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04: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美術學院學脈文叢 ·
《王流秋文獻集》
楊樺林 編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中國美術學院學脈文叢」系列收集了中國美術學院校史上各位先師名家的相關文獻和精彩佳作。
▲ 「中國美術學院名師典存」「學脈文叢」系列
《王流秋文獻集》主要有個人生平、學術文章、代表作品及他人對他藝術成就的評價等組成單元,是一本內容充實的資料性圖書,書稿完整地展現了其人生歷程及學術狀況,適合相關的研究者及藝術愛好者使用。
► 關於王流秋
王流秋(1919—2010) 廣東潮安人。
1937年畢業於泰國曼谷樹人師範學校,1938年回國,就讀於華北聯合大學,延安魯迅文藝學院。1951年起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為繪畫系主任,曾入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深造。後歷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油畫研究會會長等職。王流秋早年兼作木刻、素描、油畫等,作品真實、典型地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畫風質樸、平實,代表作有《鬥霸》《勸降》《轉移》等。晚年專攻油畫,廣泛取法西方各藝術流派,參以中國傳統繪畫及民間藝術之審美意趣,畫風趨於寫意與表現。所作靜物、肖像、風景,色彩絢麗明豔,筆觸自然灑脫,富於韻律與生氣。曾在泰國、法國舉辦畫展,出版有《王流秋畫集》。
《風景與書》
範景中、李丹丹 主編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由中國美術學院範景中教授擔任學術主持、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策劃的「風景與書」大展,年初於滬上為觀眾呈現了一部動人的「西湖志」——圍繞著西湖風景和西湖文獻,展覽共展出陳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王冬齡、徐冰、嚴善錞、楊小京、周小英7位參展藝術家創作的書法、題跋、版畫、油畫、刺繡書籍等藝術作品200餘件,貫穿了古今當下西湖畔的名士佳人、情思才緒;交織著雕版孤槧、書畫題跋、裝置藝術等表現形式;訴說起作為藝術與文化符號的湖光山色與紙墨煙華。
為紀念本次展覽,並幫助觀者深入了解相關藝術家的創作心路與創作理念,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特將其結集出版為《風景與書》圖冊,內容包括:(一)全部展覽作品高清彩圖和中英文著錄信息;(二)範景中、李丹丹撰寫的兩篇導讀;(三)唐冠科撰寫的兩篇萬字長文,中英對照,詳細研究介紹了嚴善錞的版畫藝術;(四)徐冰、嚴善錞、楊小京等藝術家撰寫的創作手記,尤以楊小京為最,發表手記多達13篇;(五)範景中、周小英創作的40餘件古書畫題跋之釋文,以及其中秘笈善本的版本介紹。
▼
內頁欣賞
陳丹青 被書帖包圍的文徵明
徐冰《天書》
清川阿莎美 「我們的故事」系列
王冬齡《柳如是尺牘》
嚴善錞 寶石山·擬董源A
楊小京 西湖十景之雷鋒夕照
省常編《結蓮社集》
周小英 提拔《結蓮社集》
周小英 提拔張蘭思編《柳如是遺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前 言 -
文/範景中
《風景與書》展覽的內容包含三個部分:一、西湖風景;二、西湖閨媛和名人的文獻;三、西湖畔刷印的書籍。我們將看到,是西湖這片景色把這三部分聯結在一起,西湖既是背景也是主角。
參展的三位藝術家都生活在西湖周圍,是真正的「西湖長」。首先是嚴善錞先生,他在十年前就以西湖風景畫在美術界獲得好評,批評家認為他把二十四詩品的風調流韻帶到了湖上。此次的出品則是與近現代刷印的西湖風景進行對話。作者深刻地研究過銅版和石版的印刷術,對於磨版、刻畫、腐蝕、洗版、調墨、上墨、擦版、泡紙、上機、對位、調壓、印製等等工序均有精湛的掌握。身為一位哲思型的藝術家,他也深思了本雅明關於藝術的靈韻[Aura]消失在機械複製時代的理論,因此,他即使在版畫——這種被稱為複數藝術的製作中,依然洋溢著人的靈性與親在感,尤其是他近期的平版畫,每一版次的印刷都體現了特殊的手感和痕跡。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必將會激發大家對版畫這種古老傳統的重新認識。
與嚴善錞關注近現代印刷術不同,楊小京女士的作品則與古代書籍有關。她在研究美術史期間,一直關心早期的書冊制度如何影響了人們的作畫和看畫,以及古人所謂的「讀畫」。這讓她把觀看風景轉換成閱讀風景:一片風景是個連續統[continuum],我們要描繪它,最好是把它先離散為一些詞語去閱讀,換言之,先把我們對風景的一般印象進行分節,為它編碼,為它命名,所謂的西湖十景,就是這種分節的產物。古人的手卷要分節地閱讀,甚至立軸也需要投射進分節的眼光。正是這種分節的眼光豐富了風景詩的內容,眼前不僅有景,更重要的是要景中有詩,這是中國文明中的一個重要特色。因此楊小京作品的創意九十緊緊把握住風景與詩書聯繫的分節點。
周小英女士的工作方式則非常簡單,不過,她是戰戰兢兢的簡單。「簡單」,是她日復一日地寫字,只是做些古人所謂「居敬」的日課;「戰戰兢兢」,是她書寫的材料不是古書就是古畫。在這古書的功用日漸從閱讀轉向欣賞的年月,她一方面站在舊傳統一邊,以校勘為任,另一方面,她決心讓校勘題跋也成為欣賞的對象,成為藝術。由於這種取向,她的展品中關涉到一些西湖名人的文獻,例如蘇東坡、黃小松、龔定庵,更重要的是一些女性人物,從北宋的朝雲,她是蘇東坡的知音,到道光年間的沈善寶,她是當時閨秀詩人的領袖,更引人矚目的,還有撰寫了《湖上草》的柳如是,由此,我們把秦淮八豔都請出在西湖的背景中一一登場,這是八豔第一次共現展場,也是這次展覽中最有故事可講的內容。
恰好此次展覽正逢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而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又都與書籍相關,真是因緣際會。這也順勢地回應了「書籍之為藝術」的主題。中國刻書以宋代藝術水平最高,杭州刻書又在宋代甲於天下,這使我們藉機能夠展示一些西湖畔出品的珍貴古籍。
書籍藝術在當代也有嶄新的突破,其中的代表人物王冬齡、陳丹青、徐冰和青川阿莎美(按年齡排序)都作出巨大的貢獻,他們的作品在國際上有廣泛的影響,其深刻的學術意義一直被人評論、挖掘,他們參展的作品拉開了這次展覽的序幕,意義不同凡響。而上海圖書館和幾位收藏家惠借珍品,更是錦上添花,耀人眼目。
這是一次特殊的展覽,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創舉,它古今融貫,又古又今,又藝術又文獻。學術的含量甚至潛入展覽的題目當中。近年來,關於風景的研究日漸高漲,僅僅譯著就有《風景與權力》[Landscape and Power ]、《風景與記憶》[Landscape and Memory ]、《風景與認同》[landscape and Identity ]。然而本次展覽與這些著作不同,它是指向藝術、指向歷史的。我們的文明史是書籍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我們生活的大地應該不斷美麗的、不斷風景化的歷史,這次展覽就是表達這個主旨。
2020年1月6日
► 關於編者
範景中
美術史學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總編輯。
李丹丹
上海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及策展人。
如需購買請直接點擊頁面底部左下角 閱讀原文
來源 |一頁南山
編輯 |方 舟
審核 |徐 元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原標題:《國美金書架 |《王流秋文獻集》《風景與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