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體內的光雕,豐富了行人的行徑體驗;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都市活動如水流漩渦,水流的速度隨著石頭的顆粒大小、高低起伏低洼與陡坡而產生停留、徘徊、觀景、玩賞等空間趣味性。基地位於板橋市的舊城區,南鄰縣民大道與非常熱區商圈、北鄰城市博物館及板橋市公所;西區包括林家花園等文化資源、東往臺北副都心、四鐵共構的板橋站。且於捷運府中站出入口,為兼具舊城門戶意象與對外導覽的功能。其中具百年歷史的林家花園,更經過歲月洗禮,粹煉出深厚文化的意涵,為板橋具160年的鎮市之寶。
【了解更多】>建築不該只是這樣,探索屬於臺灣的價值/專訪廖偉立建築師
板橋捷運人行橋位於板橋鬧區,成為都市節點地標;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本案企圖突破傳統人行橋的觀念並發展「橋」的多重意義與城市整體文化之對應。
「板橋遊龍」以林家花園作為在地文化意象的代表並提出現代性的詮釋,適度地轉化與擷取其建築意象,使居民更深入文化認知與認同,如框景、借景、遊廊串連、冰裂格窗光線、美人靠休憩等。其中以格窗的紋理作為架構覆蓋透明網,表現橋體文化性、輕盈、透明效果。
端點指向知名的林家花園;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臺灣單點景觀已經做得不錯了,我們需要的是美麗的連結」
「板橋遊龍」是一座可供行人、身障、輪椅、自行車通行的人行陸橋,從捷運板南線府中站2號出口,跨越縣民大道,連接到「非常熱區」,以「遊廊橋」的概念詮釋-想像遊賞在花園廊道中,並且以框景與借景的手法將橋外的景色、花園、廣場、都市街道,全都納入到橋上,擁有大而美的花園。自由通往,你可以選擇往橋上瞭望停留,也可走斜坡通往城市博物館參觀展覽,再跨越縣民大道逛逛熱鬧的商場,為一座兼具文化、詩意、藝術、創意的人行橋。
![]()
短向立面圖;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橋體與都市的環境以巧妙的姿態呈現都市縫隙;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結構體的多角度變化,軟化了都市的小角落;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運用管狀結構與線狀鋼管穿梭纏繞橋體,在遮陽蔽日的同時,吸納周圍所有的好風光與綠意。整體外觀以管狀結構形塑流線橋體,試圖從格窗的紋理出發,將橋體結構以數個不停旋轉的六角型管狀結構,以螺旋式的構架串聯。主體梁柱結構如雕塑般由地面伸展出來,次構架為線狀的鋼管穿梭纏繞橋體,網狀棚架輕盈的遮陽擋風,呈現變幻的空間效果。
橋體每面轉六度的結構與外覆衝孔版,形成視覺與光影的豐富變化;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網狀棚架輕盈的遮陽擋風,呈現變幻的空間效果;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整體外觀以管狀結構形塑流線橋體;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管狀結構物至地面成為結構柱,在橋體則整合遮陽格柵與覆蓋皮層,人行的體驗將通過光影變化而更加豐富。經由流水旋渦魚兒停留聚集的概念,讓橋行的人不只是通過,而且可以停留、談天、休閒、資訊交流,並使橋不只是橋,而成為都市中一特殊的「容器」,不只是建築、也是景觀、雕刻、裝置,並與新的市政大樓及附近的廣場、園道形成一良好的都市場所。管狀結構物至地面成為結構柱(左)板橋捷運人行橋入口樓梯(右);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橋的意義不只是在於連結,而是有更多的停留、休憩與都市間人與人互動的平臺。在板橋這個歷經百年的都市內,多面向都市環境元素彼此交織,文化、歷史、文藝與現代化的更替,橋體公共設施不單定義為功能性的連結,她有著更大的涵義是促成市民交流,反應多變的氣候變化、以及豐富行徑的視覺體驗。在都市內的角色,更擴大到市民的安全問題,她也扮演著重要通勤樞紐,在繁忙的交叉路口與捷運站出入口,交通成了首要課題,通過垂直的構造,整合了機車停車、搭車、過馬路等日常問題,建立區域內的秩序。橋的意義不只是在於連結,而是有更多的停留、休憩與都市間人與人互動的平臺;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橋不只是街道更是人們安全感的延伸;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名稱:板橋捷運人行橋
作品地點:新北市板橋區
業 主:新北市板橋區公所
主要用途:人行陸橋、景觀、裝置、展示等多功能空間
建 築
事 務 所: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 築 師:廖偉立
參 與 者:陳俊言、陳瑞笛、高鼎翔、謝孟宏、趙金城、洪偉淇
結 構:富田構造設計事務所
材 料
建 築:不鏽鋼烤漆衝孔板、鈦鋅衝孔板
基地面積:2682㎡
建築面積:1243㎡
設計日期:2007年7月至2007年10月
工程日期:2008年2月至2008年10月
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攝 影:陳弘暐
團隊簡介
廖偉立/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廖偉立生於臺灣苗慄縣通霄鎮,現為臺灣註冊建築師、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2009)、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臺北科技大學兼任建築系教授。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1983)、臺灣東海大學建築碩士、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師事Coy Howard與Eric Owen Moss。2001年在中臺灣(臺中)成立"立建築工作所(AMBi Studio)",以臺灣中西部的地景、人文為基地與背景。
試圖從臺灣這一個政治、文化、歷史…浮動不定的島及多樣性生態、地景與駁雜的常民力量的觀照、挑戰中,實踐、思考、反省建築,並展現出臺灣建築多元差異中的生猛能量而且與環境、人的活動相融相合。
作品廣見於本國及世界重要知名建築雜誌:德國Bawalt、日本SD雜誌、Architecture Asia亞洲建築、TA時代建築、WA世界建築、Singarpore Architecture、建築師雜誌、TA臺灣建築、家飾雜誌、室內雜誌等。並曾獲得臺灣建築獎、WA中國建築獎、遠東建築獎、日本SD Review建築獎、第八屆臺灣傑出建築師獎等多項殊榮,2012年並代表臺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新加坡WOHA建築巡禮 人文與建築的對話
2020年2月28日至3月2日點擊下方圖片查看活動詳情
─ 跟著達人林祺錦來趟 WOHA建築巡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