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一代名相孫叔敖 中國第一個河南籍清官

2020-12-16 大豫網

編者按

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八集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1月9日起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熱播。昨晚播出的是第八集《千秋之評》,本報今日刊發該集腳本,以饗讀者。

【片頭】這座位於陝西省乾縣的陵墓,就是埋葬著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乾陵。一千多年來,乾陵神道東側這塊巨大的石碑引起了無數中國人的注意。

這塊石碑上沒有刻一個字!

有人認為,碑上無字,是武則天有意讓後人和歷史去評價自己的功過是非。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武則天這樣敢於打破歷史常規的一代女皇,還是千千萬萬的官員和士大夫,都要面臨歷史這塊無字碑的最後評價。

孔子開先河 著書評價歷史人物

【解說】《春秋》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據說,晚年的孔子,在周遊列國之後回到故鄉魯國,開始著手整理編撰這部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偉大著作。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彭林:他為什麼要編寫《春秋》,孟子講了,春秋時期,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很害怕,就編寫《春秋》,要讓這上面的人接受歷史的審判。

【解說】在後來的歲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響早已超出史書的範圍。在這部書中,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語言非常簡練,但是每句話都有明確的褒貶之意,這種「字字針砭」的獨特文風,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成為歷代史學家效法的經典。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彭林:書裡把當時社會上的一些邪說暴行,都記下來了。我們看一部《春秋》,誰做了什麼壞事,這裡面全有,所以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

有史可考的第一個清官是河南人

【解說】從孔子修《春秋》開始,歷史學具有了記錄歷史事實和辨明是非、評判歷史人物的雙重職能。

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後,歷史學家司馬遷編撰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特意開設了《循吏列傳》《酷吏列傳》和《佞幸列傳》,為清官廉吏和貪官汙吏分別作傳。

那麼,被司馬遷記入史冊的第一個清官是誰呢?

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楚國名相孫叔敖的誕生地。《循吏列傳》記載了孫叔敖的生平事跡。

【畫面】流經河南省固始縣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條支流。春秋時期,史河洪災頻發,百姓們常常流離失所,生計無著。於是,孫叔敖變賣了自己的家產,率領民眾在史河安閘築壩,引水灌溉農田。

經過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還在造福著當地的百姓。

【解說】公元前601年,楚莊王任命孫叔敖擔任楚國的國相。在孫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國迅速發展成為當時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但孫叔敖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家裡沒有積蓄,死後兒子只能依靠打柴為生。

在司馬遷的筆下,循吏是仁厚愛民、清正廉潔、嚴守法紀的官員;那些用酷刑峻法統治百姓,以兇狠殘暴著稱的官吏則被稱為酷吏;那些無才無德、恃寵驕橫而為禍一方的官員則被稱為佞幸。

自此,為清正廉潔的官員和貪官汙吏分別作傳,成了中國古代編撰國史的一個傳統。

東漢正直大臣李固

遭「跋扈將軍」迫害

【片花】公元147年歲末,東漢首都洛陽沉浸在一片喜慶中,興奮的百姓們走上街頭,迎接擔任太尉的李固出獄。因為反對外戚梁冀專權禍亂朝政,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誣陷入獄。

不過,讓這位在《後漢書》中被稱為「跋扈將軍」的梁冀沒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獄,在洛陽城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數十位大臣戴著鐵銬木枷在朝廷上為李固辯護,準備與李固一塊坐牢。於是,李固從牢裡被放了出來。

但是,看到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高的聲譽,梁冀惱羞成怒。於是,剛剛出獄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獄。在遇難之前,李固給朝廷中屈服於梁冀的幾個大臣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被後世的史官記入了正史之中。

【採訪】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卜憲群:這封信是寫給胡廣等人的,說到現在國家這麼艱難,還不作為的話,歷史、史學家今後會做一個公正裁判的。

【解說】公元159年,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滅族。但是朝政的腐敗已經無法挽回,李固所擔心的東漢王朝衰敗的命運再也無法扭轉了。東漢滅亡之後,歷史學家範曄將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寫入了《後漢書》,成為後世官員們的鏡鑑。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張國剛:史記一個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們今天的新聞功能,它有輿論監督功能。

北京大學副教授 趙冬梅:歷史本身是一種記述,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貶。

召公下鄉視察不擾民

後人作詩懷念

【解說】中國人對歷史的理解,從來就不是只存在於史書的記載。它還存在於口口相傳。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在中國人的情感裡,它是另一部史書。

【畫面】1999年,吳啟民第一次聽說了召公的故事,聽到了《詩經·甘棠》這首古老的詩歌,從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樹融合在了一起。2001年,吳啟民來到三門峽市黃河邊,在漢代召公廟的遺址上修建了甘棠苑。

【解說】《詩經·甘棠》被稱為千古去思之作,紀念的是西周時期一位勤政愛民的官員——召公。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文王病逝後,召公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時,召公與周公分陝而治。《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下鄉視察,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騰出來讓他休息,燒茶備飯招待他,召公說,「不勞一身,而勞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樹下辦公,傾聽百姓的訴狀,解民之憂。史稱「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彭林:召公死後,百姓思其人,敬其樹,就是甘棠樹。

【解說】後人為了紀念他,捨不得砍伐此樹,歌詠之,作《甘棠》之詩,也留下了「甘棠遺愛」、「甘棠之思」的成語典故。

【採訪】清華大學教授 彭林:中國這種聖賢和道德之教,比宗教起的作用還要大,中國是靠道德、正義、公道來引領社會的。

連胡椒都貪 千年都招人怒罵

【畫面】72歲的陸光榮從教師崗位上退下來之後,又有了一個新的工作,編寫《錢清鎮志》。

【解說】漢室宗親劉寵,做官時正趕上了東漢最黑暗的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朝廷官員的貪腐、橫徵暴斂已成為一種最常見的現象。

浙江會稽山的老百姓,常年被官吏欺詐,紛紛遁跡於深山老林。劉寵擔任會稽太守後,簡除繁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興修水利,發展農桑生產,使郡中秩序井然。劉寵離任,兩袖清風。幾個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每人帶了100文錢,前來為他送行。

盛情難卻,劉寵收下了一文錢,與老人們依依惜別。出了山陰縣界,劉寵把這一枚錢投入到西小江中,又留在了紹興。後人傳說,這段江水自從劉寵投錢後,就更為清澈了。後來,紹興人把這段江更名為「錢清江」,還建了「一錢亭」、「一錢太守廟」。(下轉A05版)

(東方今報)

相關焦點

  • 古語「見雙頭蛇必死」,少年孫叔敖見到雙頭蛇後如此處理
    孫叔敖(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楚郢都人(今紀南城)河南淮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楚莊王拜孫叔敖為楚國令尹後,孫叔敖奉公律己,兢兢業業,實施了大量利國利民的政策,深得人民的愛戴和楚莊王的信任。
  • 美加佳出演電視劇《一代名相陳廷敬》
    網易娛樂9月4日報導 史詩巨作《一代名相陳廷敬》由雷獻禾擔任總導演,匯集了陶澤如、曹力、薛山、朱宏嘉、鄭衛莉等一眾實力老戲骨領銜主演,主要講述了清朝康熙年間,正直鐵面無私的清官陳廷敬坐上相位,經歷眾多磨難整頓吏治的傳奇故事
  • 古代迷信遇雙頭蛇必死 幼年孫叔敖不懼且殺之
    沈括一筆帶過的雙頭蛇,乃中國傳統觀念中的一個「惡獸」,只要見過它的人,非死即傷。西漢初期的大文豪賈誼,就在其《新書》裡,講過春秋時期楚國名相孫叔敖與雙頭蛇的傳聞。說有一天,年幼的孫叔敖外出旅遊,回來後卻很鬱悶。原來他在路上遇到一條雙頭蛇。常言道,見雙頭蛇者必死。他的母親卻只是問他蛇怎麼樣了。他說因為怕其他人再次碰見這種惡蛇,便當機立斷,將其殺之。
  • 咱家鄉的一代名相陳廷敬
    陳廷敬原名陳敬,順治十五年,剛滿20歲的陳廷敬考中舉人,隨即就趕上朝廷舉行會試。等我親政以後第一個砍你的腦袋!哼!」陳廷敬假裝沒聽見施施然退下了。六年後,康熙親政,老早把這件事忘了,可陳廷敬卻仍然記得,幾次向康熙說:「萬歲爺,您可快快允我回鄉吧,不然腦袋不保了我唉。」。康熙說:「那時我還小不懂事,你做的對!我哪能讓你走,你可別鬧了,且安生待著吧。」
  • 中國古代十大名相:誰才是天下第一名相?
    被稱為「春秋第一相」,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二:秦朝名相——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秦朝丞相,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與趙高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市。
  • 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相,你感覺誰最厲害
    NO.1 文膽武略官場楷模——清代名相曾國藩 曾國藩,清代名相,也是個清官。他步入仕途後,曾十年七遷,37歲當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
  • 劉統勳是清朝名臣,堪稱一代清官,為何會被乾隆帝抄家?
    劉統勳確是是一代名臣,更是一代清官,然而在他生前,乾隆帝曾將其抄家,全家打入監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事情發生在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6年。這一年,清朝西北邊疆地區發生了一件大事,原本歸降清朝,被封為親王的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
  • 課本中的孫叔敖原來在這!
    如大家所熟知的「孫叔敖」,在高中課本中,大家都學習過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章前面還用了許多名人的事跡作為論證觀點,其中有一句就是「孫叔敖舉於海」,可大家真的知道他是誰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孫叔敖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組織民力興建了安豐塘。孫叔敖為官清廉,歷來為壽縣人民所敬重,後人專門在安豐塘北堤為他修建了用於祭祀的孫公祠。
  • 瑞安籍清官林培厚其人其事:明幹實心 嶼頭先賢
    重建的「張兒樓」林曉攝  溫州網訊 今年是瑞安籍清代翰林清官林培厚誕辰250周年。這位清代著名清官與同為嶼頭人的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曾居住嶼頭的著名報人趙超構、金錢會首領之一的蔡華,並稱「嶼頭四賢」。  勤政為民,平反冤案  林培厚(1764—1830),字敏齋,今瑞安飛雲辦事處繁榮(嶼頭)村人,嶼頭《林氏族譜》中載「公幼聰敏,十五歲成生員後,屢試均第一。
  • 聊城:武俊嶺《木鐸清音:聊城歷代清官》創作談
    中國山東網聊城頻道4月7日訊 (記者 張軍) 據記者了解,近日由聊城作家武俊嶺先生創作的反腐倡廉散文集《木鐸清音:聊城歷代清官》出版面世,他這一最新力作,讓聊城很多讀者愛不釋手。該散文集整理收錄了曾經聊城歷代清官雅士的事跡,讓人既受教益,又倍感親切。近日,記者約訪了武先生,請他談了一下創作心路歷程。   因讀書受啟發 利用史料作文章   據武俊嶺介紹,1996年,他讀了一冬天周作人的作品,很有感慨。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有了比較透切的體認。從此之後,他立志研習明代歷史,先後用了十年的時間。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稱王稱霸
    楚國(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23年)是周朝時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我們說周朝八百年,其實楚國歷史也有八百年之久,甚至更多,因為楚國早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前已經是獨立的楚人部落了。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正式冊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定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
  • 他是成語一箭雙鵰的主人公,兒子是一代名相,女兒是千古賢后
    長孫晟生於公元551年,河南洛陽人,自幼隨父輩文武雙修,長大後得到北周武帝的賞識,隨北周軍隊攻打北齊,在對北齊的滅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封驃騎大將軍。在南北朝時期,塞外少數民族突厥與中原朝代一直有和親,北周武帝的阿史那皇后就是突厥公主。
  • 這座城市連續十年,入選中國十大宜居城市,是你的家鄉嗎
    人們喜歡在空閒的時候去適合居住的城市度假,一方面享受美麗的風景,另一方面可以放鬆疲勞的身體, 我們國家有很多應該住的城市, 遼寧大連、山東威海等冬兒今天說的這個城市在河南省, 連續十年入選中國十大宜居城市,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風景宜人, 人們被稱為「北國江南」,入選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安全
  • 中國歷史最悠久長城,堪稱我國驕傲,不在北京,而是河南的它
    說起長城,大家都不知道,相信我國的長城文化源遠流長,從古代開始,全國各地的無數的長城的旅遊資源,以及中國文化遺產的重點旅遊資源,但是要說我國長城中最有名的,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北京的長城了,北京長城是我國的代表,不僅是我國人民必打卡的地方,同時也是老外來到中國北京,必須要爬的長城。
  • 楚國崛起稱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國稱王最早要追溯到熊渠(前886年—前877年在位)為君時期,也即西周后期這一歷史階段,當時熊渠見周室微弱,而楚國因為地處南荒,不斷開拓領土日漸地強大。於是熊渠乃自號為王,不但自己稱王,而且將其三個兒子都分封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