹、亞馬遜、淘寶、京東都紛紛線上售書,更是將書店推到面臨絕境的邊緣,2002至2012年間,全國有近一半的書店倒閉。
在實體書店遭到電子商務重創的時候,對岸的有間書店卻令人眼前一亮,還成為文化地標,這便是「誠品」,也可說是為書店開拓了一種創新的模式。
2014年開始,國家開始出臺了一系列對書店的補貼政策。在政策的紅利下,原本與書無關的行業也紛紛帶著不同目的,開始觸摸「書店」這個元素了,為了創造出商業價值來,開動腦筋,一場不限於書店本身的行業革命開始了,結果當然是為書店帶來了更多書籍之外的趣味性和可能性。
「方所」創立之初,就是向「誠品」學習的,從書籍擺放、書架陳列、店內的綠植、咖啡廳、員工學曆本科以上等等,在廣州最貴的地段,最高檔的商業中心——太古匯,與LV、Hermes等奢侈品店為鄰,當初也是讓人看不懂,當然,現在都看懂了,創始人毛繼鴻要把「方所」和普通書店區分開來,做有格調的書店,也凸顯一種態度:文化是件高檔的事情。
且不論從經營特色書店中獲取多少商業利益,在電子書和自媒體興起的年代,將人們拉回實體書店,重拾閱讀的習慣,這便是值得敬意的。
有天看到一篇文章説,為什麼我們的語言相比以前越來越粗鄙了?不由得怔了怔。想起曾經在澳門看到一戶人家門上的水電費催收單,開頭是:「閣下……」,文雅的氣息撲面而來。相比如今,小區樓下抬眼望去,隨便什麼通告,開頭直接上謂語:「繳什麼、交什麼、關什麼……」想說,這是寫給誰看的呢?路口經過的小貓小狗麼?漸漸地,鄰裡間說話問候也是這樣的了。
有天逛書店,看到推薦區放了本《好好說話》,頗有感慨,買了本給老爸,他有幾分驚詫:為什麼給我看這個?我開玩笑的說:老爸。你最近經常看抗日神劇,和媽媽說話都用命令式口吻了,老爸臉一陣紅。
是否我們大部分的資訊甚至知識,來源都太過依賴手機和電視等媒體所致呢?
時代總是向前走的,實體書店終會面臨改變的一天,但無論是線上售書還是電子書,只是形式的不同,人們始終也在通過書籍吸取營養,而自媒體則有點不同。
人們總是喜歡容易的東西,快速和方便是首選,閱讀也一樣。以前我們常笑言相比厚厚的書籍,快速閱讀的雜誌等等是快餐文化,那當下有的自媒體簡直可以說是方便麵一般的「方便文化」了。
快餐尚可飽肚,若天天只吃方便麵,不但會生病,直至有天,你聞到那陣濃濃味精味,只會想嘔了。
書籍讓人學習知識,文化培養人獨立思考。自媒體顧名思義,人人都是獨立個體,都可以表現自我,展示不同見解。但是為何現在我們打開手機,看到的卻是更多人云亦云的東西了呢?有些自媒體的內容在擠去水分後,剩下有價值有營養的東西實在不多,失去文化這土壤,又何來獨立的思考?
多一種增長見識的渠道,多一種展示自我的方式,毋庸置疑是好的。自從自媒體出現後,身在南方的我時常得以欣賞西北的壯闊山河,東北冰雪的銀裝素裹,那千裡之外的異域風情,讓人滿目的驚喜,直呼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人大開眼界。
但逐漸發現,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可以根據你口味炮製你喜歡的文章,戳中你的「嗨點」,還有更多的黏貼、複製、拼裝,常常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點進去,讀完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
失望猶如窗外夜幕籠罩,困意襲來,關機睡覺。
說回「方所」,創立僅僅8年多的它,和一眾前輩書店相比起來,資歷上只是個小學生,但卻能脫穎而出,除了理解讀者的心態,和摸索和創新外,更讓我欣賞的是,它的多元和不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