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山村閒談系列。
作者申明:傳承民間文化,說出魅力故事。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不可迷信、模仿故事情節等。更與現實生活無關,請理性、正確地欣賞故事。
在農村,有很多習俗禁忌。大都是一代代人口口相傳,甚至大家不知道為何要這樣,但延續至今幾百年都在遵守。刨根究底,他們也只能告訴你,我太爺爺那輩都已經傳下來了,這是規矩,老祖宗的規矩,別不懂事。當然肯定有人偏不信邪,如若不然後面的故事還怎麼發生呢?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但被村裡老人們渲染過後,這件事越聽越玄乎。世事無常,人世間哪能沒有不幸的事情發生,巧合也罷,還是真如老人們說的那樣,咱們只當個故事來看就好。當然入鄉隨俗,無論身在何處,當地的風土人情,習俗禮儀還是要尊重一下。好了,初秋微涼,多添點衣服,別被故事涼透了後背。
小夥名叫子豪,雖然出生在小山村,但在農村生活的日子並不多。不到一歲便跟隨父母在城市奔波,看慣了燈紅酒綠,自然是不想回去。很現實,農村人嚮往城裡生活,一旦出去真的不想回去。拼命的想洗白,洗掉身上農村的影子。不知道你發現過沒,有的人外出打工一個月,再回來眼睛都是看著天,說的都是普通話,聲稱說習慣了忘記了家鄉話。看不慣農村的一切,高人一等的樣子,子豪就是如此。
可能是父母年紀大了,一直在外起早貪黑確實幹不動了,所以幾個月前子豪的父母便帶著他回到了家鄉。說實話子豪一點都不喜歡,以往每年高興回來,是為了炫耀自己,可並不代表他想回到這裡生活。所以子豪脾氣變得暴躁,讓他奶奶又歡喜又頭疼。太過嬌慣了,父母也只能說說而已,畢竟十來歲的時候沒管他,現在二十多歲還管得了?
給小孩好的生活那是父母的義務,可並不代表好生活就是嬌慣溺愛。為此無論是子豪也好他父母也好,就因為子豪這所謂的嬌貴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況且二十多歲的小夥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買單,也該懂事了,只可惜連累了家人,福禍因果,或許自子豪踏上小山村這片土地,便開始了。
4月4日,原本安靜的小山村變得熱鬧了起來。小雨下了一個早晨,使得空氣格外清新。奶奶早就準備好了齋飯,而父親則是準備上墳用的黃草紙。說實話現在的農村也就清明節熱鬧點,過年可以不回來,但清明是必須要回來的,農村人對先人對祖宗還是非常看重。
話又說回來,這一日很奇怪,子豪一起床就各種不順,一股無名火憋在心底很是難受。可能是其他在城裡生活的小夥伴都回來了,讓高傲的他有些不舒服吧。「子豪,上墳你咋打個傘幹嘛?雨早就停了,別拿傘了。」在他們老家上墳是忌諱打傘,很不吉利,如果喪葬時碰到下雨,也得淋著。現在奶奶看見子豪上墳還打著傘,頓時有些生氣。
心痛孫兒歸心疼,但一些規矩不能破。子豪一聽奶奶這麼說,原本就不情不願的他頓時脾氣來了,「我打傘怎麼了,不就是破上墳嘛?人都沒了,還窮講究啥?」這話一出氣的他奶奶齜牙咧嘴,「你這是上墳還是送人?」奶奶的話剛說完,兒媳婦就不樂意了,也就是子豪的母親。
「我說媽,小豪打傘就打傘嘛,至於說這麼難聽的話。啥破規矩,不好使,好多人連墳都不上不也沒事嗎?人死如燈滅,到頭來只不過是黃土,沒那麼多講究。」母親的話讓奶奶啞口無言,由此可見子豪能有今天,全拜他母親所賜。無奈奶奶只好心底默念「小孩子不懂事,祖宗莫怪。」可誰知,接下來發生的事,讓子豪後悔都來不及了。
第一個出事的是他父親,清明節剛過一星期,他父親上山砍柴突然滾了下來,人當場就沒了。這件事可以說是意外,但子豪呢?父親屍骨未寒,子豪出去喝酒一夜未歸,等大家發現的時候,早已趴在小水塘裡,要知道那可是洗衣塘,最深的地方也不過一米五,一個一米七的大小夥怎麼可能溺水。
緊接著是他母親還有奶奶,常年做飯的女人,怎麼可能忘記關液化氣。就這樣短短一個月時間,一家人都沒了。大家都在說是因為子豪犯了禁忌,上墳不該打傘。要不然好好的一家人咋都出了意外?而且最為想不通的是,每一個人出事的時候,他們身邊都有一把雨傘。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這裡便結束了。故事很精彩,切莫與現實相照應,不可當真。謝謝大家欣賞,如果你心中也有故事,不妨評論出來,我們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溫馨提示:本故事屬民間文學作品,杜絕封建迷信。配圖來自網絡,需要請聯繫刪除。了解民間文化,從欣賞故事開始。有您喜歡,才有半杯水作品存在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遺落民間的精神瑰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