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廟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一般都會見到一座名為「五觀堂」的建築。這是一個食堂,是僧眾及居士和一般拜佛的信徒用餐的處所。此食堂之所以稱為「五觀堂」,其實是有其深刻的含義的。
根據佛教的戒律,在食堂用齋,須存5種觀想,故此食堂名為「五觀堂」。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在佛看來,一粒米飯的功德,亦是不可思議的。正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我們在寺廟用齋之時,當思一粒米飯是來之不易的。首先要經過農夫辛勤種植,其後又要經過商人的販賣,工人的加工,最後經過人的燒煮,才最終成為米飯。因此,一飯一粥,當知集聚了許多人的心血。存此觀想,就能萌生感恩之心,堅固道心。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寺院的食物,乃是來源於十方信眾的供養,因此其功德甚大。我們在用齋之前,應當觀想自己的德行、貢獻等,是否有資格享受這些美食。如此一觀想,自然生慚愧之心,使得德行進步。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我們一般所稱的吃飯,在佛教的五觀堂之中,稱之為「過堂」。所謂的過堂,就是經過齋堂一下而已。用過堂這個稱呼,意在告訴用齋者吃飯這件事本身不是重點,萬不可錯亂心意。何為「錯亂心意」?面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就生貪心;對於自己討厭的食物,而生嗔心。這就是錯亂心意。修行之人,在吃飯的過程中,也要處於修行的狀態,心念不離本位。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得道之人,絕欲之後,可以不吃飯。佛陀稱一般人有吃飯的慾念,其實是「餓病」發作,須以飲食來暫時治療,稱為「食療」。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吃三餐只是為了治病而已。三餐的目的,只是為了飽腹,使身體暫時保持健康,這樣才能藉助這個色身去修行。知道了這個重點之後,就不要在食物的「美味」上下功夫,這對修行毫無用處,反而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阻礙。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受此食」的根本目的,就是「為成道業」。對於食物本身味道的優劣好壞,不用執著。食物只要乾淨,粗茶淡飯又何妨?吃下食物,是維持身體的健康,這個目的達到了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去修行,借假修真,方是「受此食」的最終目的。
綜上所述,在寺院的五觀堂之中用齋,須存「五觀」之想,以認清用齋的本質,堅固道業。這是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