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悅耳的聲音能讓人心曠神怡,但有些聲音卻讓一些人感到無法忍受。發聲者不知不覺、順其自然;旁聽者無可奈何、痛苦不堪。
比如:吧唧嘴、打呼嚕、咳嗽聲、擤鼻涕、清嗓子、磨牙聲、打呵欠……這幾種聲音都很常見,但今天我們先來說說吃飯「吧唧嘴」這種聲音。
在民間傳統的習俗裡,吃飯不能吧唧嘴,相術中說吧唧嘴被稱為豬食,那樣很不禮貌。想想也是,只有豬吃食時才會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說這樣的人好吃懶做、沒有志向、能力一般、難以成才,不可委以重任。
當然,此話可能有些言重了,我想更多的還是禮貌問題吧,況且有些人也不是刻意去吧唧嘴,只是一種不拘小節的行為。
現實中吃飯吧唧嘴的人常常會被人指責,有人就特別受不了這種吧唧嘴的聲音,說有人吧唧嘴他就會倍受煎熬;但醫學界卻有另一種說法:你受不了這種聲音,說明你有病,你可能患上了一種叫「特定聲音敏感綜合症」的病症,簡稱「恐音症」。
你如果過分地厭惡一種或一類聲音,當你聽到這種聲音時,生理上就會有一種神經症狀的反應;會產生負面情緒、會心跳加速、大量出汗、肌肉痙攣、情緒暴躁等。
以前見一本書裡說過,有一名人就曾指責身邊的工作人員吃飯聲音大,而自己吃飯時有時也會時兒吧唧幾下。
我辦公室的老劉愛喝很燙的水,又總是順著杯子邊緣一邊吸溜一邊轉動杯子,那樣很享受,發出的聲音像喝上了上等的好酒一樣,感覺很爽的樣子。
有的人吃什麼都是一副很香的樣子,吃塊烤紅薯的聲音能釋放出吃烤羊排的感覺。就說這吃麵條吧,你不「吸溜」也真不好進嘴。小時候在農村經常見皂角樹下老鄉們聚在一起吃早飯,面前放一個盛饅頭、紅薯、鹹菜的小盆,手捧一碗玉米面粥,順著碗邊吸溜,那樣子和聲音也挺親切,看來我並沒有「恐音症」。
有人說聽到有人吃飯吧唧嘴會感覺很困擾、很煩躁,注意力無法集中,有種反胃想吐的感覺。所以,有了這些症狀的人一定是有患上了「恐音症」的可能,不克服掉會影響了社交的心情。
也有人說自己「恐音症」伴隨著「強迫症」,會無意識地去模仿自己厭惡的行為,想試圖通過體驗把厭惡轉化為理解,從而得到心裡的安慰。
專家認為與其說恐音症是大腦出了問題,不如說這更像是一種條件反射,就像吃貨看到、聞到美食會情緒興奮一樣;而那些恐音症人群所產生的厭惡則是一種比較輕微的綜合症,對社交、情緒的影響可以從心理上去克服,用分散注意力、離開環境、聽喜歡的音樂去改善。
有人曾嘗試「適應療法」,就是循序漸進的給討厭吧唧嘴的人聽吧唧嘴的聲音,大有隻要整不死,習慣了就好的來頭,我認為這完全就沒必要。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喜好,把吧唧嘴看作一種不太禮貌的行為還是比較恰當的,它畢竟對別人沒有直接的傷害。當別人不適應時就要克制,公共場所更要克制。這是自制力掌控能力的問題。一個沒有自制力的人怎麼能成大事呢?再者,公共場合講究的就是禮貌和公德心,你讓別人舒服了,別人也會給你提供方便。
你聽不慣吧唧嘴的聲音,也不要過度的狂躁,用適度、適時的方式提醒對方一下也不傷大雅,實在有心理障礙也可以適當迴避一下,切不可為此大動肝火,互相體諒,相互理解方為上策。
除了吧唧嘴的聲音,專家還列出了以下「10種最令人討厭的聲音」,你認可嗎?
它們是:電鑽、嬰兒哭聲、圓盤拋光器、自行車剎車聲、小刀劃杯子、叉子劃玻璃、粉筆蹭黑板、尺子磨杯子、釘子劃黑板、女性的尖叫……你最討厭哪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