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賽恢復後,遼籃已進行的三場比賽,場場令人看得揪心。不可否認的是,球隊已進入了青黃不接的時期,即便如此,球隊卻依然不改變成績至上的方針,郭士強一再表示:「鍛鍊新人的前提是贏球」,而年輕球員出來挑大梁、新老接替卻被一誤再誤。仔細梳理後,我們不得不向遼籃說一句:「耽誤不起了,請珍惜現在的寶貴時間吧!」
首先,替補隊員中,賀天舉和劉志軒這兩位老將,狀態可謂越來越差,既不能提供即時戰力,也無法給年輕球員做出榜樣,卻始終能進入輪換陣容。而年輕的王化東和劉雁宇都是第一年參加CBA正式比賽,還都是聯賽恢復後,才被委以重任,如果不是原來的兩名外援不能歸隊,他們連現在的出場機會都沒有。其他的板凳球員,郭旭、馬壯、孫鍇祺、盧梓傑和鄢手騏,更是沒有得到一分鐘的上場時間,前三場比賽,老將們繼續在球隊中唱主角,可是「人老腿先老」,三場比賽中連續防守失位,給對手製造了大量空位投籃的機會,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此透支遼籃,必然會導致球隊的青黃不接。
第二,內線實力下降,上賽季結束後,缺少內線的遼籃一次性轉走了鍾誠和衛猛,等於同時削弱了四號位和五號位的厚度,如果球隊覺得他倆作用不大,也沒有轉入能提供即時戰力的內線球員,只引進了二年級新秀盧梓傑,當時只是覺得球隊要開始培養新人了,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球隊依然成績至上,看著大韓每場出賽三、四十分鐘,著實讓人心疼。
第三,年輕球員王化東和劉雁宇是難得獲得出場時間的年輕球員,按第一年參加正式比賽的標準,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算是可以的了,但是關鍵時刻卻依然不受信任,郭士強在關鍵時刻似乎更相信老將,劉雁宇的機動能力遠遠超過大韓,只要以他為核心,完全可以組成全攻全守的機動型陣容,也可以和大韓同時上場,組成內線的高低位配合,可以說劉雁宇的加入豐富了遼籃的戰術,但是郭士強僅僅把他當成頂替大韓幾分鐘的替補,按使用大韓的方式使用劉雁宇,我想郭指導還是想「照方抓藥」,而不想「別出心裁」吧。
第四,郭艾倫在球隊中,持球自己進攻次數越來越多,而且組織串聯和防守的能力始終沒有進步,還是靠著突破甩開對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威脅會越來越小,已經向「數據控」的方向發展了,而事實也證明了,郭艾倫不是一個領袖級球員,關鍵時刻起不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最後,最後希望省體育局本賽季不要給球隊下成績指標,因為球隊根本沒有奪冠實力,既然是這樣,為何不在提升球隊整體實力上下功夫,按體育自身規律來管理球隊,而偏偏當成行政任務來完成呢?
遼籃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強隊的?就是在聯賽第四節不能使用雙外援開始的,那個時候的遼籃國內球員平均水平,絕對排在前列,但是近幾年來,所有球隊都把國內球員水平提升放在首位,而遼籃則開始了「吃老本」,從萬聖偉、王少傑、林韋翰等球員的加入就可以看出,校園籃球和選秀是今後的發展方向,我們省內的體制應儘快打破這個藩籬,讓好球員源源不斷的輸送到球隊中來。