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對於每個人的童年來說,不可或缺,每位負責任的家長都會花大把時間在陪娃上。尤其是現在的年輕爸爸媽媽,更是將陪伴放在早教的第一位。孩子的心智還處於發育萌芽階段,對待人生、看待事物都還沒形成自己的成熟觀念,父母的言語和行為耳濡目染就是孩子的教科書。所以,孩童時期父母的陪伴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按照普通理解,陪伴是和孩子處在同一空間之下,學習也好遊戲也好,就是「待在一起」。但空套形式並不都是有效的、有積極意義的,甚至很多時候,單純的「待在一起」會事與願違。
陪娃的你是心無旁騖還是魂不守舍?是否待在孩子身邊卻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是否一邊陪伴一邊還要顧及工作?是否習慣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問他渴不渴、餓不餓?是否在孩子認真搭積木的時候問他搭的是什麼?
這些都是父母眼中的陪伴,認為稀鬆平常,他們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哪些陪伴是真正對孩子有益的,而哪些是孩子們不需要的。
不恰當的陪伴往往會造成消極的後果
看似簡單的陪伴藏著大學問,不恰當的陪伴往往會造成消極的後果。
第一,影響孩子專注力培養
設想一個場景,孩子正在看動畫片咯咯地笑,很多父母都會跑來問他:是什麼這麼有趣呀?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時的孩子並不需要陪伴。父母往往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任何中斷他們的行為,都是打擾。
別打擾玩耍中的孩子
看起來都是小事罷了,大多數家長並不放在心上,但這些實際上都是幹擾行為,是對專注的打斷。一兩次打斷可能影響不大,但次數多了,孩子也養成了習慣,總是被中斷,也就習慣性難以專注。對孩子來說,玩兒好了就是學好了,尤其是0-6歲的學齡前兒童,所以不論是學習也好,玩耍也罷,都不要打擾他們,那是他們研究的事業,專注是一項非常重要且優良的品質。
第二,不利於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在學校、功課或生活上遇到困難,嘗試自己尋求解決方法的時候,很多父母也要執意陪伴左右,在自認為適當的時候提出自己的建議,認為可以提升效率。殊不知,當父母立刻著急地指出問題所在,甚至替他想出解決辦法時,這已經成為了負擔,因為孩子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然成長的道路被截斷了。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很難培養自主檢查錯誤、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也喪失了發現錯誤並及時改正的快樂。
可以理解,很多父母都希望助孩子一臂之力,但請控制好自己,拔苗助長會破壞他們自身的成長節奏。
切勿拔苗助長
第三,孩子難以感受到愛,也難以愛自己
這種情況常出現在規矩要求較多、父母控制欲較強的家庭。父母的陪伴類似於前文提到的監控器,父母不斷地想糾正他們認為不正確的行為或事情,但對孩子來說,他們並沒有在陪伴中感受到愛,只有不斷的糾正,久而久之,他們只看得到自己的錯誤。並且,他們不敢吐露自己的心聲,犯錯後更傾向於欺瞞、欺騙父母。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對於父母是有誤解的,認為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同時也會對自己有誤解,認為自己永遠不夠好,也無法真正的愛自己。
陪伴要讓孩子感受到愛
第一,共情。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理解,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共情,理解是進一步的交流的前提。只有父母更了解孩子,才知道孩子何時需要陪伴,以及如何去陪伴他們。避免盲目的「待在一起」,而是提供孩子需求的恰當陪伴。
嘗試從孩子的角度體會,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孩子也會回報更多的信任。
第二,關注自身。孩子是獨立的,有自己的人生,父母沒有掌控權,所以不要試圖幹預孩子自己的判斷,以尊重為前提,去幫助他們擁有自己的判斷和決斷。而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過好自己的人生是良好陪伴孩子的前提。
當父母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對孩子來說也是正面教材,是一個榜樣,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陪伴。孩子在這樣一個積極的環境下,也會更多地思考和規劃自己的人生。
第三,釋放孩子多餘的精力。很多時候,孩子吵鬧、課堂上不守紀律等等看似不聽話的背後,可能是旺盛的精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於是課堂上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而父母只是一味的指責,想要糾正。其實,父母可以更積極的面對這個問題。比如,在周末或者假期,陪著孩子一起多進行戶外活動,釋放孩子多餘的精力。空餘的時間教會孩子如何度過,一起讀書也好,一起爬山也好,都能告訴孩子,無論是對待學習或是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遊山玩水也好,與人遊戲也罷,都需要一種投入的狀態和專注的態度。
釋放孩子多餘的精力
陪伴往往伴隨溫馨有愛的親子氛圍,但要質比量重要得多,別只是「待在一塊兒」,也不是變了味兒的監督與控制。想把自己的人生過漂亮,才是孩子的好榜樣。
我是豆醬麻麻,家有兩歲男寶,育兒先育己,專注兒童教育、英文繪本領域,希望與更多注重教育的媽媽們交流,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