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來關於「超人」李嘉誠頻頻出售內地房地產業務、從內地撤資的指責,李嘉誠於9月29日首次做出公開回應。
「最近一些人對我本人和集團作出毫無根據的指責,惹來網民及傳媒的關注。在此,我多謝各位的關心,並藉此機會作出回應。首先感謝內地、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除了本人回應,長江和記和長實地產(00001.HK、01113.HK,以下稱長和系)發表的聲明還集中回應了近期的熱點問題。
針對發表言論的時機,長和系稱,「是非浪潮來襲之時,正值習近平主席進行國事訪美前夕,我們不想因為李先生的響應,被人借題發揮,引起更廣泛的國際討論。」
對於拋售內地房地產的舉動,長和系回應稱,「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但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中及將發展之總樓面面積遠高於2000萬平方米。」
關於政商關係,回應表示:(李嘉誠)
並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甦;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習主席多次強調中國將繼續維持深化改革的堅定承諾,擴大開放;李先生對中國充滿信心,對習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此外,長和系在回應中表示,李嘉誠已經將相當一部分資產回報國內。回應稱:李嘉誠先生在1980年創立基金會,於2006年宣布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當年已把三分一資產,即超過90億美元投放於基金會。基金會致力推動奉獻文化,至今捐出逾170億港元,當中87%用於大中華地區。
李嘉誠撤資事件本輪集中發酵,始於9月12日。
當天,新華社旗下智庫機構「瞭望智庫」發布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批評長和系撤走中國資產,是「失守道義」的行為,「合作時借權力,賣出時說市場,似乎雙重標準,讓人難以淡定」。
這篇文章的作者為國務院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羅天昊。
「瞭望智庫」的背景,讓這篇文章的受關注程度大有超過李嘉誠出售資產之勢。該文對李嘉誠行為的批評如此嚴厲,以致民間出現各種「上層風向」的解讀,稱文章透露了「高層深意」。
長地表示,「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李先生對中國充滿信心,對習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此前的9月14日,李嘉誠名下長和(00001.HK)就這篇文章公開回應:李嘉誠長子李澤鉅9月8日在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建議合併的記者招待會上已重申,長江集團並沒有進行撤資,買賣活動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9月1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海外網)也關注了「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並在報導中列舉了李嘉誠西進歐洲的舉動。
按照該文引用的表格,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的海外「購物清單」總額已經超過了3000億元人民幣。
9月17日,李嘉誠通過長實地產2015年中期報告公開表示,繼續看好中國經濟。
在當時的主席報告書中,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李嘉誠稱,部分國家的經濟問題對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構成影響,預料全球市場將持續面對若干不確定因素。內地方面,儘管金融市場出現短期波動,鑑於支持經濟平穩發展的基本因素,以及中央政府多項穩定經濟措施,預計內地經濟運行可保持在合理區間。內地以「一帶一路」為中國對外主要經濟戰略,將締造無限商機,預計香港也可因此受惠。
最近一些人對我本人和集團作出毫無根據的指責,惹來網民及傳媒的關注。在此,我多謝各位的關心,並藉此機會作出回應。首先感謝內地、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集團公共事務部歸納了近日傳媒的查詢,作出以下回應:
1.為什麼連日受到抨擊也不作響應?根據我們的分析,是非浪潮來襲之時,正值習近平主席進行國事訪美前夕,我們不想因為李先生的響應,被人借題發揮,引起更廣泛的國際討論。李先生認為,習主席在不同場合多番強調,國家要不斷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我們不應讓這些毫無根據的口舌之爭成為焦點,喧賓奪主,衝淡習主席的重要訊息,引起商界和投資者不必要的顧慮;李先生認為,沒有建設性的語言討伐,並不符中國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方向和決心。今次是李先生首次就事件作出響應,網上一切假李先生之名所流傳之文章,均非屬實。
2.為何頻頻出售內地房地產,但仍否認撤資?過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超過70%(包括國企)的架構,也選擇離岸設立公司,目的是為了讓企業取得更現代化架構和更高效運作模式;我們做法相同,集團進行重組及於開曼群島成立公司,而集團在港註冊及上市地位不變;李先生個人在重組過程中,並沒有減少持股比例,也沒有從中套現,所謂「撤資」指控,完全不成立。另外,對於所有投資及出售資產所得的回報,是屬於公司的,並回到股東手中;一如以往,集團將繼續在全球,包括在內地尋找投資機會。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但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中及將發展之總樓面面積遠高於2000萬平方米。事實上,集團於內地發展中或將發展的土地,90%是從拍賣而來,而90%以上的物業均在建成後出售(酒店除外),只有極少部分保留作收租之用,集團從來也在積極等候土地「交吉」,並沒有囤地(香港亦如是)。減少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不等於不投資內地。其次,在零售方面,集團於全球現擁有逾13000間零售店鋪,其中內地由兩年前的1300間增加至今天2300間,增幅為77%,擴展步伐迅速。國家及領導人強調「騰籠換鳥」,深化改革,優化產業,以創新科技驅動經濟增長,我們一直重視全球的優質投資機會和支持人才帶來的發展機會,長和系在港口、基建、零售、科技及金融等方面的發展正大舉前進。
習主席最近提倡「一帶一路」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所以集團投資海外業務,與國家政策並無牴觸,而且集團的股東也清楚,海外投資的盈利均屬香港上市公司所有,最終通過派息,能令股東受惠。集團以香港為家,於1980年代已開始在國際投資及發展電訊、貨櫃碼頭、能源、零售、水廠、電網、地產、火車、飛機租賃等業務,遍及52個國家,這是集團同仁30多年努力經營的成果。
3.內地官媒多次作出抨擊,李先生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李先生對中央堅定不移繼續改革開放,致力優化營商環境有信心,並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甦;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習主席多次強調中國將繼續維持深化改革的堅定承諾,擴大開放;李先生對中國充滿信心,對習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4.部份抨擊言論質疑你「不愛國」,有何響應?李先生兒時歷經戰亂,然後目睹國家改革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天天進步,內心觸動不已。對於一切是是非非,李先生雖感到痛心,但認為蘇軾及白居易說得好:「此心安處是吾家(編者註:出自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原文為:此心安處是吾鄉。 )」以及「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編者註:出自白居易《初出城留別》,原文為: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萬變社會,不變承諾」是李嘉誠先生在1980年創立基金會時對自己的格言,他更於2006年宣布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當年已把三分一資產,即超過90億美元投放於基金會。基金會致力推動奉獻文化,至今捐出逾170億港元,當中87%用於大中華地區,還傾注大量時間、心血,對有利於中華民族的事業,過去、現在、未來,宗旨不渝。主要項目包括創辦汕頭大學,於廣東引入以色列理工學院,推動國家高校教育改革,帶動國家創新產業發展,為主導未來作好準備;基金會同時重視醫療研究及服務,鼓勵探索追求健康的世界,項目包括內地「人間有情「寧養計劃,協助全國貧困家庭唇顎裂兒童康復的「重生行動」,以及協助殘障人士的「長江新裡程」等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