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先生說:
歷史是萬年鑑,
時間最長的是自然,
最短的是人,
比人稍微長一點是政治,
比政治稍微長一點是經濟,
比經濟稍微長一點是社會,
然後是人類文化,
再然後是自然。
去年從秋分開始寫節氣,那個時候也並不特別清楚自己要什麼,只是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魅力,吸引著我,引導著我去探索。
走過這一年,在記錄的過程中,我發現透過自然,我們可以發現生命的秘密與規律,也能看到人的規律。大自然是給予我們勇氣與力量的地方,也是讓我們看到生命真相的地方。
2020年9月22日 秋分節氣
立秋是24節氣中第16個節氣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開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 」
秋分是下半年之中寒暑平分、晝夜等長的節氣。此後,夜漸長而晝漸短,陰氣日盛,陽氣逐步讓位於陰氣。古代天子要在此日率領官員至月壇,舉行祭月儀式,故「秋分」曾被當作祭月節。但是節氣屬於陽曆系統,體現的只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位置,與月相併無關係。秋分雖是八月中氣,卻未必在交節當天得遇滿月,也就無法迎合圓滿的美好寓意。於是,祭月節由秋分被調至陰曆八月的月圓之日,最終形成了中秋祭月的習俗。
陰曆的月,稱為朔望月。每月的初一叫作朔,夜空中至多只能看到一彎小月牙。月圓的那天叫作望,月相為正圓滿月。大月的望日是十六,小月為十五。從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從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後半月。一個完整的朔望月,為期二十九天半,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千字文》中有「晦魄環照」之語,就是講月相的變化。月末最後一天為「晦」,這天基本看不到月亮。「魄」是月亮出沒而散發出的光,新月到滿月這段時間叫作「既生魄」,從月面虧缺到月光消失叫作「既死魄」。所謂「晦魄環照」是說月亮歷經朔、望、晦循環的過程。
秋分時節,南鬥六星成為南天的黃昏中星。西南方的空中,靚麗的蒼龍宿頭下尾上,一路下行,呈現出《說文解字》中描述的「秋分潛淵」之狀,甚至已將龍角隱沒於西方地平線以下。接下來,隨著地球的自轉,人們會在晴朗的秋夜裡看到蒼龍潛淵的全過程。而日出前,龍角星又會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
如果於天將破曉之前,遠眺東海水面,就會易讀寶「青龍出水」的風採。難怪當年曹操在「秋風蕭瑟」之際東觀滄海時會展開「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想像。《國語》稱這一現象為「辰角見」和「天根見」。辰角即角宿,象徵龍角;天根即氐宿,象徵龍的頸根。「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這與秋分節氣的物候特徵「雷始收聲」「水始涸」正相符合。
72候物候之秋分一候 野蓼蔽澤
水蓼(liao):水蓼是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70釐米。穗狀花序細弱下垂,花多淡紅色,花期7月到8月。我國多有分布,自然野生於溼地,水邊或者水中。入秋花盛開時好似紅雲遮蔽池塘,與白花蘆葦相應,構成美麗的自然景觀。
《蓼花》
作者:鄭谷
蔟蔟復悠悠,年年拂漫流。
差池伴黃菊,冷淡過清秋。
晚帶鳴蟲急,寒藏宿鷺愁。
故溪歸不得,憑仗系漁舟。
《蓼花》 畫家:林新
芳草渡
作者:馮延巳
梧桐落,蓼花秋。
煙初冷,雨才收,蕭條風物正堪愁。
人去後,多少恨,在心頭。
燕鴻遠,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
山如黛,月如鉤。
笙歌散,夢魂斷,倚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