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山水畫中的自然與筆墨》
陳雲剛 著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中國美術學院陳雲剛教授所著《北派山水畫中的自然與筆墨》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該成果為中國美術學院重要學術出版物質資助項目。
本書突破了北派山水技法的研究與傳承和對北派山水面貌與理論的認識的局限,對北派山水畫的發展歷史進行全新的審視,並在此基礎上對其繪畫理念、創作技法進行梳理、澄清與吸收,通過對北派技法的研習和北派繪畫精神的理解,將其融入筆者自身的繪畫實踐中,證明了以往被人忽略的北派山水畫,不僅在中國早期藝術史上佔據顯赫的地位,而且對今天的藝術創作仍然具有借鑑意義。作者梳理了北派山水代表人物的藝術理論、「南北宗論」 的形成與影響及對北派山水研究造成的誤解與障礙,辨清了歷史上客觀存在的「北派山水」與藝術史上由後人重塑與構造的「北宗」之關聯與區別。
本書引入了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作者實地考察北方真山真水,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最終解釋了北派山水與南派大異其趣的歷史原因。作者作為繪畫實踐者,深入鑽研了北派山水的傳統技法,將實地考察與研讀文獻中對北派山水精神面貌的感悟,通過個人的筆墨語言轉換,創作了新的繪畫風格;同時對中國山水畫寫生理論比較系統地進行了梳理,使筆墨語言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實現了描摹自然與創造藝術語言的統一。
該書出版之後,受到中國山水畫界的廣泛關注。其不僅可作為中國山水畫課程的教學用書,有助於掌握北派山水筆墨的結體規律,也啟發讀者去探索、發掘北派山水畫的當代價值。
作者寫生作品
陳雲剛 水墨寫生 84cm×53cm
2003年作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郭亮村
陳雲剛 水墨速寫 52cm×35cm
2015年作於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大峽谷
陳雲剛 水墨寫生 52cm×42cm
2006年作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郭亮村
陳雲剛 水墨寫生 69cm×46cm
2010年作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郭亮村
關 於 作 者
陳雲剛
浙江杭州人。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學習,山水畫師從孔仲起、童中燾、卓鶴君、谷文達、陳向迅諸先生,獲得山水畫專業學士、碩士學位、中國畫理論與創作實踐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從事山水畫教學與創作。2009年獲得國家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基金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繪本系列第一輯
(共20冊)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繪本系列」叢書入選中宣部「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出版工程」。本社本次承擔的20個民間故事是中國民間故事中流傳最廣泛、最久遠的故事,也是中國民間故事中必讀的經典。本次文字創作均由一線教師擔綱,並由中國著名的民間文學專家審讀,繪本創作由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全力打造。這套繪本,從文字到繪畫,都非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有助於青少年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生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項目繪本創作由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王其全教授、插畫系主任陳敏、學院分團委書記杜昕等諸位老師帶領20名插畫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團隊創作完成的。該團隊成員已正式出版或計劃出版多種繪本,並獲多個獎項。
作品欣賞
該套書共分20冊,分別是:
《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
《神農嘗百草》 《后羿射日》《精衛填海》
《夸父逐日》《舜耕歷山》《愚公移山》
《阿詩瑪的傳說》《伯樂選馬》《草船借箭》
《幹將莫邪》《八王之亂》《花木蘭》
《介子推的故事》《孔融讓梨》《孔子的故事》
《老子的故事》《媽祖的傳說》
《名家:吳昌碩·黃賓虹·陸維釗》
盧炘、楊振宇主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名家》是一次由21世紀名家主筆,共同繪製的關於20世紀名家群體肖像巨製。每一年,《名家》都將以三位藝術家為主線,展開對20世紀中國書畫的探尋。每一篇文章看似各自獨立,但當你站在20世紀中國書畫地圖的宏觀視角觀看時,你會發現,它們竟在不知不覺中組合出了一幅關於20世紀藝壇的鴻篇巨製。
本書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書畫名家館聯會、上海書畫出版社共同推出,定位於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的研究,這三家機構一為高等美術學府,二為博物館殿堂,三位專業美術出版社,三家聯合出版《名家》,面向的是大眾讀者及美術愛好者,推介近現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名家大師,展示他們的優秀作品、今人對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達到力行美育的目的。
本書分為「人物」「觀點」「拾遺」「回眸」「談書」「館事」六大版塊。其中「人物」版塊展現了吳昌碩的生平、藝術等。「觀點」板塊包含了海內外的學者對近現代書畫家的解讀。「拾遺」版塊介紹了浙江博物館藏黃賓虹捐贈歷代法書,了解黃賓虹書畫藝術創作之外的鑑藏趣味。「回眸」板塊專題介紹了陸維釗先生的藝術。「談書」板塊介紹了兩本近年來出版的近現代書畫研究書籍。「館事」版塊則介紹了名家館近年來舉辦的重大活動,研究成果等等。
寫在前面的話
範景中/撰
《名家》是研究近代美術史的專題讀本。然而要在這一領域做出成績,殊為不易。因此不敢涉足。粗略想來,原因有三。
首先是陳援庵先生告誡的:「今日宜造成為學問而學問,養成研究學問之風氣。」又說:「近代史太難作,史料散漫不集中,難作。」[1]先生大概是提醒我們,資料少了不易對付,資料多了其實更不易對付。因為它們散落各處,罕能周全,難以統攝貫穿。要在繁雜的文獻中有以獨舉,就不得不運用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所謂的Frustrafit per plura quod potest fieri per pauciora[以簡御繁],所謂的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praeter necessitatem[避虛就實],道理好像很簡單,但施行起來,極不容易。此其一。
其次是陳寅恪先生的了解之同情:「所謂真了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2]套用《文史通義》論文德的話:「論古必恕,非寬容之謂……恕非寬容之謂者,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也。」[3]當代學者,大都生活於承平盛世,而所研究的近現代則是風雲變幻的大時代,離我們雖近,但卻情勢迥殊。即當時之人,亦未必能得真解,何況我們未睹蒙塵枳道,未膺狼煙哀亂,筆下難有滄桑波瀾,故同情之了解不易做到,同情之了解的理想境界更不容易達到。並且同情也不是移情,而是去建立一個合理的歷史情境。此其二。
最後,我想引用內梅羅夫[Howard Nemerov]的詩To Clio, Muse ofHistory的最後幾句:
But tell us nomore
Enchantments,Clio. History has given
And taken away;murders become memories,
And memoriesbecome the beautiful obligations:
As with a dreaminterpreted by one still sleeping,
The interpretationis only the next room of the dream.[4]
當事者的個體記憶必定會消失,被歷史女神索回;而由他人建構和闡釋的記憶,則能夠變成beautifulobligation;某種程度上,研究近現代藝術比研究古代藝術更容易編造美麗的枷鎖。而抵擋這種「美麗」的誘惑,是研究者的責任,也是良心。此其三。
美術史是文科中最難產生傑作的領域,以其最難研究之故。而近現代美術尤為其難,既容易看朱成碧,又容易製造「美麗的」枷鎖,更何況當代學風澆漓浮動,譸張繁興。陳寅恪先生嘗概括王靜安先生的治學方法為: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異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5]靜安先生研究的是古史,我認為研究近現代美術史,「範圍縱廣,途徑縱多,恐亦無以遠出三類之外」。研究吳湖帆、黃賓虹需懂古代藝術;研究徐悲鴻、潘天壽需知外來觀點;研究蘇曼殊、弘一,需通異族典籍。順手舉幾例,即可知研究近現代美術史之難也。今《名家》知難而上,兼容並蓄,旨在發揚近現代美術的研學風氣,令人格外期待。稍述感悟,以作小引。
注釋
[1]陳垣:《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9頁,第104頁。
[2]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第279頁。
[3]章學誠:《文史通義》,葉瑛校注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59頁。
[4]The Collected Poems of Howard Nemerov, Chicago, 1979,p.237.
[5]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靈魂的舞蹈:張敏傑作品》
張敏傑 著
西北大學出版社
《靈魂的舞蹈:張敏傑作品》一書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張敏傑1959年至2019年間自藝術啟蒙、藝術萌芽、藝術初創、藝術創作成熟期的足跡和文獻記錄。通過大量詳實的藝術創作及圖像文獻,以紀年順序形式系統地梳理了他幾十年間創作出的全部版畫、油畫、壁畫、裝置等作品。
本書的作品和文獻資料幾乎涵蓋張敏傑創作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時期,以時代為背景,集數年之功,跨越他成長之路的各個階段,縱橫60年。以豐富的案例和圖像注釋,集中收錄其創作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作品生成和演變的客觀過程,和在國內外獲獎現場幕前幕後的新聞秩事。
關 於 作 者
張敏傑
199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壁畫系首任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纖維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編輯|胡心雲 陳瑋東
審核|徐元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