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八集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1月9日起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熱播。昨晚播出的是第八集《千秋之評》,本報今日刊發該集腳本,以饗讀者。
【片頭】這座位於陝西省乾縣的陵墓,就是埋葬著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乾陵。一千多年來,乾陵神道東側這塊巨大的石碑引起了無數中國人的注意。
這塊石碑上沒有刻一個字!
有人認為,碑上無字,是武則天有意讓後人和歷史去評價自己的功過是非。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武則天這樣敢於打破歷史常規的一代女皇,還是千千萬萬的官員和士大夫,都要面臨歷史這塊無字碑的最後評價。
孔子開先河 著書評價歷史人物
【解說】《春秋》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據說,晚年的孔子,在周遊列國之後回到故鄉魯國,開始著手整理編撰這部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偉大著作。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彭林:他為什麼要編寫《春秋》,孟子講了,春秋時期,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很害怕,就編寫《春秋》,要讓這上面的人接受歷史的審判。
【解說】在後來的歲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響早已超出史書的範圍。在這部書中,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語言非常簡練,但是每句話都有明確的褒貶之意,這種「字字針砭」的獨特文風,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成為歷代史學家效法的經典。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彭林:書裡把當時社會上的一些邪說暴行,都記下來了。我們看一部《春秋》,誰做了什麼壞事,這裡面全有,所以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
有史可考的第一個清官是河南人
【解說】從孔子修《春秋》開始,歷史學具有了記錄歷史事實和辨明是非、評判歷史人物的雙重職能。
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後,歷史學家司馬遷編撰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特意開設了《循吏列傳》《酷吏列傳》和《佞幸列傳》,為清官廉吏和貪官汙吏分別作傳。
那麼,被司馬遷記入史冊的第一個清官是誰呢?
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楚國名相孫叔敖的誕生地。《循吏列傳》記載了孫叔敖的生平事跡。
【畫面】流經河南省固始縣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條支流。春秋時期,史河洪災頻發,百姓們常常流離失所,生計無著。於是,孫叔敖變賣了自己的家產,率領民眾在史河安閘築壩,引水灌溉農田。
經過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還在造福著當地的百姓。
【解說】公元前601年,楚莊王任命孫叔敖擔任楚國的國相。在孫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國迅速發展成為當時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但孫叔敖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家裡沒有積蓄,死後兒子只能依靠打柴為生。
在司馬遷的筆下,循吏是仁厚愛民、清正廉潔、嚴守法紀的官員;那些用酷刑峻法統治百姓,以兇狠殘暴著稱的官吏則被稱為酷吏;那些無才無德、恃寵驕橫而為禍一方的官員則被稱為佞幸。
自此,為清正廉潔的官員和貪官汙吏分別作傳,成了中國古代編撰國史的一個傳統。
東漢正直大臣李固
遭「跋扈將軍」迫害
【片花】公元147年歲末,東漢首都洛陽沉浸在一片喜慶中,興奮的百姓們走上街頭,迎接擔任太尉的李固出獄。因為反對外戚梁冀專權禍亂朝政,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誣陷入獄。
不過,讓這位在《後漢書》中被稱為「跋扈將軍」的梁冀沒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獄,在洛陽城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數十位大臣戴著鐵銬木枷在朝廷上為李固辯護,準備與李固一塊坐牢。於是,李固從牢裡被放了出來。
但是,看到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高的聲譽,梁冀惱羞成怒。於是,剛剛出獄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獄。在遇難之前,李固給朝廷中屈服於梁冀的幾個大臣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被後世的史官記入了正史之中。
【採訪】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卜憲群:這封信是寫給胡廣等人的,說到現在國家這麼艱難,還不作為的話,歷史、史學家今後會做一個公正裁判的。
【解說】公元159年,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滅族。但是朝政的腐敗已經無法挽回,李固所擔心的東漢王朝衰敗的命運再也無法扭轉了。東漢滅亡之後,歷史學家範曄將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寫入了《後漢書》,成為後世官員們的鏡鑑。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張國剛:史記一個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們今天的新聞功能,它有輿論監督功能。
北京大學副教授 趙冬梅:歷史本身是一種記述,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貶。
召公下鄉視察不擾民
後人作詩懷念
【解說】中國人對歷史的理解,從來就不是只存在於史書的記載。它還存在於口口相傳。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在中國人的情感裡,它是另一部史書。
【畫面】1999年,吳啟民第一次聽說了召公的故事,聽到了《詩經·甘棠》這首古老的詩歌,從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樹融合在了一起。2001年,吳啟民來到三門峽市黃河邊,在漢代召公廟的遺址上修建了甘棠苑。
【解說】《詩經·甘棠》被稱為千古去思之作,紀念的是西周時期一位勤政愛民的官員——召公。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文王病逝後,召公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時,召公與周公分陝而治。《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下鄉視察,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騰出來讓他休息,燒茶備飯招待他,召公說,「不勞一身,而勞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樹下辦公,傾聽百姓的訴狀,解民之憂。史稱「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彭林:召公死後,百姓思其人,敬其樹,就是甘棠樹。
【解說】後人為了紀念他,捨不得砍伐此樹,歌詠之,作《甘棠》之詩,也留下了「甘棠遺愛」、「甘棠之思」的成語典故。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彭林:中國這種聖賢和道德之教,比宗教起的作用還要大,中國是靠道德、正義、公道來引領社會的。
連胡椒都貪 千年都招人怒罵
【畫面】72歲的陸光榮從教師崗位上退下來之後,又有了一個新的工作,編寫《錢清鎮志》。
【解說】漢室宗親劉寵,做官時正趕上了東漢最黑暗的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朝廷官員的貪腐、橫徵暴斂已成為一種最常見的現象。
浙江會稽山的老百姓,常年被官吏欺詐,紛紛遁跡於深山老林。劉寵擔任會稽太守後,簡除繁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興修水利,發展農桑生產,使郡中秩序井然。劉寵離任,兩袖清風。幾個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每人帶了100文錢,前來為他送行。
盛情難卻,劉寵收下了一文錢,與老人們依依惜別。出了山陰縣界,劉寵把這一枚錢投入到西小江中,又留在了紹興。後人傳說,這段江水自從劉寵投錢後,就更為清澈了。後來,紹興人把這段江更名為「錢清江」,還建了「一錢亭」、「一錢太守廟」。(下轉A05版)
(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