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正式回應撤資指控:我身本無鄉 心安是歸處

2020-12-20 搜狐網

  9月29日,李嘉誠首次對撤資做出回應,李嘉誠表示:首先感謝內地、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此前9月12日新華社瞭望智庫的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其對李嘉誠的撤資行為表達了諸多言辭激烈的「不滿」。文章作者為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羅天昊。

  9月17日,李嘉誠通過長實地產(01113.HK,以下簡稱「長地」)2015年中期報告公開表示將繼續看好中國經濟。

  當時的主席報告書中,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李嘉誠稱,部分國家的經濟問題對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構成影響,預料全球市場將持續面對若干不確定因素。內地方面,儘管金融市場出現短期波動,鑑於支持經濟平穩發展的基本因素,以及中央政府多項穩定經濟措施,預計內地經濟運行可保持在合理區間。內地以「一帶一路」為中國對外主要經濟戰略,將締造無限商機,預計香港也可因此受惠。在長地的業務方面,李嘉誠表示,如果沒有不可預見的事故發生,預期集團下半年的整體業務較上半年將更好。目前長地的土地儲備足夠未來四、五年發展所需。未來,隨著更多發展項目的陸續開展及出售,預期會有較多售樓的收益。

  以下是新聞稿全文:

  李嘉誠先生就近日一些人對他和集團毫無根據的指責、似是而非的觀點作出回應:

  最近一些人對我本人和集團作出毫無根據的指責,惹來網民及傳媒的關注。在此,我多謝各位的關心,並藉此機會作出回應。首先感謝內地、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集團公共事務部歸納了近日傳媒的查詢,作出以下回應:

  1. 為什麼連日受到抨擊也不作響應?

  根據我們的分析,是非浪潮來襲之時,正值習近平主席進行國事訪美前夕,我們不想因為李先生的響應,被人借題發揮,引起更廣泛的國際討論。李先生認為,習主席在不同場合多番強調,國家要不斷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我們不應讓這些毫無根據的口舌之爭成為焦點,喧賓奪主,衝淡習主席的重要訊息,引起商界和投資者不必要的顧慮;李先生認為,沒有建設性的語言討伐,並不符中國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方向和決心。今次是李先生首次就事件作出響應,網上一切假李先生之名所流傳之文章,均非屬實。

  2. 為何頻頻出售內地房地產,但仍否認撤資?

  過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超過 70%(包括國企)的架構,也選擇離岸設立公司,目的是為了讓企業取得更現代化架構和更高效運作模式;我們做法相同,集團進行重組及於開曼群島成立公司,而集團在港註冊及上市地位不變;李先生個人在重組過程中,並沒有減少持股比例,也沒有從中套現,所謂「撤資」指控,完全不成立。另外,對於所有投資及出售資產所得的回報,是屬於公司的,並回到股東手中;一如以往,集團將繼續在全球,包括在內地尋找投資機會。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但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中及將發展之總樓面面積遠高於 2000 萬平方米。事實上,集團於內地發展中或將發展的土地,90%是從拍賣而來,而 90%以上的物業均在建成後出售(酒店除外),只有極少部分保留作收租之用,集團從來也在積極等候土地「交吉」,並沒有囤地(香港亦如是)。減少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不等於不投資內地。其次,在零售方面,集團於全球現擁有逾 13,000 間零售店鋪,其中內地由兩年前的 1300 間增加至今天 2300 間,增幅為 77%,擴展步伐迅速。國家及領導人強調「騰籠換鳥」,深化改革,優化產業,以創新科技驅動經濟增長,我們一直重視全球的優質投資機會和支持人才帶來的發展機會,長和系在港口、基建、零售、科技及金融等方面的發展正大舉前進。

  習主席最近提倡「一帶一路」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所以集團投資海外業務,與國家政策並無牴觸,而且集團的股東也清楚,海外投資的盈利均屬香港上市公司所有,最終通過派息,能令股東受惠。集團以香港為家,於 1980 年代已開始在國際投資及發展電訊、貨櫃碼頭、能源、零售、水廠、電網、地產、火車、飛機租賃等業務,遍及 52 個國家,這是集團同仁 30 多年努力經營的成果。

  3. 內地官媒多次作出抨擊,李先生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

  李先生對中央堅定不移繼續改革開放,致力優化營商環境有信心,並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甦;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習主席多次強調中國將繼續維持深化改革的堅定承諾,擴大開放;李先生對中國充滿信心,對習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4. 部份抨擊言論質疑你「不愛國」,有何響應?

  李先生兒時歷經戰亂,然後目睹國家改革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天天進步,內心觸動不已。對於一切是是非非,李先生雖感到痛心,但認為蘇軾及白居易說得好:「此心安處是吾家」以及 「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萬變社會,不變承諾」是李嘉誠先生在 1980 年創立基金會時對自己的格言,他更於 2006 年宣布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當年已把三分一資產,即超過 90 億美元投放於基金會。基金會致力推動奉獻文化,至今捐出逾 170 億港元,當中 87%用於大中華地區,還傾注大量時間、心血,對有利於中華民族的事業,過去、現在、未來,宗旨不渝。主要項目包括創辦汕頭大學,於廣東引入以色列理工學院,推動國家高校教育改革,帶動國家創新產業發展,為主導未來作好準備;基金會同時重視醫療研究及服務,鼓勵探索追求健康的世界,項目包括內地「人間有情「寧養計劃,協助全國貧困家庭唇顎裂兒童康復的「重生行動」,以及協助殘障人士的「長江新裡程」等等。

business.sohu.com false 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0497 report 3855 9月29日,李嘉誠首次對撤資做出回應,李嘉誠表示:首先感謝內地、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

");}

相關焦點

  • 李嘉誠三頁紙正式回應「撤資」指控: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針對近來關於「超人」李嘉誠頻頻出售內地房地產業務、從內地撤資的指責,李嘉誠於9月29日首次做出公開回應。「最近一些人對我本人和集團作出毫無根據的指責,惹來網民及傳媒的關注。在此,我多謝各位的關心,並藉此機會作出回應。
  • 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你也就會真正的體會到: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只要你的心安了,心靜了。的身心便找到了歸處,也有了歸鄉的感覺。你再次出發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心安神爽,身上的擔子也就輕了許多,腳下的步子也就快了許多。
  •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人生本無常, 心安即歸處。 無疑,人生最美好優雅的狀態,便是在懂得中淡然於心,自在於身,瀟灑於世。生命最極致詩意的境界,便是在悟透後依然活著,情有所寄,心有所期,魂有所歸。
  • 心安,即是歸處
    1、愛情:心安是陪伴人生這一輩子,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一個自己相愛的人與自己相守在一起,與自己喜歡的人此生相隨,其實就是一種安心。這一輩子不會辜負自己,彼此兩人從青絲到白髮。那些心愛的地方,便是自己最好的歸處。人生一輩子,一切終究都是如此。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是歸處。自己不會去糾結,那麼自己就不會去尋找那麼多的煩惱。不會去尋找那麼大的擔憂,也不會去自己一個人有那麼多的痛苦。
  • 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白居易最美的一句詩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的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雖然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但在生活中卻是處處遭受到打擊,一度被貶江州,即為今天的江西九江。因為有著這樣的人生經歷,也讓他對現實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更為深沉。
  • 夜讀|心安即是歸處,隨緣方得自在
    人生路漫漫,你我皆過客。人生本無常,心安即歸處。我們都見證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也曾感受過一個人穿過漆黑的夜,走過泥濘的街。我很喜歡的作家三毛,曾說過:「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 別故土添離愁麼 白居易淡然對之 我生本無鄉 心安是歸處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這一天早上,朝霞剛出,從紫禁城歸來。傍晚,夕陽西下,從長安城東出門。不要再說城東裡面的小路曲折這些事了,這一次,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江南路。車馬備齊了,揚起鞭兒上路了,揮揮手向親人和故鄉告別。這一場離別,應該是難過的,悲傷的。
  • 白居易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蘇軾的這種豁達其實正是來源於內心的堅強,那麼詞中的意境很顯然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也就是這首《初出城留別》,我們通過對比就會發現,蘇軾完全是借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也正是由於在現實生活中遭受到了打擊,為此內心極為痛苦,可是他的這種痛苦與別人有不一樣,並不會表現出來,只是把悲痛化為力量,這一點著實是難得,大概也只有白居易這樣的詩人,才能夠有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而我們從他這首詩中,同樣也能夠感受到那份從容的態度,只要學會了對於自己也是有幫助。
  •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禪樂《歸》|心安,即歸處 只有到了一定年齡, 經過生活的洗禮, 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歸處。
  • 李嘉誠叕要拋售內地資產|長江實業集團|李嘉誠|內地|上海
    不過,長江實業回應稱:「市場上很多人對我們的項目感興趣,不代表我們須要出售相關資產。」有人統計,自2013年以來,李嘉誠從中國內地和香港累計套現金額超過2000億元。其中,拋售的內地資產,佔拋售亞洲資產的近七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嘉誠都是華人界的經營偶像,被譽為「李超人」和「最識時運的人」。但近幾年,李嘉誠的眼光似乎沒那麼準了。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看透世事滄桑,人事冷暖,世態炎涼,句句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百年人生的感悟——我生本無鄉,心安即歸處。平淡無華的文字,充滿生活的哲理,用人生經歷的真實感受,與讀者心與心的交流,閒談家常理短中透著人生大智慧。講實話,真性情,看清世事。人生一世,行走世間,為人處事,讓人放心,自己安心,真實可靠,淡泊明志,通透清澈,樸實無華,純粹真實。
  • 給心靈自由,蘇軾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本是受唐代詩人的啟發
    無論是在偏遠的惠州,還是在更遙遠的儋州,蘇軾都把那裡當成了自己的故鄉,做到了「心安」,所以才能夠如此豁達。但蘇軾的這一句宋詞並非全部出自他的內心,而是來源於一個唐代詩人的詩句靈感。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 心安即是歸處
    無意中翻到季羨林老先生的《心安即是歸處》才明白,或許閨蜜缺的是「心安」。整體在職場和家庭中翻轉,時不時地還要為孩子的學習擔憂暴怒,想要身心俱松,確實難於上青天。季老作為國際上都著名的東方學大師、文學家、教育家,他那通透、樸實、純粹而平淡,一生都不為外物所擾、遵從己心,活在自己世界裡的灑脫不羈,讓很多人既嚮往又羨慕。
  • 李嘉誠在下什麼棋?叕要拋售內地資產,7年套現1700億
    不過,長江實業回應稱:「市場上很多人對我們的項目感興趣,不代表我們出售相關資產。」有人統計,自2013年以來,李嘉誠從中國內地和香港累計套現金額超過2000億元。其中,拋售的內地資產,佔拋售亞洲資產的近七成。
  • 李嘉誠駁斥撤資論 屈臣氏向三四級城市下沉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楊陽 屈臣氏公司對經濟觀察網證實,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近日在接受內地媒體專訪時說, 「我的家在香港,『長和系』(記者註: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基地在香港,永遠不會離開香港。我再強調,即使日後出售業務都只是商業考慮,跟『撤資』沒有關係。」
  • 《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
    文||肆小蟹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季羨林老師的《心安即是歸處》。一句話簡介:【季羨林的百年生命智慧。】看這本書的時候讓小蟹想到了讀書時期,課本也有季老師的文章。看了季老師的文字也能讓我更加清楚這一點。因為世事無常,心安即是歸處願你歷經滄桑,永葆天真模樣這本書是由一篇篇文章整合而成的,從談人生的意義到談讀書,處世,行走,當下,孤獨,生死等等。
  • 鄭裕彤家族接連拋售中港資產 後人否認撤資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撤資風波剛平息,香港另一富豪鄭裕彤家族即接棒成為撤資的主角。  據粗略統計,過去兩年,鄭裕彤家族至少拋售了約348億元的中港資產。  在內地,鄭裕彤或許不像李嘉誠那樣被熟知。但在香港,鄭裕彤與李嘉誠、李兆基以及已經過世的郭德勝,被稱為香港四大地產商。
  • 《散落的珠子》/瀉水各自流,心安是歸處
    瀉水各自流,心安是歸處——雨蕭短篇小說《散落的珠子》阿探讀罷短篇小說《散落的珠子》,不覺間南朝鮑照《擬行路難·其四》湧上心頭: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小說有著宿命論、天命觀的古典意蘊,甚至在「我」平淡如水的青春記憶年輪裡,否決了過於「折騰」的人生。「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這不是作者消極的人生態度,而是人到中年的一種心境平和,或許我們能夠把握得住的,就是直面並擁抱平平淡淡的日子。深隱文本的平和,是小說歸結生命的神脈所在。
  • 願平安喜樂,勿忘心安,祝你也祝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山山水水,皆是一來一去,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中觀,人情淡始長。你若冷眼旁觀,不出妄語,不助惡聲,便是揚善。你若真假難辨,莫信謠言,待人以寬,且以心安。日光傾城,許我此生溫暖,笑顏燦爛,著我後世心安。
  • 人民日報談李嘉誠事件:斯人已去 不必挽留
    摘要 【人民日報談李嘉誠事件:斯人已去 不必挽留】這幾天,亞洲首富李嘉誠深陷輿論漩渦,關於他從大陸撤資的爭論,仍然在唇槍舌劍地進行著。是正常的運作,還是道義的失守?是合法的進退,還是無奈的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