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厚塑像林勇攝
重建的「張兒樓」林曉攝
溫州網訊 今年是瑞安籍清代翰林清官林培厚誕辰250周年。這位清代著名清官與同為嶼頭人的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曾居住嶼頭的著名報人趙超構、金錢會首領之一的蔡華,並稱「嶼頭四賢」。
勤政為民,平反冤案
林培厚(1764—1830),字敏齋,今瑞安飛雲辦事處繁榮(嶼頭)村人,嶼頭《林氏族譜》中載「公幼聰敏,十五歲成生員後,屢試均第一。至嘉慶九年(1804),始中舉人,十三年成進士,四十五歲授編修」,曾任重慶知府、天津知府、湖北督糧道等職,是清代著名清官、好官,著有《寶香山館集》,《清史稿》中有傳。
林培厚歷任地方長官,頗有治聲,任天津知府時賑災護民,治理永定河、洛河,以杜水患;任湖北糧儲道時,主管漕運時,被評價為「培厚所部尤速達,為嘉慶以來數十年所未有」。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林培厚調任重慶知府。當時四川社會動蕩,尤其川東一帶盜賊蜂起,沿江過往商旅常遭劫殺。林培厚到任後,旋即調兵遣將,尋找匪蹤,並將匪首之名公布於眾,還刻在舟船兩側,以示警告,使盜賊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由於林培厚治理得力,盜賊銳減,搶劫殺人事件隨之銷聲匿跡,百姓過上了平安的日子。
不久,林培厚調任川東道雷波廳。雷波是個彝、侗、瑤、苗等少數民族雜居地,經常發生紛爭械鬥,造成流血事件。有人主張發兵圍剿鎮壓,林培厚卻採取以撫為主,只治首惡、脅從不究的策略,還釋放了過去在押的無辜者,人心大定,紛爭逐漸平息,深受百姓稱頌,四川總督蔣攸銛贊其「明幹實心」,為「蜀之良吏」。
嘉慶十二年(1807),溫州各縣發生罕見水災,莊稼幾乎無收。平陽知縣徐映臺卻私加雜稅以飽私囊,激起民變。徐映臺編織羅網,反而捕捉反貪志士義民。平陽志士林鐘英遭誣陷,家財被洗劫一空,家眷慘遭烙刑,父親氣絕身亡。由於溫州府縣官官相護,三年告狀無門。這就是名列清代「平陽三大案」之一的林鐘英冤案。為此,林鐘英上京向同鄉官員林培厚哭訴冤情。林培厚義憤填膺,聯絡瑞安籍官員、天津總兵許松年及在京的溫籍官員,大力協助林鐘英告御狀,終使沉冤昭雪,懲治了涉案的14名貪官,轟動浙江,百姓無不稱快,事跡後被編為鼓詞《林鐘英告狀》,至今傳唱。
清代,浙江十一府中,溫州最為僻遠,造成溫州文人赴考困難,故參加省城鄉試,選取的不及浙北諸府十分之一,更遑論考中後再赴遙遠的京城,參加會試。為了方便溫州舉子和來京經商的溫州商賈,讓他們有個安心的落腳點,道光初年,林培厚與許松年等一起,在京籌建了「京師溫州會館」,這是歷史上在京師建立的第一個溫州同鄉會,為溫州的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嚴母慈教,「張兒」上樓
林培厚一生,傳頌的事跡頗多,有人評論說,林培厚一生清正與他母親的關懷備至和人生導向直接有關。其故居「張兒樓」的故事可略見一斑。
林培厚故居位於嶼頭村鳳嶼南路東側,據村民應崇富、周紀皓等比劃著說,當年林宅很氣派,是林培厚祖父在康熙年間建造,佔地20多畝,有正屋、廂房、糧倉、樓閣等建築二十多座,房舍100多間。屋連廊,廊接閣,曲廊迴轉;花園、魚池、亭榭,綠柳聞鶯。整個大院有五個臺門,走進大院,如走進迷宮,轉得人頭暈目眩。
如今臺門尚在,高且寬,但原來擁有二十多座亭臺樓閣的林家大院已變成了一片零亂無序的民房建築,只有前進七間、主屋的東邊兩間還混雜在民房群中。主屋的前簷沒有了,兩條簷柱柱頭的拱鬥被木料拄著,像一位殘疾的老人撐著兩條拐。
「張兒樓」是大院東邊一閣樓,「張」為溫州方言,近於「看」的意思,「張兒」即看兒子。林培厚小時,母親對其管教甚嚴,在生活、為人上都親歷親為,耐心引導,絲毫不敢馬虎。林培厚到了上學的年紀,林母更是細心照料,心系孩子,每當林培厚走出家門或放學歸來時,林母總是登上該樓,目送目接,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署從沒停歇過,「張兒樓」因此得名。
「張兒樓」不僅寄寓了母子深情,還蘊藏著震驚浙南的歷史事件。應崇富說,清鹹豐年間,「嶼頭四賢」之一的蔡華是金錢會起義首領之一,當年起義事項曾經在這「張兒樓」裡醞釀過。據說有一夜,蔡華邀平陽金錢會首領趙起到「張兒樓」上飲酒,縱談國事,忽見村南的「大墳墩」火光閃起,二人立即下樓,去看個真實,並叫人下挖,得一堆兵器、一本兵書和一張告示。村人皆以是天意,其實,這是蔡華事先設計的巧局。
舊村改造時,為了避免「張兒樓」被拆毀的命運,村民應國宣自費,用原來的建築材料,按原來結構造形,在村東南的龍舌洲上重建了這閣樓,歇山式屋頂、小筒瓦、四角上翹,頗有動感,整齊美觀,四面樓窗置鏤空花板,很是精緻。整座「張兒樓」造型小巧玲瓏,掩映在棕櫚林中,倒映在東塘河的清波之上,顯得那麼幽靜安詳。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